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6.善人者,人亦善之。——《管子·霸形》
譯文:善意地對待他人,他人也會善意地對待自己。
解析:此句在於揚善。首先要“善人”,如果自身首先善待別人,而回應過來的就是“人亦善之”,即人人都善。如此,社會就處處充滿了和諧、善意。管子此言描述出了他所憧憬的理想社會。管子期待著善的發揚光大,是具有曆史意義的。因為,一顆善心,蘊涵著人類的一切美德——熱忱、關懷、誠摯、尊重、寬厚。一個人最有助於社會進步,最有助於他人幸福的,莫過於懷有一顆善心,善待他人。而善待了他人,換來的也是善意。如此,善意在社會上廣泛地播撒,就如同種下一粒充滿活力的種子。待到種子發芽、生根、開花,結出累累碩果的時候,那將是何等的蔚為壯觀!
人人心中都充滿善意,社會才會處處充滿著和諧!
467.觀其交遊,則其賢不肖可察也。——《管子·權修》
譯文:看人隻要看他交往什麼樣的朋友,就知道他是賢德還是品行不好了。
解詞:不肖:品行不好。
解析:管子此言,提出了觀察、評論他人優劣的一種角度和方法,即從其交友情況得出結論。交友之道,在於相投、相知,在於相互之間精神上的默契。一個有遠大誌向、情操高尚的人,其所交往的人,必然也會胸懷理想、品德高潔。這主要在於兩者有共同的思想基礎和追求。這樣的朋友,相交下去,就會相互激勵,共同進步,從而肝膽相照,成為知己至交。而一個低俗卑劣之人,其所交往的人也必然同樣會品行不端。從而,狐朋狗友糾集於一處,胡作非為。
“觀其交遊,則其賢不肖可察也”固然是考察人品的試金石,而此外,還可從此言中悟出另一番意味,即:勵誌奮進,品格端正,廣交益友,共創大業。
468.言無陰陽,行無內外。——《晏子春秋·雜下》
譯文:不論人前人後,說話都要一樣,不論是親是疏,做事都要公平。
解析:晏子所言,是稱讚表裏如一,光明磊落的好品質,很具現實教育意義。為人處世的基本立足點應是真,是實。本本分分、實實在在,心裏要像一泓清泉一樣,純淨透亮,不帶任何雜質。說也好,做也好,都要求真求實。堅持做下去,所收獲的是信賴、尊重、公平、成功。
求真求實是最難的。為了得到它,會舍棄許多看來令人垂涎、難以割舍的東西。求真求實又是最容易的。在這個世界上,唯有它,一個人隻要願意,就可立即得到,因為它原本就是身邊的一種現實存在。
求真求實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道德力量,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千秋永世,都崇尚真實。
469.不苟訾,不苟笑。——《禮記·曲禮》
譯文:不隨便詆毀別人,不隨便譏笑別人。
解詞:苟:隨便。訾(zī):詆毀。
解析:“苟訾”、“苟笑”是人際交往中,少數人對他人所表現出來的居心不善、傲慢放任,任意貶低的一種惡劣態度。“不苟訾”、“不苟笑”,則顯示了作者是非、愛憎極為鮮明的可貴態度。確實,人和人之間應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真誠相待,寬容、大度。隻有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交結到肝膽相照、推心置腹,相互鼓勵、攜手共進的真朋友。拒絕詆毀譏笑,提倡誠懇尊重!
470.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言於人。——《禮記·表記》
譯文:君子在別人麵前,不要做不慎重的事,不要有不莊重的神態,不要說不恰當的話。
解詞:“失足”一詞在文中作不慎重解。而不作犯嚴重錯誤以致墮落之意解。
解析:此句意在提示君子在待人接物過程中,必須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和表現——“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言於人”。即行為自律檢點、神態自若安然、言語得體恰當。言談舉止,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高境界的品德修養的試金石。凡品格端莊、修養高深的人,在和他人交往之時,必然處處謙和、自重,從而會獲得他人的尊重和好感。而一個毫無修養之人,則必然處處表現低俗、卑瑣,令人厭惡。
471.禮儀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禮記·冠義上》
譯文:禮儀的產生,在於行為舉止得體,儀容端莊,言辭恭順。
解析:《禮記》是一部闡述禮儀的經書,而此句正是對禮儀的具體說明。禮儀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文明、一種美德、一種修養。一個有道德、有教養、有尊嚴的人,不能不講究禮儀。而禮儀又不是一種空泛、抽象的概念,它十分具體、形象地體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體現在人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之中。“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正是一個講禮儀的人,在儀容、舉止和言辭等方麵的規範表現。
472.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
譯文:禮儀崇尚的是彼此之間要相互往來,有往而無來,不合乎禮數;有來而無往,也不合乎禮數。
解析:此句所言,在於強調人際交往之中,禮儀的相互性和對等性。一個人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做一個講究禮儀的人,尤其在別人已向自己施禮之後,一定應熱情回禮,萬不可輕視、怠慢對方。這不僅是一種禮貌,同時也是一種尊重。
在待人接物中,一定要注重往而來、來而往的相互性的禮貌。
473.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禮記·曲禮上》
譯文:到了一個國家,就要了解這個國家有哪些是法令所不允許做的事。進入一個都城,就要了解那裏的風俗習慣。進入一個家門,就要知道這個家庭有什麼忌諱。
解詞:竟:同境:疆界,代表國家。禁:法令所不允許做的事。國:都城。
解析:此段話的內容似乎十分平常,所言都不是什麼重要大事,但對一個人的行為規範,卻起著很重要的指導作用。人際交往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為了使自己在不同的環境,接觸不同的人時,做到行為端正,禮貌周全,不出差錯,就要了解所到之處的法令、習俗、忌諱等,入鄉隨俗、隨遇而安、和睦融洽。
行為規範是一個人的思想素養和精神麵貌的展現,是不可忽略的。
474.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禮記·大學》
譯文:對於你喜歡的人要知道他的缺點,對你不喜歡的人要知道他的美德。
解析:此句的要義在於提醒人們,在待人處世上,不要持有偏見,不帶濃厚的感情色彩。正視現實,公平、公允。能看到與自己要好的人所存在的不足,並及時予以規勸;能找出自己不喜歡的人身上的長處,及時予以鼓勵。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但這卻十分必要。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境界。如果能持有這樣的態度,必定能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從而人脈興旺。
475.成於中,形於外。——《禮記·大學》
譯文:內心有誠意,就會在外表上顯露出來。
解詞:成:可理解為誠。中:心中。形:顯露。
解析:誠是內心的一種純真的感情,這種感情在待人接物中,隨時都可從麵容表情上表露出來。因為人的內在精神特質和外在表現是統一的。一種表情,一個笑容,常常都會表現出一個人的精神內涵。這就是“成於心,形於外”。
但是,也有一些人,其內外是不統一的。也就是說,麵容上的笑,不一定是內心的誠的表露。這是一種矯飾,很不好。
人要誠,要表裏一致。
476.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譯文:水太過於清澈,就沒有魚了;人太過於苛察,就沒有朋友了。
解詞:至:極、最。察:觀察、仔細看。文中可作“苛察”解。徒:同一類的人,朋友。
解析: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這是生活常識。文中以此為喻,主要談人如何與他人交往。“人至察則無徒”,是指出和別人交往時,不要求全責備、不要吹毛求疵、不要苛求猜忌。人無完人,各有不同的性格和處世方法,更主要的是既有優點,也有缺點,而自身也同樣如此。所以,為人要胸懷寬廣,待人要寬厚相容。在人際交往之中,要盡力創造一種和諧、寬鬆、協調的友好氣氛。這種氣氛是人人都需要的。
477.不好問詢之道,則是伐智本而塞智源也,何以立軀也?——漢·劉向《說苑·建本》
譯文:不願意向他人請教,就是砍斷了智慧的根本,堵塞了智慧的源頭,怎麼能處身立世呢?
解析:此句的要點是提倡不斷向他人請教,而且將此提到了相當的高度。不斷向他人請教、學習,是提高、充實自己的必要渠道。自己無論怎樣刻苦攻讀和實踐,都是有局限的。必須常常請教周圍的人,取長補短,互通有無。正是因為如此,文中告誡世人,如果“不好問詢之道”,其後果“則是伐智本而塞智源也”。智慧的根本和源頭都喪失了,還“何以立軀也”?提到了如此高度,告誡之意,都顯露在字裏行間之中。怎能不予以重視呢?
478.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漢·韓嬰《韓詩外傳》
譯文:真誠待人,即使平時看來疏遠,但實際上是親密的;待人虛情假意,雖然表麵上接近,但是實際上是疏遠的。
解析:此句貴在一個“實”字。實就是真,就是誠。待人就是要“實”,而決不能虛。實,使你堅實真切,使你純淨坦蕩,沒有任何虛偽造作的負擔。實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道德力量。以實待人,就能得到人的信任、尊重和親近。而“與人以虛,雖戚必疏”卻與之完全相反,我們絕不應有這種“虛”,也不需要這種“戚”。
479.不隨俗而雷同;不逐聲而寄論。——漢·王符《潛夫論·交際》
譯文:不應隨著世俗見解而說相同的話;不人雲亦雲地發表議論。
解析:此句的要點首先是強調人要有自己獨立的主見,不隨波逐流。這是很值得重視的。因為社會是複雜的,對一些社會現象和問題的看法各不相同。有對有錯。如果自己不善於獨立思考,沒有獨立見解,則很有可能隨聲附和地呼應錯誤的觀點,從而辦了錯事,產生惡果。再者,“不隨俗而雷同”中的“隨俗”,強調的是不要流於世俗偏見。世俗就是低俗、淺薄。自愛的人是不應混跡於世俗人群之中的。
要有獨立見解,“不隨俗”“不逐聲”之中的提示和告誡,要牢記於心。
480.上交不諂,下交不驕。——漢·楊雄《法言·修身》
譯文:與地位高的人交結,不阿諛諂媚;與地位低的人交往,不驕傲怠慢。
解析:此名句肯定和讚揚了品德高尚的人在人際交往之中,所表現出來的品質。其“上交不諂”表現出毫無奴顏媚骨,決無功利觀念。“下交不驕”,表現出心地純淨,一片真摯之情。這樣品德高尚的人,令人敬佩、堪稱楷模。與之完全不同之人,見了上司,笑臉奉迎,唯恐不及;遇到平民,冷麵相對,傲慢無理。這種勢利、低俗之人,卑劣而為人所不齒。
不諂、不驕,是人人都需具有的美德。
481.德比於上;欲比於下。德比於上故知恥;欲比於下故知足。——漢·荀悅《申鑒·雜言下》
譯文:在品德上,要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在欲望上,要和比自己低的人相比。和品德高的人相比就會知道羞恥;和欲望低的人相比就會知足。
解析:和人相比較,是常有的事。而和誰比,比什麼,比後會產生什麼結果,則是需要考慮和選擇的。此文明確地指出“德比於上”,“欲比於下”。而且還明確地指出相比的不同結果:“德比於上故知恥”、“欲比於下故知足”。這是十分正確的。因為,和德高望重的人相比,就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感到羞愧之時,就隨之產生了知過改過的決心。這樣,就會不斷提高和進步。而和欲望不高的人相比,就會感到自己所擁有的要比別人多,從而就不會再產生過高的欲望,知足常樂了。這種比法是正確的,結果也是好的。於是,人也就常比常新,不斷受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