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哲理思辨(1)(2 / 3)

解詞:韓冬郎:李商隱故交韓瞻的兒子。他少時絕頂聰明,十歲時就能在送別的宴席上即興賦詩。雛鳳:幼鳳。雛:幼小的(多指鳥類)。

解析:此詩句運用了美麗而奇巧的比喻,表現出詩人對少年奇才韓冬郎的熱情讚賞。他把韓瞻和韓冬郎父子比作一老一小的鳳凰。隨之他又聯想到傳說中的鳳凰,大多生活在蔥蘢的丹山上,並喜歡棲息在梧桐樹上。在滿山遍開著美麗的梧桐花這樣令人神往的山景中,傳出了雛鳳清脆悅耳的鳴叫聲,蓋過了老鳳的低緩沉悶的叫聲。詩人把他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見地,寓於這般的詩情畫意之中。韓冬郎的聰穎和俊拔,及詩人對後輩的真切情感及期望,都躍然紙上。正由於此詩句包含著如此美妙而富有哲理的意蘊,所以被廣泛傳頌至今,經久不衰。

在人生的全部曆程中,青年段是生命中最旺盛、最富有朝氣的時期。青年擁有希望,擁有明天,擁有未來。所以,看重青年,相信青年,期待青年,是悟透了人生道路的自然發展規律的真知灼見。

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521.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唐·李商隱《樂遊原》

譯文:傍晚的斜陽無限美好,隻是已經到了黃昏時分,就要落下了。

解詞:樂遊原:在長安城東南,為登高勝地。

解析:《樂遊原》一詩,是詩人傍晚因心中不爽,借登高望遠以排解憂煩。待登上樂遊原,放眼望去,隻見一輪斜陽金黃燦爛,把大地裝扮得絕美秀麗,令人驚歎、陶醉。麵對如此美不勝收的晚景,詩人不由感慨萬千,遂生出一種遲暮之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即晚照雖美,但已瞬息即逝了。由此表露出他對美景的深深留戀和對歲月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可類比人生。青年人宛如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一派盎然蓬勃之氣,充盈於天宇之間,而老年人卻如夕陽光照大地,一片黃金世界,燦爛輝煌。曆經了漫長人生之路的曆練,能深刻體味、總結生命經驗的智慧老人,是一本耐看的百科全書。當然,“近黃昏”是任何人都難以規避的客觀存在。但是,如果能深刻洞察、並接受生命的自然法則——生和死都是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從而以超然鳥瞰的視角和樂觀、豁達的胸懷去對待必然的歸宿,就會以積極現實、充滿自信的態度去安排晚年生活,而不會感傷、消沉。

葉劍英老元帥的《八十書懷》中的“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生動地展示了智慧老人的大徹大悟和豪情壯誌,讀來頓覺蕩氣回腸,備受鼓舞激勵。

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522.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韜玉《貧女》

譯文:年年辛苦不停地壓線刺繡,都是忙著在為別人做出嫁的衣裳。想起來心裏就很悲苦。

解詞:壓金線:用金線刺繡。壓:用手指按住,指一種刺繡手法。

解析:此詩句格調較低沉,感情也壓抑。詩人寫的是貧女的窮困和悲苦,而字裏行間卻流露出飽讀詩書、超凡脫俗的寒士懷才不遇,舉薦無門的苦悶和哀怨。尤其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可以使讀者形象地聯想到那些終年為上司獻策捉刀,自己卻久屈下僚、不得重用的讀書人的不平境遇。

“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現已發展、演變為一個常用成語。意思是白白地替他人做事、忙碌,無奈而很不值得,也無必要。

52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譯文:每年花開花落都是相同的,而每年來到人間和離開人間的人卻都不相同。

解析:《代悲白頭翁》一詩是一首擬古樂府。從女子寫到老翁,詠歎青春易逝,人生苦短,富貴無常。其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是廣為流傳的名句。“花相似”,“人不同”鮮明而形象的對比,十分精當。表現出對花卉盛衰有時,人生青春不再,時光無情流失的慨歎。詩句流露出一種無力把握生命的無奈和感傷。

人的生命確實短暫,這是由自然規律所決定的。正因為人生苦短,才應當無比珍惜時間,使有限的時間,體現出最大的價值。以此種觀念體會“歲歲年年人不同”,就會生發出一股活力和朝氣,積極樂觀地去對待生活,熱愛生命,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熱。

代悲白頭翁(節選)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歎息。

今日落花顏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

已見鬆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複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524.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唐·戴複古《寄興》

譯文:黃金從沒有十足的成色,潔白的玉器上也會有小小的斑點。

解詞:足色:指金銀中所含的純金、純銀的量十足。微瑕:指玉器上有小的斑點。

解析:黃金和白璧都是價值昂貴的貴重珍寶,自古以來,凡擁有此類珍寶者,必被他人視為富有者,而擁有者也必百般珍貴,秘藏於家。詩人寫出“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的詩句,在於說明如此貴重的珍寶,也是有缺陷的,即黃金不是足色的,白璧上也有斑點。這對人們有一個啟示,即:任何美好的事物,任何優秀的人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所以,對事對人,既要充分肯定其美好、優秀之處,又不要求全責備,苛刻要求。

寄興

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原老君家。

525.天若無雪霜,青鬆不如草。地若無山川,何人重平道。——唐·唐備《無題二首之一》

譯文:天如果不降霜雪,青鬆長得就不如青草高。地上如沒有大山長河,就無人看重平坦大道。

解析:此詩句寫了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兩種情況,即青鬆需有寒冬的環境,才能得以成長;平坦大道需有高山和大河的襯托,才顯出其很重要。這充分說明了世界萬物之間,都是相互比較和相互依托而存在的。從而進一步啟發人們,在認識和處理各種錯綜複雜的事物時,一定要分清事物之間的關係。凡其間屬相互依存,不可分隔者,一定要注意維係和協調,使其相互並存,順利發展。凡其間屬相抵相左者,一定要注意分隔、排除,使其排除幹擾,齊頭並進。

無題二首(之一)

天若無雪霜,青鬆不如草。地若無山川,何人重平道。

一日天無風,四溟波盡息。人心風不吹,波浪高百尺。

526.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宋·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譯文:要是到江南趕上了春天,千萬要和春天同住。

解析:王觀這首《卜算子》是為送別友人鮑浩然而寫。友人回浙東正值大好的春季,而回去是友人極為高興而期盼的事——要與久別的親人團聚。所以,引出了“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的佳句。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到來,萬物複蘇,草木競秀,繁花似錦,生機盎然。由此,春可以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緊密相連,成為一體。“千萬和春住”實際上是要使事業、生活、環境、心情等處處都充滿著春的活力,春的朝氣,春的勃發,春的明媚。

卜算子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527.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宋·葉紹翁《遊園不值》

譯文:滿園的春色大門是關不住的,一枝紅紅的杏花伸出了大牆之外。

解詞:值:麵對,遇到。不值,即指來訪主人,卻未見到。

解析:葉紹翁這首絕句,是寫春遊訪友不遇,但卻從一枝紅杏出牆,感受到了早春特有景色的美。詩人寫出來的春色,奇妙無比,讀來頓感一股春風撲麵而來,禁不住拍案叫絕。“紅杏”能“出牆來”是因為“春色”是“關不住”的。這就生動地顯現出春色洋溢著生命的活力,是任何外界的障礙都無法禁閉、阻擋的。

在人生的全部曆程中,青春期就如同春季一樣,是最富有朝氣、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為此,在體味此詩所包含的美感和深邃理趣和意境時,更要懂得珍惜青春的可貴,並全力發揮出青春的全部光和熱。

遊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另:“紅杏出牆”現有人用來表明已婚女子的婚外戀情。此意產生的緣由,無從考查。但與詩的原意無關。

52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殊《浣溪沙》

譯文:暮春已到,百花凋零這是無可更改的事,可好像曾經見過的燕子又飛了回來。

解詞: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

解析:此詞句是對春光不再,時光流逝的喟歎。看似有些傷感,悵惘。但細細品味,卻又能體會出詞人的感受中蘊含著一股充滿活力的深情。固然,花的凋落,春的消失,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是,在這些令人悵惋的景象中,也還可以看到令人興奮和欣慰的生命活力的再現,即燕子歸來。也就是說,在暮春時節,所看到的,不隻是無可奈何的殘花敗柳,而是還有像是去年曾經見過的燕子翩翩歸來。凋落中蘊涵著新生,消失中預示著重現。春天走了,來年還會再來;百花凋謝了,來年還會盛開。前人離去了,後人必將長大;夕陽西下了,來日必將東升。世界總是在新老交替中不斷前進的。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529.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宋·宋祁《玉樓春》

譯文:綠楊垂柳籠罩著如煙霧氣,四周彌漫著拂曉的輕寒。紅豔的杏花綻放枝頭,像火焰似地喧鬧。漂浮無定的人生常懷痛苦而歡樂極少,怎麼肯為愛惜金錢財富而輕視愉快的生活?

解詞:鬧:熱鬧、濃盛。浮生:漂浮不定,短暫的人生。肯:是“豈肯”的壓縮形式。意為怎麼肯。

解析:《玉樓春》是宋祁所寫的一首著名的春遊詞。“綠楊煙外曉輕寒,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極寫春意的濃烈和盎然生氣。一個“鬧”字,把爛漫的春光描繪得活靈活現,呼之欲出。生動地表現出作者對春景的讚美和熱愛。“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則寫出在他觀賞了如畫的初春景象,流連沉醉之時,不禁想到自己身居要職,官務纏身,很難享有這樣的快樂,遂浮想聯翩,發出深切的感慨。確實,權勢的擁有,金錢的富足,並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和快樂,相反,它卻以極強烈的誘惑性,不斷刺激著一些人不擇手段地追求更多的金錢財富,被難以滿足的欲念緊緊拷牢不能自拔,從而精神上陷於深深的痛苦之中。不被權勢所誘惑,不滋生攫取金錢的欲念,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應做的一份工作,有閑暇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平實、普通的生活中享受人生的樂趣。

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530.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宋·王安石《石榴花》

譯文:在萬枝綠葉中露出一支紅花,動人的春景不須花紅柳綠去點綴。

解析:此詩句以簡潔明快的手法,抓住了石榴花獨有的特點,寫出了它獨特的韻味美。寫花的美,通常是采用濃妝重抹的手法,諸如姹紫嫣紅、百花盛開之類。但“濃綠萬枝紅一點”中的一點紅,在一片濃綠的襯比下,則更顯其豔紅而嬌媚,自有一番動人之處。所以,詩人緊接著點出“動人春色不須多”,從而體現出一種含著美學意念的獨特欣賞視角。

寫景如此,觀察人和事也可采用這種襯比的方法。如對人的觀察和評判,縱觀其全麵狀態,不一定很優秀、出眾,但他卻在某一方麵有驚人、獨特、突出的優勢和貢獻,這樣,他就如濃綠萬枝中的一點紅一般,盡顯出他獨有的奇才來。

531.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譯文:在太陽的照射下,湖水波光蕩漾,景色豔麗,雨中的山影朦朧縹緲,奇幻秀美。想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論淺淡的修飾或濃妝重抹,都顯出恰到好處的美。

解詞:瀲灩:水波蕩漾,波光閃耀的樣子。空濛:雲霧迷茫的樣子。西子:指古代越國著名的美女西施。

解析: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西湖山水詩。詩中極寫西湖的絕美:在陽光下,湖水碧波蕩漾,光彩煥發,很美;在細雨中,山影朦朧縹緲,也美。接著詩人突發奇想,別開生麵,以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淡妝濃抹總相宜”,來比擬西湖,新穎傳神,更具美的神韻。

西湖的美在於它的自然,而自然性就是美的本質屬性。精心栽種、繁花似錦的花園,精工設計的樓台亭閣,固然很美,但不事雕琢的一抹夕陽,一縷清風,一片綠地,也自有其美,而且真和純。人也是如此。脂粉、油彩的修飾、裝扮,固然能增添一些姿色,但本色、真實才是美的內核。容貌美隻是一種物質狀態,而且無法永葆。美的底蘊是人性,美的表現,是一種精神狀態。而且持久穩定。

53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題西林壁》

譯文:從橫麵望去,廬山像橫空的高嶺;從側麵看去,它卻成了峭拔的險峰。為什麼不能看清廬山的真麵目呢?隻因為自己處於廬山之中。

解詞: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廬山。緣:因為。

解析:這首詩首先是寫景。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崗巒層疊,雲霧繚繞,山色瞬息萬變,瑰麗奇迷。詩人分別從橫、側、遠、近、高、低等不同角度,看到了廬山的不同的姿態。與一般寫景的詩所不同的是,它除了寫景之外,還在詩中寓含著深刻的哲理。

不同角度觀察事物自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而之所以無法看到廬山的全貌,是因為立足點受到了限製,未能超然於廬山之外,從而道出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性。當局者為什麼會迷?是因為擺脫不了自我這個圈子,沒有其他空間和餘地了,自然就迷。不僅迷惑,而且謬誤。旁觀者為什麼會清?是因為他跳出了自我的小圈子,去全麵看世界,冷眼看世界,這自然就清。不僅清,而且準確。

一個人若處於某種迷惘、困惑,甚或痛苦、絕望時,也改變一下立足點,跳出事外,統觀全局。以一種不同的觀點,重新審視、認識一下自己的不利境況,也許就會頓時豁然開朗,從而擺脫掉困擾的束縛,尋找到生活樂趣的信念。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包含著對人生的深刻探索,也為人們在自我認識上,作出了一個美麗的注釋。

53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

譯文:人有悲痛歡樂,分離和聚合,月亮有陰有晴,有圓有缺,這種狀況從古至今難以周全。但願親人平安康健,遠隔千裏共享皎潔明媚的月光。

解詞:嬋娟:常用來表示姿態美好,多用來形容美女。詞中指皎潔的月光。

解析:這是蘇軾的代表作,是傳誦千古的名句。全詞的中心內容是寫月亮。吟誦月光,自古至今,屢現於眾多詩詞家的作品之中,而蘇軾吟月的不同凡響之處,在於他觀察皓月當空的常見景色時,敏銳而透徹地洞察到了大自然不可改變的規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詞中通篇詠月,而實則處處關乎人事。蘇軾在月的陰晴圓缺的變化之中,看到了人生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從而進一步體會出生命的必然曆程。滲進了濃厚的哲理意味。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意識到了人生的不圓滿、不完美之後,能夠以十分平靜的心態去接受悲歡離合的人生際遇,把苦難、傷痛、離別當做生活的必然組成部分去麵對。苦難本身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以何種態度對待。達觀而不懼,苦難就可以超越,就可以戰勝。再者,親人分離固然令人感傷,但是如果心心相印,也可“千裏共嬋娟”,遠隔千裏,共同欣賞一輪圓月。當兩個人的目光在同一個月亮上碰撞、交流,從而心和心之間就會產生強烈的感應,兩個人的感情就融合在一起了。此外,沒有分離的傷感和缺憾,就不能更深地感受團聚的喜悅和可貴。有了這種離別的體會,才能更加珍惜已經擁有的團聚。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53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裏《小池》

譯文:小荷葉剛剛露出尖尖的角,蜻蜓就飛落在上邊。

解析:這是一首寫初夏荷塘景色的小詩。詩人熱愛並善於觀察生活,僅僅用了二十八個字,就把初夏荷塘的景色活脫脫地勾畫了出來,構思新穎,清新傳神,極富生活色彩,並在所寫的景色中融入了個人的情感,讀來倍感親切。在欣賞此句所蘊涵的自然美時,不妨把“小荷才露尖尖角”,視為剛剛湧現出來的,並且為大家所熱愛的新生事物,而倍加愛護、扶持,使之茁壯成長,發揚光大。

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535.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陸遊《遊山西村》

譯文:山一重重水一道道,好像阻擋了去路,可是轉過去又是一個綠樹成蔭,山花爛漫的村莊。

解析:此句首先也是寫景的。以“山重水複”來描寫山與水的曲折幽深。正是由於曲折幽深,才使遊者產生“疑無路”的感覺。而正在疑惑不定的時候,一個“又”字,表示出一種出乎意料的驚奇和喜悅的神態:展現在遊者麵前的竟然是一個花紅柳綠,風景優美的村莊。

在欣賞了句中所描寫的美景之後,再深入體會一下詩句,就能感受到寫景以外的寓意及詩人積極樂觀的博大胸襟。即:在麵前無路的時候,一定要堅信,隻要執著、努力地堅持走下去,就一定能峰回路轉,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鏈接:2009年3月13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溫家寶總理在回答俄羅斯記者有關金融危機的提問時說:“你對‘機遇’的了解和我們是一致的,我們認為我國經濟麵臨巨大的挑戰,也麵臨著發展機遇。如果真正把握得好,措施得當,而且實施及時、果斷、有力,我真希望中國經濟能早一天複蘇。那時,中國的經濟經曆一場困難的考驗,將會顯示出更強大的生命力。有些事情正像你所說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要行動,而不能坐等。”溫總理在此引用陸遊的詩句,充分表達了他對度過經濟危機的堅定信心。他勉勵大家越是在艱難的時候,越是要樂觀。隻要滿懷信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536.山外青山樓外樓。——宋·林升《題臨安邸》

譯文:青山之外還有青山,樓閣之外還有樓閣。

解析:這是一首諷喻詩。南宋時期,金人已強占了宋朝北方的大片土地,正虎視眈眈覬覦南宋的國土。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全不思如何收複失地,一味朝歡暮樂,過著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詩人對此深惡痛絕,滿懷憤懣,以辛辣的筆觸,予以無情地諷刺和痛斥。是一篇充滿愛國精神的名篇。

“山外青山樓外樓”一句,可用來表明風景一處比一處美,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再引申一步,還可比喻優秀之上還有優秀,創新之上還有創新。創造發明、攀越高峰、開拓新路是沒有止境的。因此,要眼界開闊,不斷前進、永不滿足。

此句與杜甫的《木皮嶺》一詩中的“始知五嶽外,別有他山尊”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37.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宋·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

譯文:城裏的桃花、李花十分嬌弱,懼怕風吹雨打,而白色的小薺菜花卻開滿了溪頭,大好的春光就在這兒。

解析:辛棄疾另一首《鷓鴣天》中還有“自從一雨花零落,卻愛微風草動搖”句。兩句意思大致相同,都是寫鮮花的嬌弱和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是把城中的桃花、李花和鄉間野生的小薺菜花相對照,表現出精心栽培出來的桃花、李花雖然美麗嬌豔,但風雨過後,就枯萎飄落,而野生的薺菜花卻不畏風雨的摧殘,在溪頭茁壯地生長著。“自從一雨花零落,卻愛微風草搖動”把雨後凋落的殘花和在微風中歡快搖曳的小草相對照,讚揚小草的堅挺和頑強,喜愛之情,滲透其中。

野花和小草不怕風吹雨打,在惡劣的環境中頑強地生根、發芽、生長。野花和小草象征著堅強。而堅強也正是人的生命的支撐點。任何一個人,隻要具有了堅強的品格,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無論經受到什麼厄運苦難,都能挺得住,都能站起來。強者從來不服輸,強者必定是一個成功者。

538.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宋·辛棄疾《清玉案·元夕》

譯文: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裏,我千百遍地尋覓她的蹤跡,忽然間回頭一看,我要找的那個人卻在燈火稀疏、冷落的地方佇立著。

解詞:驀然:猛然、突然。闌珊:稀疏、將近。

解析:這首詞是寫在熱鬧非凡的元宵節之夜,他去尋自己的意中人。尋來尋去,竟在燈火暗淡、遊人稀少、十分冷落之處找到了她。詞句所包含的含義和情懷雋永深長,耐人尋味,可作多重理解。首先,從詞中可以得知,詞人所要尋覓的意中人,沒有在那火樹銀花、燈火輝煌、美人如雲的場景裏,而是回過頭去,在遠離喧囂、鉛華散盡、冷落僻靜的角落裏找到了她。這意味著他所愛的人是一個超凡脫俗,寧靜淡泊的女子。這也正是詞人所苦苦追求的精神境界。再者,“驀然回首”一句很值得玩味。對此,可作這樣的理解:在人生道路上,常常會經曆種種挫折和磨難,會遭遇種種痛苦和失敗,每當自己在陷於失意和無望之時,就一定要回過頭來,去認識、審視、深思、剖析曾經經曆過的一切,力求從中找出症結、教訓,從而使自己頓悟、清醒,生發出自信、希望、智慧,進而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可忘記常回頭看看。

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娥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539.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譯文:問一問渠塘裏的水為什麼這樣清澈,那是因為這裏的水是有源頭的活水。

解析:朱熹是曆史上著名的理學家,也常常寫詩,他的詩充滿著哲理,《觀書有感》是在讀書時所寫,一般情況,讀書和渠塘裏的水是沒有聯係的,但為什麼聯係上了呢?這就顯出了理學家所特有的思路和觀念。渠塘裏的水為什麼清澈如明鏡一般,沒有各種汙染?那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始終處於動態,不停地流淌,永不枯竭。由此,就引發了作者的深入思考,就聯係到讀書。一個人知識的豐富、才能的提高,智慧的增長,都是由不斷地讀書而來。不斷讀書就如同池塘中的活水一般,使頭腦得以源源不斷地擴展、充實、聰明。

理論要與實踐結合才有生命力。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除了不斷學習之外,必須注重實踐。實踐就是源頭活水。要實踐、實踐、再實踐。隻有如此,才能保持與時俱進的思維方式和鮮活的思考能力,才能有效地解決工作中出現和存在的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和困難,不斷開創、拓寬新的業績。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540.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

譯文:梅花雖香,但和雪相比,卻不如雪白;雪雖潔白,但和梅花相比,卻不如梅花芳香。

解詞:遜:遜色,不及,不如,有差距。

解析:此詩句既寫了梅,又寫了雪。紅白交輝,色彩鮮美,相映成趣。而更奇巧的是,詩人用了最簡練的十個字“遜雪三分白”,“輸梅一段香”就把詩的主旨點了出來。為此,此詩句千年留香,廣泛流傳。

梅花以其獨有的俏美、芳香、傲雪的特點,贏得大眾的喜愛。白雪潔白無瑕,晶瑩剔透,給大自然帶來無限生機,且可象征著人的純潔美好的品行。因此,兩者都具有特色鮮明的美,可是相比之下,卻又各有不足,即梅不如雪白,雪不如梅香。梅和雪如此,人和事物也如此。也就是說,即使是十分出眾的人才,成就卓著的精英,長處固然很多,但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新生事物發展迅速,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固然可喜,但也不可能完美無缺。充滿著辯證哲理的詩句,給人以深刻的的啟迪。

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