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哲理思辨(2)(2 / 3)

解析:此名言以形象而貼切的比喻,道出一個富於啟迪性的哲理——隻要持之以恒、積少成多,就可促使事物由漸進到飛躍,發生難以置信的質的變化,從而顯示出戰勝困難的巨大力量。穿透岩石,需要堅實的鑽頭;截斷樹幹,需要鋼鋸,但水滴卻可穿石,細繩卻可鋸木。靠的就是持久、恒心和韌性。

隻要能持久,有恒心、有韌性,就能成功。

此句後演變為成語“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619.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列傳》

譯文:站在河邊羨慕魚好,不如回去織網去打撈。

解析:此句以“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為喻,點明與其空想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如行動起來努力獲得。這個道理看似淺顯,而實際十分深刻。隻想不做,是一種惰性。惰性的滋長,在於胸無抱負、不求上進、缺乏動力、安於現狀。這種思想狀態延續維持下去,隻能渾渾噩噩地混日子,成為一個庸人。

做一個庸人是很空虛和痛苦的。社會不需要庸人。所以,“臨淵羨魚”的人,快些“退而結網”,行動起來吧!

620.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漢·班固《漢書·賈誼傳》

譯文:安定不是一日所形成的,危機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解析:事物從來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這是一種規律。安定的社會局麵的形成,是不斷努力,逐步營造的結果。而安定局麵形成之後,萬不可高枕無憂,坐享其成,還應繼續奮進,保持並鞏固。否則,安定必定不保。而危機的產生,也絕非突然,必是逐漸滋生、演變而釀成。所以,必須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清醒意識。

安定時,要防患於未然;危急時,要奮力挽回。

621.不加功於無用,不損財於無謂。——漢·班固《漢書·楊王孫傳》

譯文:不在無用的事情上白下功夫,不在無意義的事情上耗費錢財。

解析:俗話說,好鋼用在刀刃上。精力和錢財都應當用在有意義、出效果、有收獲的事情上,而不要濫用、亂用。這是方法問題,更是觀念、認識、謀略問題。麵對錯綜複雜的各種事物和情況,必須總攬全局、全麵布局,把握輕重緩急,作準確、科學,有區別的處理。這樣,必能出色而成功地完成使命。

在實踐中摸索、提高。避免“加功於無用”和“損財於無謂”。

622.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漢·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譯文:那是一個時候,這又是一個時候。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怎麼能相提並論呢?

解析:這是屬於認識論的一個課題。“彼一時”、“此一時”是指不同時間和不同情況而言。既然時間、情況各不相同,就要具有應變能力,處理問題就要以不同的認識、策略和方法對待已經變化了的不同情況。如果思想陳舊、一成不變,必然要犯錯誤。

事物的發展和變化是必然的,這是規律。人的思想也要隨著事物的發展、變化而更新、變化,這也是規律。

623.既往不咎,來事之師。——漢·班固《漢書·李旬傳》

譯文:事情已經過去了,就不要責怪、追究了,可以作為將來發生之事的借鑒。

解詞:既:已經。咎:責怪。

解析:“既往不咎”不僅是一種大度和寬容,而且也是向前的積極態度,應當充分肯定。他人犯了過錯,當然是不對的,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錯了,認清了,改過了,就行了。不可糾纏不清,沒完沒了。改掉的過錯所總結出來的教訓,可以成為後事的借鑒。借鑒可以為師,豈不是好事?

成語“既往不咎”即由此而來。

624.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

譯文:邊塞上有一個老翁丟失了一匹馬,怎麼知道這不是好事呢?

解析:《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了一個民間故事:傳說邊塞上有一個老者丟失了一匹馬,鄰居們紛紛去安慰他。老者卻說,丟了這匹馬,怎麼知道不是福分呢?不久,那匹丟失的馬竟然又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來一匹高大的駿馬。鄰居們又紛紛前來祝賀。老者又說,怎麼知道這不是禍害呢?不久,他兒子因騎這匹駿馬,被摔斷了腿。後來,其兒子因殘疾而躲過了抓兵去戰場送死。這個故事充滿了辯證法。人的一生確實如此,得與失,常常彼此轉換,相互消長。人的一輩子隻得不失,隻失不得,都是不可能的。

不能聽天由命,坐等得失,而應調動主觀能動性,從失中找得,從得中避失。失敗時不氣餒,成功時不自傲。力求把壞事變成好事,把好事做得更好,從而主宰自己的命運。

625.心欲小而誌欲大,誌欲員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漢·劉安《淮南子·主述訓》

譯文:內心的欲望要小,而誌向要大;才智要圓通,行為要方正;能力要全麵,行事要簡約。

解詞:員:同“圓”。靈活、圓通。

解析:此名言深含告誡之意。“誌欲大”、“誌欲員”、“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鮮”都是正麵的希望之詞。也就是要求世人要心懷大誌,發展智力,行為方正,鍛煉能力,行事幹練。而“心欲小”,則是提醒世人心中不要滋長私念。所囑十分全麵、嚴格。這個告誡富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626.良匠不能斫金,巧冶不能鑠木。——漢·劉安《淮南子·泰族訓》

譯文:優秀的木匠不能將金屬劈開;靈巧的鐵匠不能把木頭熔化。

解詞:斫(zhuó):用斧子砍。鑠(shuò):熔化。

解析:此句所含寓意是點明各種事物都有其規律性,凡違反規律,硬性操作都必然歸於失敗。能工巧匠憑著其高超的技藝,能精造出各種高水平的製品,但卻不能“斫金”、不能“鑠木”。從這兩個事例所得到的啟示,是十分有意義的。

627.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漢·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譯文:看到一片樹葉落下,就可以判斷冬天就要到了。

解析:此言雖然簡短,但卻深含哲理。整體事物發展的軌跡、趨勢、結果,往往可從不為人們所注意的細微跡象中顯露出來。如果平時能注意細致觀察,具有嚴謹的作風,就能從細微中看出具有規律性的走向,從而因勢利導,積極應對,就能獲得成功。反之,對細微的現象和變化,熟視無睹,不予重視,則會貽誤良機,受到重挫。

預見性來自細致觀察、動腦判斷分析。

628.魚乘於水,鳥乘於風,草木乘於時。——漢·劉向《說苑·建本》

譯文:魚是憑借著水的力量才能遊動;鳥是憑借著風的力量才能飛翔;花草樹木是憑借著季節的變化才能生長。

解詞:乘:憑借、利用。

解析:人的成長和事物的發展,主要依靠其內在的動力,但也缺少不了外在有利條件的推動。“魚乘於水”、“鳥乘於風”、“草木乘於時”都說明了這個關係。受到這三個事例的啟發,推而廣之,無論做什麼事,諸如學習或者創業等,我們都應當注重如何充分利用客觀上的推動力量,以有助於自身的成功。此外,還要力求避免外界的不利因素對自身的影響。

主觀上努力,加之外界力量的推動,將會加速目標的實現。

629.白玉不雕,寶珠不飾。——漢·劉向《說苑·反智》

譯文:白玉、寶珠各自都具有內在的自然美,不需要人為地為它們雕琢、粉飾。

解析:白玉和寶珠都是珍貴的寶藏,而且也是人們喜愛的精美藝術品。“白玉不雕”、“寶玉不飾”意在說明,這樣的珍品的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就不再需要粉飾了。如果過於加以人工雕飾,反而會失去其真正的美。人也是如此。如:人的麵容是天然生成,是每個人最真實的生命圖譜,應以本色、自然為重。如果為了美,根據自己特點,常化些淡妝,也未嚐不可,但如果不顧自己的天然條件,一味在臉上麵濃妝重抹,被各種色彩所包裹,豔則豔矣,可這種真實的變形,其實是反美為醜了。

美在其中,美在其內,是最真實、最有價值的美。

630.樹欲靜而風不止。——漢·韓嬰《韓詩外傳》

譯文:樹想靜下來,而風卻不停地吹。

解析:樹被風吹個不停,左右擺動,想停也停不下來。這是日常生活之中,常見的現象。何以如此?自然規律使然。這就給我們一個提示:凡事,是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的,必須遵照自然規律,不可違抗。如不加重視、一意孤行,必遭失敗。

遵照自然規律行事,應成為自覺認識。

631.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同明。——漢·桓寬《鹽鐵論·刺賦》

譯文: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個容器之中,月亮和太陽不能在同一個時間放出光芒。

解析:本句所說的是生活常識,為大眾所普遍理解。以冰炭、日月為喻,為的是要說明兩種完全不同,不能相容的事物,不能相提並論,不能共存的道理。確實,思想觀念不同、追求目標不同、為人處世不同的兩個人,是不可能共事、融合的;相互不同、對立、矛盾的理論,是不可能共存、共用的。一定要把兩種不同的人和理論強行捏合在一起,必然分崩離析、一敗塗地。

正確的做法,應是堅持正確的,拋棄錯誤的。如有條件,可以通過研討、辯論、說服,求大同存小異,爭取有條件的合作。而決不可是非混雜、魚目混珠。

632.玉屑滿篋,不為有寶;詩書負笈,不為有道。——漢·桓寬《鹽鐵論·項刺》

譯文:碎玉滿箱,算不得擁有財寶;背著滿箱書籍,算不上就有了學問。

解詞:屑(xiè):碎。篋(qiè):箱子。負笈(jí):背著書箱。笈:竹製的書箱。

解析:“玉屑滿篋,不為有寶”,強調的是精神財富才是真正的財富。一個人縱然腰纏萬貫,卻胸無點墨,實質上是窮的;而一個人雖然一生清貧,卻滿腹經綸,實質上是真正的富有。“詩書負笈,不為有道”強調的是擁有許多書的人,不等於就有了學問。必須刻苦攻讀、堅持不懈,把書中的內容化成自己的學識、技能,才能成為真正有知識的人。

要做一個品德高尚、觀念正確,具有真才實學、不慕虛華和金錢的人。

633.寒不累時則霜不降,溫不兼日則冰不釋。——漢·王充《論衡·感虛》

譯文:寒冷不連續相當一段時間,霜就不會降下;溫熱不連續保持相當一段時間,冰就不會融化。

解詞:累:連續。兼:兩倍的。可引申為連續。釋:消融。

解析:此句所言是自然現象和規律。但深思下去,可由自然規律聯係到社會現象,並從中悟出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的因素來。由“寒不累時則霜不降,溫不兼日則冰不釋”這兩種現象可以推論出,許多事物都可由量變的積累,發展到質變這種性質上的變化。如果能把握住這種規律性的變化,則可因勢利導,努力把包含著良性的量變加速,促成良性的質變,從而推動事業的成功。反之,如果發現了某些不良的事物在量變,則及時扼製住這種變化,使之形成不了質的變化,以消除隱患。

穩定地把握住量變到質變的規律性,必然大大有助於人的成長和事業的興旺。

634.十步之間,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漢·王符《潛夫論·實貢》

譯文:十步之內,必有生長茂密的芳草;住著十戶人家的地方,必有才能出眾的賢士。

解析:此句中的“十步之間,必有芳草”是比喻、襯托“十室之邑,必有俊士”。為的是突出說明各處都有出眾的人才,要善於發現並使用人才。一個睿智而有遠見的領導者,首先應當像伯樂識馬一樣,發現英才,知人善任。自古以來,許多英雄豪傑,都出身寒門,卻自立自強,成就了豐功偉業。曆史經驗應當吸取。

635.貧生於富,弱生於強,亂生於治,危生於安。——漢·王符《潛夫論·浮侈》

譯文:貧窮生於富貴,弱小生於強大,混亂生於太平,危險生於平安。

解析:此句所言,並非富必定會窮,強必定會弱,治必定會亂,安必定會危,而是兩者可以相互轉化。也就是說,富、強、治、安,本是好的,但如不努力加強和維護,任憑內訌、禍患、腐敗等不良因素廣泛滋生,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所以,富與貧、弱與強、亂與治、危與安之間,其內部存在著辯證關係,可以互為因果。

因此,富者和強者一定要充分意識到這種辯證關係,防微杜漸,鞏固成果,立足於前進和發展。

636.山林不給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漢·王符《潛夫論·浮侈》

譯文:山上的樹林經不住野火的焚燒,大江大海也不能灌滿漏了洞的酒杯。

解詞: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解析:“山林不給野火”,意在指出山上成千上萬片的樹林,如不嚴防野火,也會全被燒盡。“江海不能灌漏卮”,雖有些誇張,但道理上也可成立。意在說明,如果肆意浪費和奢侈,再多的財富也會喪失殆盡。從而告誡世人,一定要珍惜財富、克勤克儉、杜絕無度揮霍。

接受此古訓,對個人、家庭、集體、社會、國家都有積極意義。

637.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漢·賈誼《論積貯疏》

譯文:生產有時間的限製,而如果消費沒有限製和節製,則物資必然匱乏。

解析:此句所表述的是在物資生產和供給有限度的情況下,必須端正消費觀念,量入為出、厲行節約。這個觀點無論在古在今,都具有重要而現實的意義。一個國家的富足和興旺,必須做到開源節流。即:一靠發展生產,不斷增加財政收入。二靠勤儉節約,控製支出。一個家庭要想富足、和美,也應本著這種精神努力增加收入、勤儉節約。

不量入為出,鋪張浪費,甚而揮霍無度,是敗家子的不良之風,必須防止。

638.金以剛折,水以柔全;山以高移,穀以卑安。——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譯文:金屬所以能被折斷,是因為過於剛硬了;流水所以能被保全,是因為它的柔和;高山所以被挖掘,是因為它高大;山穀所以能安全保留,是因為低下。

解詞:移:移動、挖掘。卑:低下。

解析:此句列舉了金、水、山、穀四個不同的事物,並分別指出其不同的特性,並作了對比。從中可以體味出,作者比較看重水和穀,對金和山似有褒貶。可由此推論、延伸,進而將其比喻成人的不同性格。金和山如同鋒芒畢露、趾高氣揚的性格,而水和穀如同謹言慎行、謙遜下士的性格。相比之下,一個人還是要像水和穀一樣,以自己的和善和謹慎,廣泛地交結友人,融於大眾之中為好。

639.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晉·傅玄《傅子》

譯文:疾病都是由於吃了不潔食物,從口中引起的;災禍都是由於說話不慎而出口招致的。

解析:這是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兩個提醒。一是飲食要注意衛生,防止細菌從口中進入,導致患病。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古代,就有這種警覺,是很可寶貴的。二是告誡世人,出言要嚴緊、謹慎,要對事實負責,不隨意亂說亂道,以避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禍端。

這不是什麼高深的大道理,但卻是至理名言,極具警示作用。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現為常用成語。

640.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南朝·範曄《後漢書·馮異列傳》

譯文:在早晨失去了,但在晚間又得到了。

解詞:東隅:日出的地方,指早晨。桑榆:桑樹、榆樹。可理解為落日的餘暉照在桑樹、榆樹的頂端,指落日處。

解析:收獲和損失並存,無論社會的發展,抑或個人的經曆之中,都是常見的。重要的是,有所得時,不要大喜過望、忘乎所以,不思前進;有所失時,不要萬般沮喪、灰心無望、不思改變。而要堅信“失之東隅”之後,重振旗鼓,百倍努力,必能“收之桑榆”。事物的發展與變化之中,包含著辯證因素,常互為因果。隻要能勝不驕、敗不餒,一貫保持奮進的積極態度,就必然會不斷有所得,而避免或轉化有所失。

記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句名言。

641.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南朝·範曄《後漢書·荀悅列傳》

譯文:得到與失去隻是朝夕般的短暫,而榮耀與恥辱卻是千年一般的長久。

解析:此句把“得失”與“榮辱”相對照,為的是強調得與失的深遠影響,不容忽視,從而應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好人做好事,做一輩子,就是得。留下的是好名聲。好名聲就是讚譽、就是榮耀,就流芳千古。這樣的生命,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如好人因一時的迷失,做了錯事,隻要及時悔悟,改正,還可不失為好人。而壞人做壞事,就是失。留下的就是壞名聲。壞名聲就是恥辱、就是汙穢。這樣的生命,就是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642.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南朝·範曄《後漢書·孔融傳》

譯文: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以後不一定出眾。

解詞:聰了:聰明,明曉。

解析:一般來說,人的智商先天是有一定差異的。因此,在幼年期間,孩子與孩子之間,在智力上就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十分聰穎,有的卻有些遲鈍。但先天條件決定不了人的一生。人如果在幼年期間,異常聰明,但如果自身不努力,或者教育不當,則成年之後,就會是一個庸夫。反之,從小智力一般,或者有些遲鈍,但自身刻苦努力,堅持不懈,加之教育得當,就有可能成長為一個奇才。

主觀努力是主要的,教育得當是必要的。

643.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南朝·劉勰《文心雕龍》

譯文:選擇奇美的欣賞品不要失去其真正的精髓;鑒賞花朵但不能摘掉它的果實。

解詞:酌:斟酌以決定取舍,可引申為選擇。華:花。

解析:劉勰是古代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文心雕龍》是他的代表作。“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是用比喻來批評一種追求華麗浮靡、不注重反映真情的文風。倡導求真、求實、純正的文風。深入思考此句的意義,不僅在於糾正文風,對端正人的作風,也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即人也應具有樸實無華,追求純真的作風。

644.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南朝·劉勰《文心雕龍》

譯文:演奏過上千首樂曲以後,才懂得音樂;觀察了上千把劍以後,才能識別寶劍。

解析:此句的要點是強調必須重視實踐。作者以“操千曲”、“觀千劍”為喻,說明為了創作出好的作品,必須多寫、多練,不斷提高寫作水平;為了正確地評論他人的作品,必須多讀多看,積累廣博的知識並提高文學修養。進一步深思,還可從中悟出普遍性的意義,即任何事情要想做好,都必須反複實踐。實踐出真知。

645.大廈既焚,不可灑之以淚;長河一決,不可障之以手。——北朝·庾信《庾子山集·擬連珠》

譯文:大廈已經燃燒起來了,不是用眼淚就可以澆滅的;長河決堤了,也不是用手可以堵住的。

解析:此句以誇張的手法,以“大廈既焚,不可灑之以淚;長河一決,不可障之以手”作比,說明以小補大,以求避開大禍是絕對無濟於事的,關鍵在於防患於未然,把隱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對此,當政者必須予以充分的重視,從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防範。

646.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唐·韓愈《昌黎集·雜說四》

譯文:人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出現了千裏馬。

解詞:伯樂:春秋秦穆公時人,又名孫陽,善於識別馬的優劣。

解析:伯樂曆史上實有其人,曾為秦穆公相馬。他相馬的要領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因為把握準確,所以,選了許多良馬。此句以伯樂相馬為喻,說明像伯樂這樣的人才,十分重要而難得。當政者選才,首先要善於發現、識別、選用伯樂這樣慧眼識英雄的人才。有了伯樂,大批的精英才能湧現。否則,就會如作者在該文中所說:“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隻辱於奴隸人之手,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馬稱也。”(大意是:千裏馬常有,而善於相馬的伯樂卻不常有。所以,雖然有好馬,卻隻能在不識馬的馬夫的手中受屈,死於馬廄裏,雖然有行千裏的才能,但卻不能發揮出來,受到稱讚。)

社會需要伯樂,時代需要伯樂。

647.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唐·柳宗元《種樹郭橐(tuó)駝傳》

譯文:種植樹木的習性是: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勻,移栽樹木要保留根部的老土,搗土要細密。

解析:作者在這篇寓言型傳記文中,記述了一個綽號叫郭橐駝的種樹能手,如何種了許多根深葉茂的大樹。本句就是郭橐駝總結出來的種樹要訣,對種樹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寓言的特點是具有勸諭性,常把深刻的道理蘊涵於一個故事之中。在此,可以通過類比,把育樹和育人聯係起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其中有相同之處。種樹需要據其特點,育人更要把握特點,因材施教。教育者首先對學生要倍加愛護,充分了解引導鼓勵為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都能像樹木一樣,根深葉茂,茁壯成長!

648.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譯文:要想使樹木長得高大,必須使它的根部堅固;要想使水流得遠,必須疏通它的源頭。

解析:此句的要點,是強調打好基礎的重要。種樹“必固其根本”、流水不斷“必浚其源”,其他任何事業,也必須打好基礎。如蓋房、造橋、開發工程、開辟新興城市等,無不要使根基堅實、牢靠。人的成長也是如此,必須從小就進行基礎教育。

“根”要緊,基礎要緊。從古到今,從事到人,無不如此。此至理名言,定要牢記、遵循。

649.嚴霜降處,難傷夫翠鬆青竹;烈火焚時,不損其良金璞玉。——唐·徐夤《釣璣文集》

譯文:嚴霜降落的地方,難以傷害翠鬆青竹;烈火焚燒時,損壞不了良金美玉。

解詞:璞玉:沒有琢磨過的玉。

解析:鬆竹耐寒,經得住寒霜風雪的侵襲;良金美玉不怕烈火焚燒,這是眾所周知的現象。正因為其具有此特點,所以,從古至今,人們常用翠鬆青竹、良金璞玉來象征人的高尚情操。此句也是這個含義。但用“嚴霜降處”、“烈火焚時”,更強調處於惡劣和艱難的環境之中,品德崇高、意誌堅定的仁人誌士,能經得住生死的嚴峻考驗,站得起,挺得住,表現出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令人敬仰。

650.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譯文:文章應當為時代而寫,詩歌應為現實而作。

解析:白居易是曆史上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著名詩篇,世代傳誦。除此以外,他還有其獨特貢獻,這就是建立了現實主義的文學理論。《與元九書》就是一篇全麵而係統的文學理論的力作。而“文章合為事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正是此篇理論力作的精髓。此句精到而準確地點出了文學和現實的關係——文學是社會現實的反映,為現實服務,具有教育作用和社會功能,而現實又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文學脫離不了現實,二者密不可分。白居易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千百年來一直都起著指導作用,影響深遠。

651.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唐·白居易《策林》

譯文:善於消除災害的人,重視查出災禍發生的根由。善於調理疾病的人,重視斷絕疾病產生的源頭。

解析:此句的要點在於“察其本”和“絕其源”。災禍、疾病的發生,追本溯源,都是有根由的。隻有找出根源,才能得到根治。否則,災禍、疾病還會接踵而來。該名句啟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一旦出現了問題,就必須花力氣“察其本”,根源找準了,再下功夫“絕其源”。這樣,問題才能一一解決。

要記下這一至理名言。

652.畫竹必先成竹於胸。——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

譯文:在畫竹子之先,心中一定要構成要畫的竹子的影像。

解詞:筼(yún)簹(dāng):生長在水邊的大竹子。

解析:此句以畫竹必先透徹觀察所要畫的竹子的影像特點為喻,說明做事以前必先充分觀察、了解、謀劃,做好充分準備,從而信心十足,心中已有勝算。這是很必要的。俗語說,不打無準備的仗。為了確保行事成功,決不可缺少準備這個重要環節,這已被無數事實所證明。

成語“胸有成竹”,就是由此演變而來。

653.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譯文:人世間的奇特、雄偉、瑰異、非凡的壯觀景象,常常是在艱險遙遠的地方。

解析:此句是王安石與友人同遊褒禪山(即華山),在進入深遠幽暗的山洞,所看到的奇異景色的實寫。在此可以引申理解為一個哲理,即:無論是攻克科學領域中的尖端難點、或者開創前所未有的宏偉工程,都必須不怕困難、涉險前進,以百折不撓的堅強意誌,堅持到底,直到取得成功。

為獲得奇偉瑰怪的成果,就要不怕險遠、不怕艱難!

654.思所以危則安,思所以亂則治,思所以亡則存。——宋·歐陽修等《新唐書·魏徵傳》

譯文:常常想到產生危機的原因,就能保持安定;常常想到產生禍亂的原因,就能保持太平;常常想到滅亡的原因,就能穩定生存。

解析:此句含義深邃,富有哲理。告誡當政者在國泰民安的大好形勢下,萬不可安於現狀,陶醉於歌舞升平之中。必須具有憂患、風險意識,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思維。國家和社會從來都存在著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和衝突。在安定、繁榮之中,就有可能含著潛在的危機。如不加防範,則有可能日積月累,不斷滋生、膨脹,以至於釀成大患。執政者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具有承擔各種困難和風險的高度責任感,居安思危、戒驕戒躁、艱苦奮鬥。

鏈接:2006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後,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外記者時引用了“思所以危則安,思所以亂則治,思所以亡則存”這句話來提醒大家,隻有經常思考危機的原因,才能知道如何去防止危機;經常思考混亂的原因,才能將混亂防患於未然;經常思考滅亡的原因,才能明白該如何去發展。

655.行坦途者肆而忽,故疾走則蹶;行險途者畏而懼,故徐步則不跌。——宋·林逋《省心錄》

譯文:走平坦道路的人,由於放鬆而大步急走,就容易摔倒;而走艱險道路的人,則因為畏懼而走得很慢,由此就不會跌跤。

解詞:肆:任意、放肆。蹶:摔倒。

解析:此句是以日常所見的兩種現象——走平坦道路易摔倒,而走艱險道路卻安然無事,歸結出一個道理,即:遇事都必須謹慎小心,不可疏忽大意、掉以輕心。特別越是處於順利、平穩、輕鬆之時,越是要倍加警覺,對各種可能發生的問題,加強預見性,防患於未然。這樣,就可以避免出現差錯,造成損失。

“行坦途者”,切不可“肆而忽”。

656.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元代·郝經《陵川集·原古錄序》

譯文:義理如果不以文章的形式表達出來,就不能為人所知,而文章脫離了義理,就不能存在。

解詞:著:顯露、顯出。

解析:此句僅用了十個字,就把思想、觀點、學說與文字、文章的密切關係闡述得十分精到。道是文的靈魂和精髓,文是道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兩者不可脫離。理要出得來、立得住,必須依靠清楚、準確的文章予以表達;文章要使人愛讀、受益,其所闡述的理,必須鮮明、正確,精辟。文以載道,相得益彰。

道不離文,文不離理。

657.行事見於當時,是非公於後世。——《明太祖寶訓》

譯文:事情是當時做的,而功過是非卻要到後一輩才能得到真正的驗證。

解析:此句深含告誡之意。事情是在當前做的,但效果如何,當時不一定能看得出來,如建房、造橋等。但是其優劣、好差必定要接受時間和曆史的檢驗。如果堅持質量第一,精工操作,其所建造的高樓、大橋,必能堅固耐用,必能體現百年大計的功效。反之,如偷工減料、敷衍馬虎,草草完工,必會造成房屋、橋梁的損壞、倒塌,留下巨大惡果。

此句的告誡之意,就在於做事、做人,都要認真負責,要經得住時間和曆史的考驗。

鏈接:2008年3月18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回答鳳凰衛視記者提問時說:“五年已經過去了,‘行事見於當時,是非公於後世’。曆史是人民創造的,也是人民書寫的。一個領導者應該把眼睛盯住前方,把握現在,思考未來。”溫總理在此引用此句在於表明政府在製定治國方略時,必須要經得住人民和曆史的檢驗,也表現了一個領導者把握現實和思考未來的膽識和魄力。

658.車之不前也,馬不力也,不策馬而策車何益?法之不行也,人不力也,不議人而議法何益?——明·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

譯文:車子不往前走,是因為馬沒有盡力,不抽打馬而抽打車有什麼用呢?法令執行不力,是因為人沒有盡力,不去研究人的原因而去找法令的問題,有什麼用呢?

解詞:不力:不盡力。策:古代趕馬用的棍子。此句中的意思是用策趕馬。

解析:此句以車與馬喻人與法,指出執法不嚴,不是法令本身的問題,根本之處在於“人不力也”。執行法令的人,或由於惰性而缺乏強烈的責任心;或由於私心很重袒護親友;或因為收受賄賂等原因,不嚴格執法,從而給國家和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作者指出其要害之處,是為了表明,這種弊病決不允許泛濫且必須根除。此外,此句所述,也體現出一個富有啟迪意義,且帶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不論出現了什麼問題或差錯,在分析發生的原因時,一定要找準根源、症結、關鍵所在,而不要被表麵現象或枝節問題所障眼。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這種觀察、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很具現實意義。

659.水本至清,以泥沙溷之則不清;鏡本至明,以塵垢蔽之則不明。——明·張居正《送起居館講大寶藏記事》

譯文:水原本是很清澈的,但混入了泥沙,就混濁不清了;鏡子原本是很明亮的,但沾上了塵土,就不明亮了。

解詞:至:極、最。溷:同“混”。

解析:清水混入泥沙就不清了;明鏡蒙上塵垢就不明亮了,這是日常所見的現象,而且是很淺顯的道理。作者就是運用這個切入點引進,用比喻手法,表達出一個令人深思的話題。即:人如果受了不良思想的熏染,原本健康、純潔的精神世界也就會如同清水和明鏡受到泥沙、塵垢汙染一樣,變得汙穢不堪了。青少年時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待人處世上尚處於單純、幼稚階段,一定要接受家庭、學校的正麵教育,嚴格把握自己,防微杜漸,不受社會上種種不良現象和歪風邪氣的影響。

660.成功非難,處成功尤難。——明·張居正《答中丞孫魁溪》

譯文:取得成功並不難,難的是保持住成功。

解析:取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的,但和保持住成功相比,更難的還是後者。因為,在為取得成功的過程中,目標十分明確,信心很足,勇於付出辛勤勞作,不怕艱難困苦。而在取得成功之後,容易在不覺之中沉浸在欣喜之中,放鬆要求,鬆懈了下來,甚而滋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從而停滯不前。驕兵必敗,就是這個道理。

隻有以勝不驕傲、再接再厲的態度來對待成功,才能不斷取得成績。

661.凡取人,當舍其舊而圖其新。——明·薛瑄《薛文清公要語》

譯文:判斷一個人的優劣,要看他現在表現如何,而不要計較他過去如何。

解析:此句的要點在於要用發展眼光去評判一個人。這其中包含著辯證因素。一個人的前進道路,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一路綠燈,其間充滿著崎嶇坎坷。走錯了路,做錯了事,甚至犯了嚴重錯誤,都有可能,或者是不可能避免的。人不怕犯錯,關鍵在於改不改錯。隻要勇於認錯,堅決改錯,就是好的。改過自新之後,錯就不存在了。此時,如果再對過去的錯,揪住不放,就觀念陳舊,形而上學,太不應該了。

662.解鈴還須係鈴人。——明·瞿汝稷《指月錄·二十三卷》

譯文:要想解開鈴鐺,還是要找係上鈴鐺的人。

解詞:係(jì):結、扣。

解析:此句流傳廣泛,為人們所熟知。值得深思的是它的比喻意。“係鈴人”是指引出問題,或惹出麻煩的人。“解鈴”就是去解決。問題和麻煩出來了,就要找出造成這個後果的責任人。追本溯源找出問題所在,這樣,問題才能得到解決。重要的是“係鈴人”一定要勇於承擔責任,盡力解決、彌補,而不要推諉、拖延,置若罔聞。誰出了問題,就由誰去解決。做事要有了這樣的針對性,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此句已成為成語被廣泛使用。

663.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來。——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

譯文:如果不是經曆了一番徹骨的寒冷,怎麼會有梅花那撲鼻的香味呢?

解析:梅樹耐寒,在經曆了冬季的冰天雪地的徹骨寒冷之後,早春開花,香味撲鼻。正因為梅花有此特點,人們通常把此花人格化,讚揚其具有抵禦嚴寒侵襲的骨氣和意誌。此句正是突現了梅花這種戰勝天寒地凍的氣概。它啟示人們,隻要能經得住艱難困苦的磨煉和考驗,就定能取得輝煌的成就。

664.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住一個悔字。——明·洪應明《菜根譚》

譯文:功勞蓋世,不能驕傲自滿;犯有彌天大罪,要悔過自新。

解詞:矜:自尊自大。

解析:此句中的精髓在“矜”、“悔”二字。無論立下了多少豐功偉績,蓋世功勞,隻要滋生了妄自尊大、居功自傲的情緒,就會止步不前,甚而一敗塗地。無論犯下什麼彌天大罪,隻要痛下決心、洗心革麵,就能有光明前途。這入木三分的告誡和激勵,極其深刻有力。

立下蓋世功勞者,要記住:“矜”是大敵;犯下彌天大罪者,要記住:“悔”是救星。

665.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進邪蹊。——明·洪應明《菜根譚》

譯文:口是心的大門,如果防守不嚴,不該說出的機密就會泄漏無餘;意誌是心的雙腿,意誌不堅定,就會走向邪路。

解詞:蹊:小路。

解析:這是一句警示語。提醒世人一是守口如瓶;一是意誌堅定。兩者都十分重要。俗話說:禍從口出。如果不嚴把口風,把不該說的重要機密,隨意泄漏,就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後果嚴重。其實,口嚴並不是很難做到的,隻要高度重視,真正認識到了其重要性,就可避免。意誌堅定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磨煉、需要經過嚴峻的考驗,但隻要目標明確、主觀努力、信心十足,幾經摸爬滾打,就可練就剛毅品格,掌控自己,抵製誘惑。

666.不幸福,斯無禍;不患得,斯無失;不求榮,斯無辱;不幹譽,斯無毀。——清·魏源《黙觚·治篇十六》

譯文:不追求福運,就不會有災禍;不計較所得,就不會有損失;不求榮耀,就不會受辱;不企求榮譽,就不會遭到詆毀。

解詞:幸:希望,追求。斯:這樣。幹:追求。

解析:此句深含告誡之意。提示人們不可為私利而求名、求利、求得、求榮。一個人一旦背負了私欲的枷鎖,就會被“福”、“得”、“榮”、“譽”所裹挾,所求無限膨脹,貪得無厭,無所不用其極。而接踵而來的,就必然是“禍”、“失”、“辱”、“毀”。福中有禍、得中有失、榮中有辱、譽中有毀,就是由此而發生的變化。為人一定要實實在在、本本分分、安安生生、踏踏實實地過日子,萬不可有非分之想。

667.暑極不生暑而生寒;寒極不生寒而生暑。——清·魏源《黙觚·學篇七》

譯文:夏天到了最熱的時候,就不再熱而開始冷了;冬天到了最冷的時候,就不再冷而開始熱了。

解析:作者以寒暑變換的自然現象,說明了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即:事物發展到了頂點時,就必然會向其對立麵轉化。這就叫做“物極必反”。人們如果能自覺地認識到這個規律,就能夠適應這個規律,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促成事物的變化。如:當自己遭遇了極大的挫折和打擊,處於走投無路的困境之中時,不灰心,不低頭,以百倍信心和不懈努力,迎著困難奮進、拚搏,定會開辟出前景輝煌的光明道路。

668.臨事貴守,當機貴斷,兆謀貴密。——清·申涵煜《省心短語》

譯文:麵臨危急的事態時,貴在能持守;在處於關鍵時刻之際,貴在快速決斷;預先謀略,貴在考慮周密。

解析:此句連續用了三個“貴”字,強調提高處事能力的重要性。人到了成年階段,都要承擔不同的工作責任,每天都必須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務,尤其是擔負著各級領導職守的人,更是常常必須做出各種決定。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須不斷提高處事能力,力求具有三“貴”——遇有危急,頭腦清醒,鎮定堅守;在關鍵時刻,當機立斷;具有周密的預見能力。這些能力是通過大量的實踐,積極努力才能獲得,絕不會自然形成。

669.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譯文:由節儉變奢侈容易,由奢侈變節儉困難。

解析:節儉是美德,奢侈是劣行。節儉能興國興家,奢侈可敗國敗家。要使自己具有節儉的好品德,必須自覺抵製安逸享樂思想的侵蝕,練就剛強的毅力,這是很艱難的一個過程。而一旦經不住花天酒地、浮華富貴生活的誘惑,就會很快墮落下去,跌進奢侈靡費的泥坑而不能自拔。所以,曾國藩斷言“由儉入奢易”。而如果再想“由奢入儉”,難度實在是太大了。所以,這兩句箴言的告誡意義實在是太深刻了!

要培養節儉的好品德,萬萬不可“由儉入奢”啊!

求知治學

67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譯文:飽讀過萬卷書,下筆寫文章就有如神助。

解詞:韋左丞:即韋濟,曾任尚書左丞。

解析:這首詩是杜甫困守長安,未得重用,向時任尚書左丞的韋濟請求幫助時所寫。全詩抒發了壯誌未酬的積鬱,留下了千年流傳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所以能成為詩聖,首先在於他博覽群書,知識淵博精深。他的深切體會感受,通過詩句傳於後人,這是難得而可貴的精神財富。確實,人人都應讀書。書能使人胸襟開闊,能使人自強自立,能給人以睿智,能淨化靈魂,能指點迷津。讀書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節選)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67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譯文:不間斷地堅持學習,並時時實踐,不是很快樂的事嗎?

解詞:時習:時時實踐,不放鬆。習:本意是飛鳥的翅膀反複振動,此處意為實踐、演習。說:同“悅”。高興、快樂。

解析:此句是表明學習及不斷參加實踐活動十分重要,並指出學習過程應是很愉快的事。孔子所指的學習,主要指效仿先哲。現在理解此句中的“學”字,除包含效仿先人之外,還應全方位地涵蓋所有的學習內容。

人不可一日不學。通過學習可獲知識技能,可曉科技新知,可知天地之大,可溯曆史長河,可觀世界風雲,可懂人生真諦。學習能給人以睿智,能淨化靈魂,能指點迷津,能絕物欲,棄浮華。不斷學習和實踐,永遠是成功的重要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