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血濃於水(2 / 3)

728.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左傳·魯僖公二十四年》

譯文:兄弟之間即使有一些小的矛盾和衝突,但卻不能以此傷害親情。

解詞:忿:同“憤”。懿親:至親。

解析:此句深含告誡之意。指出親人之間,一定要團結、友善,親密相處。不可為了一些小的矛盾、摩擦而反目成仇。親情是最親近、最深厚的關係。骨肉相連,血濃於水,不可分割。不要為了一點小的衝突而生分,即使產生了激烈、重大的分歧,也應以親情、大局為重,積極化解,消除矛盾,緊密團結,並肩奮鬥。一母兄弟應如此,一祖同胞也應如此。

鏈接:2010年3月14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就台灣《聯合報》記者提出的有關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等問題說:“兩岸正在商簽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是一個綜合性的、具有兩岸特色的協議……我知道商簽協議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但是正因為我們是兄弟,‘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問題總會可以解決的。”溫總理在此處引用《左傳》裏的這句話,十分形象地表明大陸和台灣之間的骨肉關係。具有這樣的兄弟情誼,任何協議都會順利談妥,兩岸關係必然日漸親密和諧。此外,還體現了大國領導者的博大胸懷。

729.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戰國策·趙策》

譯文: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要為他們做長遠的打算。

解析:在所有的愛中,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深最濃、最純粹最無私的。但是,父母對子女怎樣愛,卻是需要認真考慮和對待的。應“為之計深遠”。即要從根本上去愛——教育孩子如何樹立遠大的誌向,如何刻苦攻讀學業,如何培養良好品德,為人處世,發奮努力成為一個社會需要的人。萬勿一味溺愛、嬌慣。

730.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者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墨子·兼愛》

譯文:假如天下人都能相親相愛,愛他人就如同愛自己,還能有不孝順的嗎?

解詞:兼:同時具有。

解析:本句體現了墨子的兼愛觀念,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這個觀念具有積極的意義。兼愛強調的是愛自己也要愛他人,要像愛自己一樣去愛他人,即應有博愛之心。做人應有愛心,這是最重要的。一顆愛心,包含著人性中的一切美德——善良、熱忱、誠摯、關懷、寬容、無私……這是人類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應當世代相傳。

“猶有不孝者”此句是為了佐證愛他人應如同愛自身般重要,可卻也表現出墨子對愛的不同深度的認識,即:在所有的愛中,孝道是最深層的愛,以強調每個人在施愛時,都必須首先愛自己的父母。

73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譯文:孝敬我的長輩,進而也孝敬別人的長輩;愛護我的子女,進而也愛護別人的兒女。

解詞:老:第一個“老”,是動詞。意為尊敬、敬養。第二個“老”是名詞,指老人、長輩。幼:第一個“幼”是動詞。意為愛護。第二個“幼”是名詞。指兒童、子女。

解析:孟子倡導的是一種大愛。孝敬父母是愛心、善心、良心的凝結。撫愛兒女是親情、責任、天職的體現。這是每一個人一生都理所當然、自始至終應做到的。但孟子認為,僅僅愛自己的父母、兒女是不夠的,還應將愛伸延開去——愛所有的老人和兒童,再進而愛世界、愛人間,以達到愛的最高境界。這樣,人就會獲得最大的精神滿足,就會體會到最幸福的感受。

心中要有愛,更要有大愛。

732.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誌;樂其耳目,安其寢處。——《禮記·內則》

譯文:孝順的兒女,孝敬父母,要使父母從心裏感到快樂,不要違背他們的意願;要設法使他們賞心悅目,要安排好他們的寢處。

解析:這是一段講孝道的名句。其特點是具體、親切,並突出精神方麵的贍養。子女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子女的成長過程,融入了父母無盡的心血和辛勞。父母對子女的愛,是聖潔的、永恒的、無邊的。長大了的兒女,要一心一意地盡孝道,這是天職,是不容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一個人的品德如何,首先要考察其盡孝不盡孝。孝敬父母,除了保證其衣、食的舒適之外,尤其要注意“樂其心”、“樂其耳目”,從而使父母精神愉悅。當今有一些做子女的,不太注重對父母精神方麵的關照。他們簡單地認為,隻要父母衣食無憂就算盡到了孝心。這種認識是片麵的。兒女們要重視父母在精神上的需求,要盡力“不違其誌”。再者,父母和兒女之間是兩代人,觀念上、思路上、行事處世上會不同程度的差異,這些應該通過交流、溝通,達到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