733.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易經·下經·家人》
譯文:父親、兒子、兄長、弟弟、丈夫、妻子,各像各的樣子,各盡各的責任,這樣,家庭的倫理道德就納入了正軌。
解詞:父父:第一個“父”是名詞,指父親;第二個“父”是動詞,意為像做父親的樣子。其他“子”、“兄”等詞意思、用法相同。
解析:這是先哲的家訓。要使家庭和睦親密,各家庭成員,必須各負其責、互相尊重,相親相愛。父母要關心子女,盡教育的責任;子女要盡孝道、贍養父母;兄弟姐妹要親密互助;夫婦之間要互敬互愛。這樣就能達到“家和萬事興”的理想佳境。
734.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漢·司馬遷《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譯文:一尺布尚且可以縫用,一鬥糧食尚且可以舂食,可兄弟二人卻不能相容。
解析:此句是針對漢文帝和其弟淮南王劉安不能相容而言。句中把一尺布,一鬥粟和兄弟恩怨聯係起來,含義深刻,極富啟發意義。一尺布和一鬥米數量極少,但卻仍值得珍惜,不予丟棄,縫起備用,舂好備食。比起來,兄弟骨肉手足之情,是多麼珍貴,多麼重要,怎能隨意相殘?由此進而深思,愛國之情、愛民之情、鄉土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一切高尚之情,都要無比珍惜,萬萬不可褻瀆、傷害。
鏈接:2005年3月14日上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閉幕。會後,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回答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的提問時說:“……隻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會盡最大的努力推進國家的和平統一……中國有句古話:‘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溫總理在此處引用這句話,在於表明大陸和台灣之間的血肉聯係,台灣問題屬於內部問題;還表明了中國政府力求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立場和原則。
735.遺子黃金滿,不如一經。——漢·班固《漢書·韋賢傳》
譯文:給子女留下滿筐的黃金,不如留下一部經書。
解詞:籯(yíng):竹製的箱子或籠子。
解析:人到了老年,就會常常想著身後給子女留下什麼遺產,這是人之常情。遺產大體分兩種:一是錢,一是德。“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明確表示要多留德,少留錢。這是完全正確的。糊塗的父母,以為自己一生省吃儉用,給後代留下豐厚的錢財家產,就可使他們過上舒服日子。豈不知這實質上是害了子女。隻想靠父母過享樂生活的“啃老族”,既不想幹事,又不會幹事,豈不成了一個無用之人?頭腦清楚、富有智慧的父母,懂得留給後代最好、最重要的遺產,應當是“一經”,也就是德。即要把如何做人,如何掌握本領,樹立明確的奮鬥目標、培養艱苦創業的品德等等精神財富傳給後代。這樣,子孫們才能成為賢才,才能幸福。
736.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晉·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
譯文:隻要輕視法規,犯了法,即使是家人親友,也必須嚴懲。
解析:法律是為了保證國家和人民的安全,由國家立法機關製定、由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法律一旦製定和執行,人人都應鐵定地遵守,而且,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凡是觸犯了法律,不論是何身份、有何關係,都要按法嚴厲查辦,不得有任何例外。所以,“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自古以來,都應是不可更改的原則。一個“親”字,對執法者,極具警示意義。因為,凡沾了“親”字,必然有著千絲萬縷的感情牽連。這於理、於法都有衝突。這對執法者是個很嚴峻的考驗。
737.百善孝為先。——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譯文:在眾多的善事中,孝順是第一位的。
解析:此句講的是孝道。“百善孝為先”是把孝敬父母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這是毫不為過的。父母給予了子女最可寶貴的生命,並傾注全身心的、最無私的愛,撫養子女。長大成人的子女必須要想到如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如何對父母極盡孝道。孝道就是親情的顯現,而親情是扯不斷的血肉紐帶,是切膚的心靈感應,與生俱來,相伴相終。所以,孝道不隻是一種必盡的責任,更是一種親情的天然表露。不盡孝的子女,其行為是一種人性的扭曲,不可容忍!不盡孝的子女則為惡人,遑論談人品。
“百善孝為先”,要灌注到所有子女的心田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