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541.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宋·蘇麟(此詩句由宋人餘文豹的《清夜錄》所記載)
譯文:靠近水麵的樓台可先見到月光,朝向太陽的花草樹木,能早得到和煦的春風而迅速生長。
解析:此詩句從觀賞皎潔的月光的角度,和陽光對花草的繁盛的重要作用這些自然現象來看,作者這樣描寫,特點鮮明。但作者寫此詩句卻不是為了寫景抒情,而是由於自己得不到提拔,心懷不平,從而借用詩句,以隱喻的方式向上司範仲淹表達自己渴望得到提拔的願望。但由於“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的描寫貼切而富有詩意,所以,此詩句迅速廣泛流傳,但在理解上卻各有所見。筆者認為應按作者的實義去深入體會和理解,即此詩句曲折地揭露一些人由於靠近某些權勢人物,或某些有利的人際關係或特有的條件等,優先獲得他人得不到的特殊利益或照顧的醜惡現象。此外,也可用來諷刺一些人利用某種特殊權力,或特殊的方便條件,而非法獲得不當利益的行為。
由於長期廣泛使用,此詩句現已演化為常用成語“近水樓台”。
542.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明·邊貢《嫦娥》
譯文:在人間居住的人們,常說天上如何如何好,十分羨慕,但卻不知天上的神仙卻常向往著人間呢。
解析:此詩句由嫦娥奔月的故事引起。嫦娥偷吃了長生不老之藥,飛升到了月宮。人間眾多的人對此都十分羨慕,而嫦娥卻因孤單寂寞,常生苦悶煩惱之心,反而追念人間。“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就由此引發感慨,即傳說中的仙境或者自己想象、向往的美好之處,不一定就會比現實所處的熟環境好。“這山看著那山高”,是一種超現實、不求實,膚淺甚而帶有虛幻性的想法,是不足取的。
嫦娥
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隻自攀。
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
543.青杏兒才黃,小鴨兒成雙,雛燕語雕梁。——明·王九思《北越調·寨兒令·夏日即事》
譯文:青色的杏剛剛變成了黃色,小鴨子雙雙成隊,小燕子在雕梁上呢喃。
解析:此曲短短的三句,極其形象地描繪出夏日的動人景象。青杏才黃,小鴨成雙,雛燕呢喃,活潑、輕鬆、一股蓬勃昂揚、充滿著生命激情之氣撲麵而來。此等美景,無人不愛,無人不喜。
大自然的美對人的心靈、情操的陶冶,出神入化、奇妙無比。在緊張工作的間隙、在煩悶苦惱之時、在病後休養之際、在盡完天職退休之後,走進大自然,去觀花賞景、去爬山越嶺、去海邊聽潮……如此,會得到身心愉悅、精神振奮。擁抱大自然吧!
北越調·寨兒令·夏日即事
豆角兒香,麥索兒長,響嘶啷繭車兒風外揚。青杏兒才黃,小鴨兒成雙,雛燕語雕梁。紅石榴花滿西窗,黃蜀葵葉掃東牆。泥金團扇影,香玉紫砂囊,將佳節遇端陽。
544.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明·楊慎《臨江仙》
譯文:青山依然巍然屹立,而世人卻一個一個地像夕陽下落一樣離去。
解析:楊慎此首《臨江仙》是詠史之作,就曆代的興亡盛衰,抒發人生感慨。清代初年,毛宗崗父子評論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時,將此詞加在卷首,四海流傳,深得廣大讀者喜愛。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蘊涵著深邃的人生哲理,耐人尋味。青山是大自然的象征,巍峨高大,巋然不動。千百年來,曆經了時代和曆史的變遷,閱盡了人間滄桑。在不老的青山麵前,世間的成敗更迭就顯得微不足道,人就顯得十分渺小。麵對著長存的大自然和無垠的宇宙,人們所要感受、思考的不應是人生的短暫,個人的渺小,也不應由此傷感消沉,而應感到有幸來到人間的喜悅和幸福;應萬般珍惜屬於自己的生命和時光。在人生曆程中,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光和熱,從而創造出久存於世界之林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來,其生命的意義也具有永恒的價值。在生命的流逝中,努力尋找永恒。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在,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545.春滿水漲嘉魚味,海近風多健鶴翎。——明·吳承恩《楊柳青》
譯文:盛春時節河水漲滿,棲息水底的嘉魚翻了上來,散發出魚味,在大海近處常有大風可練硬鶴的翅膀。
解詞:嘉魚:又名卷口魚。常棲息水底。翎:指鳥的翅膀或尾巴上長而硬的羽毛。
解析:盛春水漲,近海風大,都是比較惡劣的自然條件。一般情況下,這種條件對生物的生長是不利的,但如果以辯證觀點去看待,惡劣的自然條件對生物成長或野外作業,還蘊涵著有利因素。如嘉魚原先隻能在水底遊動,水漲之後,就可翻到水麵,利於捕獲;海風力大,鶴隻得頂風而飛,可卻練硬了它的翅膀,從而加大了飛翔的力量。
人也是如此,艱苦的生活,惡劣的環境,固然會困難重重,但是卻可以得到磨煉。經住了艱難困苦考驗的人,必定是個強者,必定是個成功者。
546.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明·李詡《失題》
譯文:喝好酒在微有醉意時就適量停下,好花在剛剛吐露芬芳時去欣賞是最佳的時候。
解析:此詩句意在強調美酒再好,也不宜過量;鮮花再美,也有凋謝的時候。讀此詩句,可把飲酒、賞花作為一種比喻,從哲學角度上進一步去理解並適當把握好“度”。度,在哲學上可理解為: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在這個界限內,量的增減不會改變事物的質,但如果超過了數量界限,則會引起質變。也就是說,不論待人處世,都要適度,既不要過度,也要避免不足,力求恰到好處。如此,必路路暢通、事業有成、人際和諧。
把握好“度”,難度很大,需不斷實踐,長期修煉。
547.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趙翼《論詩之一》
譯文:李白、杜甫的詩篇千百萬人相互傳誦,到現在已經覺得不新鮮了。各個時代都有各代的人才,他們各以獨具特色的詩篇,引導著所處的時代,開一代詩風。
解析:這是一首哲理性很強的詩。作者以發展、創新的觀點,論及詩歌創作的發展和演變。他認為被譽為詩仙、詩聖的李白和杜甫,其詩歌雖然萬口傳誦,但隨著時代前進,詩風也應為適應新的時代,出現新的變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表明了作者對詩壇上代代都會人才輩出,必然會有出類拔萃的領軍人物引領著詩壇前進,充滿著信心。
曆史在演變,時代在前進。新生事物必然要代替舊有的事物,這是不可改變的社會發展規律。詩壇如此,世界上各種事物都是如此。為此,有誌之士,應不斷進取、求變、求新,力爭成為新時代的代表人物。
548.世間何物催人老,半是雞鳴半馬蹄。——清·王九齡《題旅店》
譯文:人世間什麼事催人老得快呢?一半是淩晨雞叫早早起身,一半是打馬飛跑馬蹄踏地。
解析:“雞鳴”、“馬蹄”是用來形容人起早貪黑,奔波勞累地在忙於生計,十分辛苦。而在疲於奔命之中,人就會很快地老去。詩人有感於此,遂寫下此詩句。
生活在當代,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付出勞動,也仍是生活中的首要,但條件卻大大不同。如果安排得當,加之充分利用科學設備,就可以既提高勞動效率,科學地利用時間,又不至於過勞傷身。當然,如果雜亂無章,隨意浪費時間,照樣會無謂勞作,催人早老。
題旅店
曉覺茅簷片月底,依稀鄉國夢中迷。
世間何物催人老,半是雞鳴半馬蹄。
549.四海變秋色,一室難為春。——清·龔自珍《雜感》
譯文:秋季來臨,大地已是一片秋色,一間屋子很難再保持住春天的景象。
解詞: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解析:詩人寫的是自然景象。他強調的是,秋天來了,所有的地方,都必然會呈現出一片秋風瑟瑟的特有景象,一室一地還想留住春景,是不可能的。此詩句深推下去,就會意識到其中蘊涵著理性認知。即: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發展變化,都受著規律的控製和製約。符合自然規律,生物就會旺盛生長;符合社會規律,時代就會蓬勃發展。任何違反規律的做法,就必會顆粒無收;不在適宜的時機強製行事,就必定遭遇失敗。這是不以主觀意誌為轉移的。
550.一發不可牽,牽之動全身。——清·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觸(其二)》
譯文:一根頭發也不可隨意扯動,扯動一根頭發就會影響全身。
解析:此句從字麵上看,隻是表明一根頭發與全身關係的尋常小事,而實則卻是含有值得深入思考的哲理。一發和全身是局部和整體的關係。整體統領局部,局部服從整體。此關係如調整不好,即極小的部分如因處理不當而發生變故,就可影響全局。“千裏之堤,潰於蟻穴(螞蟻洞)”一例,就是一個說服力很強的明證。為此,正確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在各個方麵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自春徂秋偶有所觸(其二)
黔首本骨肉,大地本比鄰。一發不可牽,牽之動全身。
551.縱教踏破江南種,隻恐春來茁更多。——近代·王國維《紅豆詞(其三)》
譯文:縱然把南方的紅豆樹都踩倒了,但隻恐怕到了春天,紅豆樹會更茁壯地長出許多來。
解詞:紅豆:即紅豆樹。產於南方廣東、廣西等地,秋天結豆,色紅,又名相思子。
解析:古代常用紅豆象征愛情和相思深長。此首《紅豆詞》也含有以紅豆喻情思綿長、恒久之意。但“縱教踏破江南種,隻恐春來茁更多”更強調的是紅豆樹旺盛的生命力。原野上的紅豆樹,無人專門培植、養護,但生長力卻特別強。即使有人故意踐踏、待到春天來臨,紅豆樹卻又迅速複蘇,以更強的生命力茁壯地長了出來,遍地覆蓋,棵棵樹上,綴滿晶瑩剔透的紅豆。紅豆所以用來象征忠貞不渝、天長地久的愛情和相思,就是因為它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愛情需要如紅豆般的持久和鮮活的生命力,人的全方位的成熟和進步更需要旺盛的活力。所以,紅豆的特性如果化為人的特質,人就能成為一個強者。社會進步、事業發展、生活提高等,都需要許許多多的強者。
願你是一個強者。
紅豆詞(其三)
別浦盈盈水又波,憑欄渺渺思如何?
縱教踏破江南種,隻恐春來茁更多。
552.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四年》
譯文:皮都沒有了,毛還能依附在哪裏呢?
解詞:安:什麼、哪裏。傅:通“附”。
解析:皮和毛是本體和支體、根部和生長物的關係。本體和根部是基礎,是事物最重要的部分。用皮和毛作比,可以很形象地喻理,說明基礎的重要和不可缺失。如要建造起堅固、壯觀的高樓大廈,必須打好地基;要想五穀豐登,必須養護出肥沃的土地;要想學有專長,必須打好知識基礎,等等。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現已演變為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被廣泛運用。
55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譯文:車輪外的木板,夾著車,相互依存,嘴唇沒有了,牙齒露在外麵,就會感到寒冷。
解詞:輔:車輪外的兩條直木,用以增強車輻的承載力。
解析:“輔車相依”和“唇亡齒寒”,雖然一說輔和車的關係,一說唇和齒的關係,但卻以比喻的方式,說明了同一個道理,即:兩者關係密切、利害相關,一存並存、一損俱損,不可分割。此喻啟示頗深。可告誡世人要時時顧及大局,處理好各種關係密切的人和事、不可被個人私利及功利觀念所驅動,忘乎所以,隨意損害密切相連、不可分割的整體關係。
“唇亡齒寒”作為成語,已被廣泛運用。
554.塞水不自其源,必複流;滅禍不自其基,必複亂。——《國語·晉語》
譯文:堵塞水流如果不從源頭堵住,水必定還要流出來;消除災禍如果不根除,必定還會產生禍亂。
解詞:基:根本。
解析:此句強調解決問題必須從根本入手,即治水治源,除惡務盡。如隻治標不治本,或容忍、忽略、遷就,則可能造成前功盡棄,或後患無窮的惡果。其中蘊涵的哲理性,發人深省,對後人具有深刻的啟示。
555.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壘棋是也。——《戰國策·秦策》
譯文:事物發展到了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就像冬去夏來一樣;事物發展到它的極致,就會有危險,就像摞高的棋子一樣。
解詞:至:極、最。是:這樣。致:極致、最頂點。
解析:此文句的中心意思是說明物極必反,積高必危的道理,這是一個涉及哲學的命題。在幾千年之前,先祖們就能意識到這個深奧的理論,實在難能可貴。確實,事物的發展必須遵循其規律,否則,就會發生相反的變化,從而歸於失敗。我們對這個極富啟示意義的至理名言,應記於心。
556.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戰國策·齊策》
譯文:狡猾的兔子有三個窩,不過是為了避免死亡而已。
解析:兔子的狡猾之中還含有一些機敏,懂得事先築三個窩,備一條生路,避免被逮時無路可逃。“狡兔有三窟”給予人們的啟示是,在接受一個新而重大複雜的任務或開創新的事業時,要事先縝密思考、謀劃,設想各種可能發生的問題和困難、結果,還要準備好退路,以求有備無患,萬無一失,立於不敗之地。
“狡兔三窟”已演變為成語。
557.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
譯文:看見了兔子,再去喚狗去追捕,也不算晚;羊丟失了之後,再去補好羊圈,也不算遲。
解詞:顧:回頭看,此處可作“回頭呼喚”。牢:飼養牲畜的欄圈。
解析:為了做事順利、成功,事先周密考慮,做好充分準備,當然必要,但如果準備不充分,倉促行動或有疏漏,從而導致失誤,此時,報以積極態度,盡快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補救,把損失減到最低程度,也是應當、必要的。“見兔而顧犬”,“亡羊而補牢”就是運用巧妙的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這是很有意義的。
“亡羊補牢”現已是常用的成語。
55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論語·子路》
譯文:自身品行端正,以身作則,即使不下命令,不提要求,下屬也會自覺去做;自身行為不端,縱然下達命令,提出要求,下屬也不會按照要求去做。
解析:品行端正、以身作則、示範行動是一種無聲而巨大的推動力量,是有效而深遠的影響力。作為一個領導者,或師長、家長,隻要堅持正人先正己的原則,以個人的模範行為帶動、影響下屬、學生、子女,其效果必然突出、顯著。
身正是對負有領導責任的領導者的本質要求。願所有領導者和負有教育職責的教育工作者,都是身教的楷模。
559.不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譯文:搞不清生的意義,又怎麼知道什麼是死呢?
解析:怎樣去認識生和死,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命題。從孔子提出“不知生,焉知死”後,幾千年以來,這個命題始終被人們所關注。從字麵上看,孔子似乎隻是提出了問題,未作答案。其實,答案已蘊涵句中。即孔子認為,認清生和死,關鍵在於要懂得什麼是生。也就是說,生命的本質在於如何正確認識生的意義和價值。人的生命的開始和結局都一樣,但過程卻不一樣,或者大不一樣。其緣由在於對生命的存在有沒有質的認識,在於會不會充分發揮生命的價值。貢獻了,就能使有限的生命無限延長,意義深遠,這就是生。懂得了生,也就會懂得死。人的死是一種自然法則,和生一樣,都是生命中的本質。生和死並非相互對立的矛盾體,而是同屬於生命之中,是一體的。生命中不僅可以因生而獲得意義或喪失意義,也可以因死而獲得意義或喪失意義。即所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560.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
譯文: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也會十分哀傷;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話往往含著善意。
解析:鳥的鳴叫,是十分悅耳的,但在死亡就要臨近時,也會發出悲鳴之聲。鳥隻是小小的生靈,但它對人間也有眷戀之情,何況是充滿著情感的人呢?鳥隻是鋪墊,此句主要是為了表現人的戀世之情。“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中的人,指的應當多是活得有愧或有惡行的人,因為具有愛心、善心的人,平時說的也大都是善言,臨終留下的話也必然是對後人的囑咐、要求及期望,具有一貫性。隻有不善之人,在生命之火將要熄滅、永遠告別人世和親人,一切都將成為過眼雲煙的時刻,才幡然醒悟,良知之火在內心點燃,歉疚之情油然而生,不由得吐露出了善言。這種臨終善言,比起他過去的所作所為,還是應當肯定的,因為,他畢竟是清醒了。再者,臨終所吐露的善言,對其他活得有愧或有惡行的人,將會具有特殊的警世之意,這也可以說是臨終善言的人對社會的一種貢獻。
561.聽其言,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譯文:聽他說的話,更要觀察他的行動。
解析:孔子所言,在於強調“言”與“行”相比,“行”更重要。確實,一個人所說出來的話,無論是應允、許諾、決心,抑或是誓言、豪言壯語,不可否認,其中會含有某些真情實感的表露,但畢竟還隻停留在口頭上,沒有付諸行動。何況,有的言語還很有可能是信口開河,任意誇大、花言巧語,甚至是編造謊言或欺人之談。對此,決不可盲目聽信。所以,無論是對人對事,必須要注重“行”,因為,行動和表現是本質屬性,是判斷人和事物的準繩和依據,同時,行動也是檢驗一個人成長、成熟和事業的成果和發展、成功的主要標誌。
56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譯文:工匠要想打造好器物,必須準備好精良的工具。
解析:做事要講效率,而要達到高效率,首先自身要知識淵博,能力高超,經驗豐富。但除了這些自身必須具備的條件外,在客觀上還必須有充分的準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強調客觀上的充分準備。缺乏這種準備,事情就不會做好。工匠打造器物,必須要有精良的工具,做別的事,同樣需要準備好工具性質的東西。諸如:飛行員要圓滿、順利地完成飛行任務,必須配備好質量高超的飛機;醫生要做好高難度的大手術,必須備好手術所需的各種器具,等等。
做一件事,接受一個任務,主客觀應有的條件必須一一具備(尤其是容易被忽略的外在條件),才能成功。
563.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六本》
譯文:好藥常常味道很苦,但對治病十分有利;誠懇正直的話聽著很不順耳,但對行事十分有利。
解析:“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是用來比喻“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的。比喻十分貼切、恰當。十分形象地說明聽取別人的話,不可膚淺地憑直感判定,要理智地認識其要義和實質性。吹捧和奉承的話,表麵上聽起來,會感到十分順耳,但卻如同是粘著蜜糖的毒物一樣,是要害人的。真誠而尖銳的勸告之語,聽起來感覺有些刺耳,但卻是助人的。這樣的告誡,深刻而誠摯。對此,必須要有十分清醒的認識,並牢記於心。
“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一句。如單獨使用,對勸說因藥苦而不肯服藥,以至於延誤治療的病人,也有積極意義。
孔子家語的這段話,千百年來,流傳廣泛,說服力很強,效果極好。
564.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孔子家語·在厄》
譯文:芝和蘭兩種香草都生長在森林的深處,但它們並不因為沒人觀賞就不散發芬芳的香味。
解析:芝蘭的香味芬芳四溢,沁人心脾,用它比喻或象征人的美德,是最恰當的了。所以,“美德如蘭”一詞,廣泛運用。芝蘭還有一個更可貴的特點,即“不以無人而不香”,香味是本質的特性,遊人觀賞也好,無人問津也好,它們的醇香長存。這就如同一個懷抱美好情操的人一般,無論有人發現、得到鼓勵也好;無人知曉、無人讚賞也好;接受褒獎、鮮花也好;遭到冷遇,處於失意境地也好,都同樣保持美好的情操和人格,一輩子奉獻、付出、誠信、善良、質樸。
世界萬物之中,應當有一種東西具有永久的價值,應當有一種東西值得永久珍藏,應當有一種東西永久清香四溢,那就是高尚的情懷和人性美。
565.貧則見廉,富則見義。——《墨子·修身》
譯文:貧窮時最能看得出一個人是否清廉,富貴時最能看得出一個人是否仁義。
解析:一個人處於貧窮階段時,最需要的是錢財,因為錢可以立即解貧,改變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窘境。但此時錢如何獲得,是最能真實地考驗出貧者是否品德端正的時候。如果靠自己辛勤勞作,逐步富足,值得稱道;如果靠各種卑劣手段,撈取不義之財,則會被人所不齒。相反,人在富足的時候,最能考驗出是否懷有仁義之心。富人如果懷有愛心、善心,必然會自覺地去扶危濟貧、做各種好事、善事。反之,則是一個為富不仁的人。
566.少嚐苦曰苦,多嚐苦曰甘。——《墨子·非公》
譯文:很少嚐到苦味的人,覺得苦味越來越苦,而常嚐苦味的人,就能品嚐出苦中的甜。
解詞:甘:甘甜。
解析:此文句強調多多吃苦,完全正確。因為任何成績、成功、成就都是經過千辛萬苦、艱苦奮鬥取得的。怕苦怕累,必將一事無成。“多嚐苦曰甘”,也就是苦盡甘來。因為,唯有經過苦練、苦幹、苦拚,才能取得成果,而一旦取得了成果,苦中自有甘甜。而這種甘甜,也隻有吃了苦的人,才能品嚐得到。
不怕吃苦,樂於吃苦,堅持吃苦,才能成為一個成功者。而一個成功者心中所存留的,不是苦味,而是甘甜,是幸福。
567.天下從事者,不可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墨子·法儀》
譯文:天下不論從事何種職業的,不可以沒有法則。沒有法則而能做成事情的,從來不曾有過。
解詞:法儀:法則、準則。
解析:“天下從事者,不可無法儀”是墨子對立法重要性的斷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則是從無法可依的危害,反證立法的必要。幾千年之前,墨子對法就有如此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實屬難能可貴。而且,經過了世世代代的曆史檢驗,充分地證明立法、執法是社會發展前進必不可少的保證。生活在當今時代,人人都必須加強法製觀念。
568.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離婁下》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作為。
解析:孟子此言深刻地揭示了“不為”和“有為”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人在做事之前,不可不假思索地遇事都做,必須有所比較、選擇和取舍。比較、選擇和取舍時,必須確定一個原則,即凡有損、有害、無效的事,堅決不去做;凡有利、有益、有效的事,全力投入,盡心做好。這樣堅持下去,必能有所作為,有所成效,必能有大貢獻。
569.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
譯文:(計劃要做的一件事沒有做成)是不想做,而不是做不成。
解析:“不為”和“不能”是對做事表現出的兩種不同的態度。在生活中,這類的現象很常見。對此,孟子一針見血地指出,事情做不成的根本原因,是主觀上沒有做成的決心和信心,從而放棄不做,而不是沒有能力和條件做成。孟子尖銳而準確地指出要害所在,是為了鼓勵人們堅定信心、知難而進、搶抓機遇、不懈努力,取得成功。決不可有意製造借口,編造托詞,推脫責任,一事無成。
在接受重大任務或想做有益的事時,要堅定而響亮地說:“我去做!我能!我行!”
57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下》
譯文:有利的天氣條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條件,有利的地理條件不如人心的融合、團結。
解析:這段名言,早就被廣大民眾所熟知,並廣泛運用。天時、地利、人和都是成事所需要的條件,但比較起來,“人和”是最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且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這是孟子所特別強調指出的。他的這個論點,是從軍事角度提出的,但卻適用於各個領域。“人和”,是指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團結,是指人心的力量。人的主觀能動性十分強大,人的潛在力量無窮無盡。這種力量隻要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就能戰無不勝、就能排山倒海、就能把貧窮變為富足、就能把夢想變為現實。
在幾千年之前,社會條件尚處於很不成熟的情況之下,孟子就能深刻地認識和把握這個真知灼見,確屬難能可貴。時代發展到當代,執政者對此應有更深刻的認知,更應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促進“人和”,充分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和超凡力量。
鏈接:2005年12月6日,溫家寶總理在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發表了題為“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諧社會”的演講。溫總理在演講中說:“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家穩定的基礎。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說隻要人們和睦相處,就什麼困難都能克服。”
溫總理在此引用孟子的話,在於強調“人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