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哲理思辨(2)(3 / 3)

不斷學習,就不斷有收益,就不斷富有、充實,因此,學習之中必然蘊含著樂趣。而樂趣又在不斷地推動著學習的深入。

學習是一種根本性的快樂,缺乏興趣的學習,是被動、無奈之舉,必然得不到真知。

學習本來並不是人人天性中都會感到愉快的事,需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磨煉、體味和感悟。如果能在學習中,自覺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即達到了學習的最高境界。

求知治學

67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譯文:堅持學習從不感到厭煩,指教別人從不感到疲倦。

解析:孔子言簡意賅地表述了學習和教學的正確態度。知識是無邊的,並且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知識又在不斷更新,而人生的時間又很有限,所以,對待學習,應當始終抱有新鮮感、緊迫感,堅持不懈,學無止境、從不厭煩。如果在學習中感到了厭煩,這是十分有害的,如不及時糾正,則將貽誤終生。

作為學習的指導者,應把傳授知識視為自己的天職,盡職盡責,認真指導,解疑答惑,耐心輔助,不知倦怠。

67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文:學習中不注重思考就會迷惘,隻思考而放棄了學習則會由疑惑而無所得。

解詞:罔:迷惘、糊塗。殆(dài):危險。可引申為疑惑而無所得。

解析:此句在於說明學習的正確方法,即學中要思,思中要學,兩者不可偏廢。為了獲得真才實學,首先要進入書中。書中有真知灼見,書中有前人的智慧經驗。但隻埋頭苦讀而不思考,不結合實際靈活吸收、發揮、深化,則書中所有,就成為不了自己的才智。所以,還要走出書本,要思考。一入一出,就會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從而獲得真才實學。

674.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

譯文:重溫已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悟出新的意義和感知。

解析:“溫故而知新”也是學習中應當掌握的正確方法。“故”和“新”是因承相續,相互關聯的。故知是長期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新知形成的基礎。新知是故知的延續、更新、充實和發展。當代的新知識、新事物,是在曆史的發展中孕育出來的,所以必定帶有曆史的積澱。不能知古,何以知今?

任何時候,都不可忽略曆史、不可忽略故知。

67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解析:人應該處處求實,做人要實,求知也要實,來不得半點虛假浮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體現了這種求實的態度。大千世界包羅萬象,人的所知、所識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是知識淵博、成就卓著的專家、學者,也不可能無所不知,這是十分正常的。所以,如果自己遇到有所不知、有所不懂的知識或事物,就要勇敢承認、虛心求教。決不應裝腔作勢,不懂裝懂、不知裝知。隻有抱著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才能不斷提高,不斷進步。

學習如此,做事也如此。

676.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

譯文:發憤讀書忘記了吃飯,學習中充滿著樂趣忘記了憂愁,不覺得快要老了。

解析:學習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必需。進入學習境界之中,就如同到了五彩斑斕的世界和蓬萊仙島,其中有無盡的文化寶藏和科學精華,任人潛心攻讀、汲取、品味、領悟,神馳意會、怡然自得、其樂融融。

活到老,學到老,是人的幸福。

67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譯文:聰敏而好學,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求教而感到可恥。

解詞:不恥:不認為是可恥。

解析:在學習過程中,除了具有“敏而好學”的好學風之外,“不恥下問”也是一種十分難得而可貴的學習態度和良好品德。一般來說,地位高的官員或資深的師長,所掌握的知識或能力通常要多些強些,但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某些缺漏。而普通人在某些方麵具有的特長或經驗可能勝過前者,所以,人和人之間,不論資曆、地位、學識有何不同,都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尤其是身居高位者,一定要虛懷若穀,不恥下問。不應以“萬事通”的傲慢姿態自居,盛氣淩人,頤指氣使。這其實是一種虛榮和無知的低俗表現。

67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譯文: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長處學習,對他們的不足應引以為戒,不去效仿。

解詞:三:可指三人,也可指多人。

解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學習上十分虛心的表現,應大力倡導。每個人在品德和學識上都各有長短。對於自己的短處,一要認識清楚,二要向他人學習,以取長補短。這樣,必能有長足的進步。在向他人學習時,還要加強分析能力,如發現了他人的不足時,定要引以為戒,不可盲目效仿。

679.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譯文:君子用飯不求飽餐,居住不求安逸舒適,做事勤敏而說話謹慎,接近有德的賢人並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做就稱得上是好學的了。

解析:在隻有兩萬多字的《論語》中,“君子”一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是用得最多的一個詞。“君子”是品德高尚、行為端正、學識淵博的人的典型代表,也標誌著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

孔子的這段話,表述了君子的食、居、事、言、行的規範表現。此段文字中,尤其應當注重的是“可謂好學也已”一句,因為,此句概括了“學習”的全部內涵。一般情況下,一提到學習,就認為是指文化、科學知識而言。當然,“學習”應涵蓋文化、科學知識,但除此之外,“學習”還包含著更重要的內容,即學會如何為人處世。如“食”和“居”都是人的安身立命的必要條件,而對此,孔子主張要“無求飽”、“無求安”,即不貪求過分的舒適安逸,要注重追求精神生命的升華。“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則要求學習中,要著重加強道德修養。

680.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

譯文:不到苦思冥想還不得要領的時候,不去啟發;不到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開導。

解詞:憤:煩悶。此處可引申為急於解決而又不得要領時的急躁心情。悱:想說而又不知道如何說。

解析:這是孔子有關如何正確教育學生的名言。學生在求知過程中,必然常常會遇到許多不解的難題。當向老師求教時,老師不可立即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要把握主題,在學生急於求得解決時,適當引導,啟發,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探究的積極性,以求自己找答案。這樣,他們既解決了自己的難題,又能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從而加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孔子的這句名言無疑是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師們應多多效法。

鏈接:2005年9月9日上午,在第2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教師代表時,引用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向教師提出希望,希望大家在教學工作中實行啟發式教育,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使學生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保持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681.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老子·德經》

譯文:知道了,但又不顯示自己知道,這是好事。不知道,但卻裝著知道,這是弊病。

解詞:不知知:可理解為“不知強為知”。

解析:老子的這兩句話,體現了求實、謙遜的良好學風。與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義相同。“知不知”這種謙和虛心的態度,可轉化為汲取學識的原動力,從而能夠掌握更深廣、更實在的知識。抱著“不知為不知”這種求實的態度,則能促使自己進一步增強學習積極性,從而能堅持不懈地刻苦攻讀,以求得更快進步。這種良好的學習態度,應當不受時代限製,不斷發揚光大。

那種“不知知”,不學無術、不懂裝懂、滿足於一知半解的惡劣學風,有害無益、危害極大,必須堅決遏止。

68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譯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止境的。

解詞:涯:邊際、極限。

解析:莊子以生命有限而求知無限作比,激勵人們要求取真知、永不懈怠。其意義現實而深遠。知識是精神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隻有掌握了知識,才能擁有智慧的頭腦,才能具有真正的本領、技能,才能為生產建設、科學事業服務。知識在不斷更新、加深,學無止境是不變的要求,是永恒的規律。不論是處於少年、青年或中年還是老年階段,學習都應是首要任務,常學常新,樂此不疲。

683.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譯文:木材經過墨鬥畫線加工就直,金屬製成的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變得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都檢查反省自己,就明達而行為沒有過失了。

解析:荀子以“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的恰當比喻,深透地表述了人的成才,必須要像木的“受繩”和金的“就礪”一樣,經受艱苦的磨礪。人的磨礪成才,主要應在學習和修身養性的過程中體現。所以,荀子就要求“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己”。“博學”即廣博地汲取知識,以使人獲得真知智能,使人具有遠見卓識、胸襟開闊。“日參省乎己”則強調自我反省。自省是思想修養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課題。通過自省,人可以正確認識自己,可以找出不足,修正錯誤,將自己的思維和認知,納入到良性循環之中,從而得到長足的提高。如果長期自覺地勤奮學習,自我反省,就必然會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界,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英才。

684.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譯文:駿馬騰躍一下,也不能超過十步;劣馬拉車跑十天(也能達到千裏),成功的原因在於不停頓地往前走。

解詞:騏驥:良馬、駿馬。十駕:十天的行程。馬拉車一天的路程為一駕。

解析:荀子在《勸學》中,十分善用比喻。每一個比喻都含有深意,都具有啟發性。此句也具有此特點。他把良馬和劣馬相比,其意在於表述學習必須下苦功夫,必須不懈努力。“功在不舍”是此句中的精髓。人的天賦、智力強弱各有不同,但對掌握知識和成就學業,並不起決定作用,關鍵作用在於主觀上是否勤奮學習、刻苦努力;是否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學習如此,成就事業也是如此。

685.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譯文:如果不半步、一步不停地積累,就不能到達千裏之遙;如果不積累涓涓細流,就不可能彙成大江大海。

解詞:跬(kuǐ)步:半步。

解析:此句和上句所表達的觀點是一致的。它以千裏之遙是一步步走到的,大江大海是涓涓細流積累而成作比,強調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期望人們在學習上應具有持之以恒、刻苦努力的精神。荀子的這個比喻十分貼切、形象,易於理解並能引起深思,讀來受益匪淺,已成為千古流傳的經典名句。

求學需要持之以恒、不斷積累,事業也同樣需要,隻要做事,都需要堅持和積累。這不僅是種功夫,也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

686.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譯文:如果刻幾下就停了下來,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屬、石頭也能雕刻成功。

解詞:鍥(qiè):雕刻。鏤(lòu):雕刻。

解析:此段名言也是闡述堅持的重要性。以“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兩種不同做法及不同的結果作比,說明了學習上不同的態度及不同的結果,力主學習應不斷努力,持之以恒。具有深刻的告誡意義。確實,如果想使自己具有淵博、豐富的知識和超強的技能和專長,必須樹立明確的奮鬥目標;必須具有堅定的誌向和意誌;必須手不釋卷、潛心鑽研、刻苦攻讀;必須磨煉出迎難而上、從不懈怠、絕不放棄,堅持、堅持、再堅持的苦功夫。

一個人如果由於不求進取而浮躁和懶惰而“鍥而舍之”,就會造成“朽木不折”的後果,從而一事無成,成為一個庸人。對此,務必警惕!

687.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於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荀子·勸學》

譯文:君子的學習,要從耳朵聽進去,牢記在心中,融貫全身,表現在一舉一動上。

解詞:箸:同“著”。明曉,可引申為通曉,記住。

解析:這段話集中論及對學習的要求,十分精到。荀子對學習的要求是精、深、透,而更重要的是要與實踐密切結合。學習是一個十分艱苦的過程,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入乎耳”,即要專心致誌、字字入耳,不能有任何疏漏;“箸於心”即在字字入耳後,將所接受的知識牢記在心;“布乎四體”即將從外界輸入的知識,經過全麵而透徹的領悟,融會貫通,熔煉為自身可運用自如的真知。果能做到上述的要求,就達到了精、深、透的境界,進而切切實實地獲得真才實學。學習到了如此上佳的境地,按荀子的要求,還是不夠的。“形乎動靜”表明了他的最高要求,即要將學習和行動緊密結合起來,注重實踐,學以致用。

688.不聞不若聞之,聞知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也。——《荀子·儒效》

譯文:不聽不如聽到,聽到不如見到,見到不如知道,知道不如做到。學識到了能運用於行動,就到了頂點了。

解析:荀子這段話層層遞進,強調了學習過程中,首先要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以達到“知”,然後更重要的是要達到“行”。如能達到這個高度,就圓滿地完成了學習、提高、實踐的全過程。而其中的核心是“行”,即行動是最重要的。荀子此段論述,完全符合辯證唯物觀念。在兩千多年之前,就達到了這個認識高度,實在難能可貴。

689.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管子·形勢解》

譯文:海不推辭河水的注入,所以能成就它的寬闊博大;山不推辭土石的累積,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峻;士人不厭棄學習,所以能使他成為聖賢。

解析:此句中的“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和“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是用來比喻和襯托“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的。其要義在於鼓勵士人刻苦攻讀,學而不輟。正如河水是大海、土石是高山不可缺少的構成元素一樣,學識是造就士人成為具有遠見、睿智、卓爾不群的聖賢所必須具備的養分和資源。所以,凡是有誌之士,決不可厭學,更不能棄學。

鏈接:2004年3月14日下午,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後的記者招待會上,針對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關於本屆政府政治體製改革具體目標的提問,溫家寶總理回答說:“去年在這裏我曾把社會主義比作大海。‘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就是說社會主義隻有吸收人類一切先進的文明成果,才能使自己不斷地發展。今天我在這裏又想把社會主義比作高山,‘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社會主義隻有不斷地調整和完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溫總理在此處引用管子的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做了形象的描繪,指出隻有抱著堅持不懈、積少成多、奮鬥不止的決心,社會主義事業才能興旺發達,不斷前進。

690.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列子·說符》

譯文:大路由於岔道太多,而跑丟了羊;學習的人因為目標太多而喪失了年華。

解詞:歧:岔道。多方:目標雜而多。喪生:喪失了年華。

解析:文中以“大道以多歧亡羊”來比喻“學者以多方喪生”。愛學習是好的,但必須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確立專一目標,步步提升。不可脫離自身實際,盲目製定多而雜的目標,把學習引入一片混亂的境地。長此以往,必將會荒廢寶貴的年華而一無所獲。

這對正處於學習期間的學子們,是一個十分必要的告誡,應牢牢記住。

691.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學記》

譯文: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之後,才知道自己掌握知識的貧乏。

解析:一個人在未曾學習之時,知識對他而言,完全是一片空白。因而他意識不到知識的寬泛與淵博,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反而感覺不到自己缺些什麼。隨著學習的深入,開始進入浩如煙海、無邊無際的知識大寶庫時方才深深地感受到“學然後知不足”。一個教師,開始從教時,一切可能會比較順利,但隨著教學的深入和難度的加強,加之新知識的不斷增多,學生汲取知識的能力快速增強,教者就會感到“教然後知困”。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無論是對學或教,都是一種富於積極意義的激勵。因為感到了自己的不足,才會強烈激發學習的熱情,從而促使自己不斷努力,去衝擊知識的最高點。

69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譯文:玉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器物;人不學習,不能懂得道理。

解析:此句以“玉不琢,不成器”為喻,說明“人不學,不知道”,以鼓勵人們刻苦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從而成為知識淵博、知書達理的優秀者。“玉”是一種很珍貴的礦石,質地細而光滑,可用來雕琢各種裝飾品,深受人們的喜愛。以此喻人,顯示了先聖對後代的期望。此名句廣泛流傳了數千年,始終起著激勵、告誡作用。

693.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譯文: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相互切磋、探討),就知識淺陋見識不廣。

解析:此文句提倡學友之間要互幫互學、交流切磋、共同提高。這是非常必要的。個人苦讀是必要的,但隻限於此,遇有疑難問題,由於思路不開闊,就很難突破。再者,個人的知識麵有限,難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果常和學友一起學習,相互啟發,交流,學習的速度和效果,就會快速增長,大有裨益。此外,和學友常一起切磋,還可增長學習樂趣。總之,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應長期堅持。

“孤陋寡聞”現已演變為成語。

694.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禮記·學記》

譯文:一旦錯過了時機,即使十分勤奮刻苦,也很難有所成就。

解析:此句意在為了學有所得,有所成就,必須把握好時機。這在學習上也是必須注重的。學習的時機可以表現在兩方麵:一是學習的內容,這多表現在專業知識的學習,諸如所要學的專業,是否在創建上有顯著突破並形成了熱點?環境、趨向和條件是否有利?二是學習的年齡、精力和時間的確保上,是否具有有利條件?有利則是好時機,好時機就要緊緊抓住,萬不可輕易放過。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695.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學記》

譯文:雖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好味道;雖然有最好的學說,不學習就不了解它的益處。

解詞:弗:不。旨:味美。至:最,極。

解析:美味佳肴,擺在桌上,常使人垂涎欲滴,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以此比喻豐富的知識和最正確、最有價值的學說,十分貼切而形象。不斷學習是人的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是人的進步、成熟的階梯。尤其是那些經過曆史考驗、錘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說,更需要深入領會,精心鑽研,從中增長智慧,提高水平。

喜吃美味佳肴,更愛讀書明理。

696.教學相長。——《禮記·學記》

譯文:教和學是相互提高和促進的。

解詞:長(zhǎng):增長。

解析:教和學,構成一對在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從一般情況上看,教者在起著主導作用,學者是在教者的指導下學習各種知識。固然,教者確實是起著主導作用,但是,學者絕不隻是單純的從屬者,教和學的全部活動中始終是“相長”的,其關係是互相提高和促進的——學者在教者的指導下,不斷地獲得真知,而學者強烈的求知欲望也在不時地對教者起著激勵和促進的作用。學者所學的難度、深度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步加強,對教者的要求也必然越來越高。如果教者不能順應形勢,及時擴充知識提高自己,就必然不能適應新的要求。總之,教和學之間,都應當正確認識其間的關係,相互提高,共同進步。

697.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譯文:學者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周密地詢問,慎重地思索,明白地分辨,堅實地行動。

解詞:篤:堅實。

解析:“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學習過程中,五種方法與步驟,都十分重要,缺少任何一個步驟,都會影響學習的質量和效果。“博”是指知識的掌握應在於廣和寬。“審”、“慎”、“明”在於深入思考、辨別。而“行”則是學習成效的體現。學的目的在於用,用就是實踐。

以上五個步驟,對所有的學子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698.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譯文:愛好學習就近於智慧了,努力實踐就近於仁義了,知道羞恥就近於勇敢了。

解詞:知:同智。

解析:此言倡導世人要好學、力行、知恥。一個人如果好學,就必然能增長智慧和才能;如果不斷實踐,就會從體驗中進一步增長道義方麵的認識;如果有知恥心,就會無所畏懼,勇氣倍增。這三個方麵的磨煉和修養對一個人的成長、成熟都大有裨益。

699.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眾》

譯文:善於學習的人,能夠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解詞:假:借助。

解析:“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是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知識無邊,一個人要想獲得淵博的知識,必須博采眾長,向周圍的人學習、請教。凡是新的,有用的,自己未掌握的,都要廣泛的汲取,永不滿足。萬不可自以為是,故步自封,不求進取。

700.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漢·劉向《說苑·建本》

譯文:小的時候愛好學習,就像初升的太陽;壯年時愛好學習,就像中午的陽光;老年時愛好學習,就像點燃的蠟燭的光亮。

解析:此名言講的是學習。人要求知、成長、進步不能不學習,所以學習應當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文中講到了人生的三個階段的學習,把青少年的學習階段比成初升太陽,是為了強調這一年齡段,是學習的最好時光;把中年人的學習階段比成中午的陽光,是為了說明這一年齡段,雖然不如青少年的朝氣,但仍然不失為好時機,學習不應有絲毫放鬆;把老年人的學習比作蠟燭的光亮是為了鼓勵老年人堅持學習。老年人無論從精力和記憶力等方麵,都無法與青少年、中年人相比,但應有“老當益壯”、“壯心不已”的精神,不放棄學習。

701.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漢·劉向《說苑》

譯文:書籍好像是藥品一樣,善於讀書的人,可以解除一些人的愚昧。

解析:把書喻為治病的藥,著重強調讀書之後,在哲理、認識方麵所發揮的作用。一個人在讀書之中,智慧不斷增長,在生活中,就可以隨時正確解決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就有力量抗擊困難、苦惱、挫折,從而消怒、化鬱、開朗、樂觀、自信。藥要善用,不善用不僅不能治病,反而會致人死亡;讀書也如此,不加選擇地讀或不學以致用,就可能走向邪路或成為讀死書的愚人。

702.故內無其質而外學其文,雖有賢師良友,若畫脂鏤冰,費日損功。——漢·桓寬《鹽鐵論·殊路》

譯文:如果不注重內在素質的提高,而隻學些表麵上的華麗詞藻,即使有賢師良友,也隻能像在油脂上作畫,在冰上雕刻一般,隻是白白地浪費時間,損耗功夫。

解析:此句是對學風的深刻論述。作者倡導刻苦攻讀、練就真功夫,批評淺嚐輒止、徒慕虛華的不良學風。如果學風不正,且不思改弦易轍,其結果必然是“費日損功”。

要想獲得真知,必須端正學風。

703.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漢·王充《論衡·實知》

譯文:不學習自己就知道,不向他人請教自己就通曉,從古到今,從來就沒有這樣的事。

解析:此句言簡意賅地指出,如果自己不學習、不請教,就一無所知。意在強調必須認真刻苦、毫不鬆懈地堅持學習,不可掉以輕心、不可取巧耍滑。

一般情況之下,青少年都要進入正規的學校係統地學習,以獲得應有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如果因各種情況所限,進不了學校,但隻要有決心、有恒心,刻苦努力,也可自學成才。所謂“無師自通”,也是這個道理。

牢記列寧的名言:學習、學習、再學習。

704.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漢·班固《漢書·賈誼傳》

譯文:趁孩子的心地純潔,尚未被社會上泛濫的不良思想所汙染的時候,就加強教育,這樣就容易培養良好的品德。

解詞:濫:泛濫。諭:告訴、吩咐。文中可作“進行”解。

解析:此句是強調對少年兒童進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孩童時期,其頭腦像一張白紙一樣,接受高尚、純淨的品德教育,就為其後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個責任家長首先要承擔起來,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身為父母的人,一定要牢記“心未濫而先諭教”的古訓。

705.良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心巧。——晉·葛洪《抱樸子·極言》

譯文:一個高明的工匠,能夠教給人如何使用工具,但不能使人一定成為心靈手巧的工匠。

解詞:規矩:校正圓和方的器具。

解析:此句的中心意思是以“良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心巧”為喻,點明教和學的關係。老師的教,固然起著主導作用。但是,真正掌握知識和本領,根本上還在於學生的學。這正應了一句俗語: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也就是說,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要下大功夫、苦功夫,堅持不懈地學習,不斷地實踐,才能成才。

706.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唐·韓愈《進學解》

譯文:學業靠勤奮才能精深,如果貪玩就會荒廢;德行靠深思才能形成,如果隨大流就會毀掉。

解詞:嬉:遊戲、玩耍。行:德行。隨:隨意,隨大流。

解析:此名句是師長對學生的教導和指引。千百年來,對一代一代的學子都具有重要而現實的指導意義。為學者要想掌握真才實學和專業技能,就必須勤奮刻苦,不可耽於玩樂、荒廢學業。要想形成優良的品德,就必須深入思考,具有獨立見解,不可隨波逐流,誤入歧途,毀掉前途。古往今來,許多仁人誌士、良才精英,都是循此成長起來的。

707.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

譯文:老師是傳授道理、講授知識、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解析:此句用短短的六個字,言簡意賅地明確了教師的職責。“傳道”,以當今的時代,應當理解為德育。使學生熱愛祖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德育在教育中是第一位的,教師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並落到實處。“授業”、“解惑”屬智育。通過課堂授課,課下答疑,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文化和專業知識、技能。這也是教師的重任。

鏈接:2005年9月9日上午,在我國第2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見了北京市優秀教師代表。在與教師代表談話時,溫總理援引唐朝韓愈的《師說》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在畢生中一定要做好的事情。現在我們講傳道,就是要給學生傳授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使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授業就是要給學生傳授知識本領,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培養傑出人才;解惑,就是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教師要解疑釋惑……”溫總理用韓愈的話諄諄教導教師們要忠於職守,為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任務而努力。感情真摯,言語親切,十分感人。

708.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唐·韓愈《師說》

譯文:弟子不一定比不上師長,師長也不一定比弟子高明。

解析:本句的中心意思,是表達了一種觀念:弟子在師長教誨之下,學有所長,富有創新,其成就超過了老師。這種觀念是富有發展眼光的,應予以充分肯定。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要比一代強。作為培養一代新人為職責的教育者,對“師不必賢於弟子”一說,應當欣然接受,並應當為後代超過自己而倍感自豪、欣慰,並激勵自己更加熱愛教書育人的工作,為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而努力工作。

709.惟書有色,豔於西子;惟文有華,秀於百卉。——唐·皮日休《日箴》

譯文:隻有書是最有彩的,比西湖更豔麗;隻有文章是最華美的,比百花還要秀麗。

解析:此句用詩的語言,極寫書的華美和光彩:“豔於西子”、“秀於百卉”。確實,書是個斑斕世界,走進書中,可知天地之大、可溯曆史長河、可觀世界風雲、可曉科技新知、可懂人生真諦。書能使人知識淵博、胸襟開闊、自強自立、高雅脫俗。

書如此,能不愛書嗎?

710.文學之於人也,譬乎藥。善服,有濟;不善服,反為害。——唐·皮日休《魯門隱書六十篇》

譯文:文學對於人,就像是藥。服用對了,就有益處;服用不對,反而有害處。

解詞:文學:古代將哲學、曆史、文學等書麵著作,統稱為文學。句中的“文學”可泛指書籍。

解析:此句以服藥得當與否作比喻,提示如何讀書。讀書要有選擇。一則要選好書,選自己在不同時期適合和需要讀的書;二則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讀書。這樣才能不斷地從讀書中獲得真才實學。如果讀書選擇有誤和方法不當,就會如同藥不對症,反而從中受害。此句與701句意同。

要讀書,讀好書,以好方法讀書。

711.父善教子者,教於孩提。——宋·林逋《省心錄》

譯文:善於教育子女的父親,應當在孩子還是嬰兒時,就開始著手施教。

解詞:孩提:幼兒。

解析:此句所談是家庭教育問題。它提示父母要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這是十分必要的,因為,處於幼兒階段的孩子,尚未接觸社會,十分單純,此時就抓緊教育,孩子非常容易接受,且記得牢靠,可為之後的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忽略了早期教育,待到孩子接觸社會和他人,受到一些不良影響,形成一些壞習氣之後,再去教育,就會事倍功半,困難很大了。

712.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宋代·朱熹《讀書之要》

譯文:學習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步驟步步深化,並且要反複熟讀,認真思考。

解析:此句是針對掌握知識的規律和特點而提出的。任何知識都是由淺入深、由基礎到專業逐步形成係統的。所以,學習也應適應這個規律和特點,由淺入深,步步深入,決不可跳躍式或蜻蜓點水式地快速劃過。“循序而漸進”,再加上“熟讀而精思”,書中深邃的含義和要領,經過刻苦攻讀,自然會深刻領會,銘刻在腦子裏,經久不忘。

“循序漸進”已成常用成語。

713.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宋·陸九淵《語錄下》

譯文:學習最怕沒有疑問,有疑問學習就能有進步。

解析:這是有關學習態度方麵的問題。作者認為學習中要不斷提出疑問,帶著疑問學,必有長進。這個觀點是對的。因為,有疑問,就說明有不懂之處,知識掌握有缺陷,也說明有解決疑問的要求,有不斷學習的願望。通過請教和攻讀,疑問解決了,學習必然有提高,知識必然不斷增進。如果沒有疑問,也從不想提出疑問,這就說明學習處於了停滯狀態,從而就不會有提高。這對為學者,是一個大敵。為學者要牢記“疑則有進”。

714.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不知。——宋·晁說之《晁氏客語》

譯文:不用心思考,就會有疑惑;不探求,就不會有所得;不向別人請教,就無知。

解析:句中所提出的“三不”,都是錯誤的態度。要想使自己學識淵博,具有真才實學,就要善於深思熟慮、探本溯源、虛心求教。那種“不思”、“不求”、“不問”的惰性情態,實質上是一種不求上進、無所作為、隨波逐流的消極人生態度。

要改“三不”為“三勤”。

715.學莫大於知本末終始。——宋·楊時《二程粹言·論雪篇》

譯文:為學之道,沒有比能弄懂事理的前因後果,從始至終的發展過程更重要的了。

解詞:本末:本意是指樹的根部和頂部。比喻意是指事情從頭到尾的經過。

解析:“學莫大於知本末終始”是對學習的深層次的要求。即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對所學的知識、理論的產生、發展及內在聯係的規律性,要有深度透徹的把握,不滿足於一般化的膚淺了解。這樣才能具有經得住推敲的真才實學,從而成為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

這很難,但必須努力做到。

716.為學大病在好名。——明·王陽明《傳習錄》

譯文:學習最忌諱的大病是圖謀功名。

解析:把學習的目的定為圖謀功名富貴,稱為人們最忌諱的“大病”,可見其嚴重性。為“好名”而學,會有一定的動力,也能學到一些知識,但是,學成之後,隻是為了滿足一己私利,隻是為了升官發財而用,不為社會和大眾服務,就毫無社會價值可言。再者,即使求得了功名富貴,由於貪欲的不斷膨脹,也會利令智昏地作出違法亂紀、危害社會的壞事。所以,這“大病”必須根治。

717.聖賢之書,不是教人專學作文字求取富貴,乃是教天下萬世做人的方法。——明·高攀龍《讀書法示揭陽諸友》

譯文:聖賢的書,不是教人學會寫文章以求功名富貴,而是教天下和世世代代所有的人學會如何做人。

解析:此句用通俗的語言,表達了一個重要而深刻的主題。即:明確教育的目的。文中所述的目的就是兩個字:“做人”。在封建社會時期,教和學的目的,高度的統一,就是為了金榜題名,富貴榮華。在這裏,作者卻明確地提出“教天下萬世做人的方法”,是多麼難能可貴!而事實上,這也確實是最重要的。通過教學,使被受教者懂得愛國愛民,懂得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懂得如何待人處世等,才能成為一個優秀人才和有用之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是和學做人一樣,是為了達到同一個目的。在這個明確的教學目的的指導下,就能夠培養出一代一代的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教天下萬世做人的方法”直到今天,仍體現著鮮活的生命力。

718.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明·馮夢龍《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

譯文:要想知道天下的世事變化,就要讀古人的書。

解析:作者力主多讀古人的著作,這是很有必要的。古書是先哲們遺留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智慧的結晶。讀古書可了解數千年來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化。可從中了解曆史發展規律,可學習先人的聰明智慧和頑強鬥誌。曆史是現代的昨天,現代是曆史發展的今天。學習曆史,是為了認識、把握今天。

719.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譯文:讀萬卷書,走萬裏路。

解析:此句短短八字就對求知者提出了全麵而嚴格的要求,堪稱為行知警語。一個求知者,首先要“讀萬卷書”。隻有多多讀書,才能學識淵博,獲得真知。而隻是停留在閉門讀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還要“行萬裏路”。即走出去參加實踐活動,鍛煉、提高能力。把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緊密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才能全麵發展。

鏈接:2003年10月19日,溫家寶總理出席了世界旅遊組織第十五屆全體大會。在會上的致辭中溫總理引用了“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句名言。溫總理引用此名言在於展現中國傳統的“知行”理念,同時也鼓勵國際友人到中國來遊覽名山大川,以行萬裏路,感受中國特有壯麗景色的靈氣和精華。

720.學不足以修己治人,則為無用之學。——清·方苞《年譜序》

譯文:如果學習達不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和管理政務、服務於社會的作用,就是無用的學習。

解詞:治:治理、管理。句中可引申為管理政務,服務於社會。

解析:作者在此句中十分鮮明地提出來一個建設性的觀點,即:學習要達到“修己治人”的目的。按現代語言來表述,就是要實現德育教育的目的,要加強思想修養,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優良品質,練就服務社會的各種能力和本領。知識和品德修養全麵發展,才能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如果有所偏廢,“修己治人”的目的達不到,“則為無用之學”。這對於社會發展與進步及自身的成長成才,都危害極大,不容忽視。

學習中的“修己治人”教育,在任何時代都要置於第一位。

721.身教親於言教。——清·魏源《黙觚·學篇二》

譯文:用行動教育人比用言語教育效果好。

解詞:親:靠近。句中可引申為“勝於”。

解析:此句在教育界早已被廣泛應用,教師們都深懂此理。確實,言教是常用的主要教育方式。因為,道理、觀念、知識等都需要口授。而一個教育者,隻有言教,沒有身教,就是一種殘缺的教育,就達不到教育應有的效果。因為,身教是身體力行,是言教的實踐和體現。身教的典範和啟示作用,是任何言語都無法替代的。一個深受學生尊敬和愛戴的師長,必定是言傳身教的典範。

身教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其生發出來的示範作用極大。

722.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清·曹雪芹《紅樓夢》

譯文:能夠對世界上的事透徹了解都是學問;能夠對人情世故熟悉通達就是文章。

解析:這是一副對聯。中心意思是:鼓勵世人要多接觸社會,多參與實踐,以提高自己的觀察、分析、判斷等各種能力,從而“世事洞明”,準確、深入、透辟地對社會各個方麵,都能有深刻、正確的認識,成為一個成熟而有造詣的人。同時,還要在社會生活中,熟悉人情世故,把握待人接物的要領,從而使自己通達幹練,營造出一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網,以有利於事業的發展。

要想使自己有見識、有閱曆、有實力,就要深入社會、洞察社會,和社會相融合。

723.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實學者,必不誇學。——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類》

譯文:有真知的人,必然不誇自己有才能;有實學的人,必然不誇自己有學問。

解詞:矜:自尊自大。

解析:真正有真才實學的人,深深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所以,無論已經掌握了多少真知灼見,都會感到不足。必然要求自己活到老學到老,從不會自滿自足。這是一種大徹大悟、一種智慧和境界,是具有真才實學的表現。那些隻有些許膚淺知識的人,就飄飄然地誇誇其談、目空無人、自尊自大。其實,這正是淺薄、庸俗、無知的自我暴露。

學無終點,永不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