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拒絕劣行(3 / 3)

解詞:親厚者:指親人或親近的人。

解析:凡是讓親人痛心,敵對者高興的事,都是大逆不道、傷天害理的事。諸如投敵叛國、出賣戰友、泄露情報、坑蒙拐騙、貪汙腐化、涉黑犯罪等。這無論從黨紀國法或人倫道德方麵,都是絕對不能容許的,也必然會受到嚴厲懲罰。

和諧社會絕不容忍做讓親痛仇快的事。

成語“親者痛,仇者快”即來源於此。

429.乘人之危,非仁也。——南朝·範曄《後漢書·蓋勳列傳》

譯文:趁著別人處於危難之時,而去侵害,是不仁義的行為。

解析:在別人處於危難之際,去趁火打劫,恣意侵害,是一種極卑劣,最不道德而不能容忍的事。人要有良知。有良知的人,就必定心懷真情和善意。別人有了危難,就必定會去關心、勸慰、幫助。這才是正理。

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是無恥的小人所為。

430.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南朝·範曄《後漢書·陳王列傳》

譯文:一個屋子(裏的灰塵)都不願清掃,怎麼還能去掃全天下(的汙穢)呢?

解析:這是對一些好高騖遠,圖慕虛名,卻不願埋頭從實處做起的人的直言告誡。“一屋”意指小處、實處。想做大事業的人,必須從清掃一間小屋做起,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前進,在堅實的基礎上,闊步發展。這是一條正確而必勝的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個反問十分有力。它富有啟發地提示世人,必須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否則必一事無成。

立大誌,但必須腳踏實地,一步步前進。

431.不可以己所能而責人所不能。——晉·陳壽《三國誌·魏書·王修傳》

譯文:不能因為自己有某種專長,而以此責備別人無此專長。

解析: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和他人相比較,應當首先看到他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為的是學習他人的長處,以補自己的短處。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對自己的進步和提高,大有裨益。而“以己所能而責人所不能”即以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越比越感到自己比他人高明,從而抬高自己,傲視他人,形成了惡性循環。一個常常自我炫耀、傲視他人的人,不僅是在自我倒退,而且無疑是在拆除通往友誼之路的橋梁。

如何去和他人相比,不是十分清楚的嗎?

432.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晉·陳壽《三少帝紀》

譯文:司馬昭圖謀不軌的野心非常明顯,就連路上行走的人都知道。

解析:這個文句概括了古代廣泛流傳的一個故事:三國時期魏帝曹髦在位時,時任大將軍的司馬昭蓄意篡奪帝位,其囂張氣焰逼人,毫不隱諱。對此,曹髦極為憤怒,曾對臣子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由此就在民間流傳開來。這句話充分暴露了野心家的陰謀和肆無忌憚、為非作歹的惡行。雖然此句開始隻是指司馬昭一人而言,而在廣為人知之後,實際上是指所有的惡人做惡事而言,是對惡人的一種揭露和鞭撻,也是對世人的一種告誡。

壞人幹壞事就會遭到大眾的譴責和唾棄,就會遺臭萬年。

此文句成為常用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433.後生可畏,來者難誣。——三國·曹丕《與靈質書》

譯文:新一代年輕有為,必能超過前人,因而令人敬畏。後來的人不可妄加誣枉。

解詞:誣:誣蔑冤枉。

解析:年輕人富有朝氣、活力和進取心,是最有希望的一代。對他們應予高度重視、信任,並予以鼓勵。隻要他們有所作為,為社會作出了貢獻,就應當充分肯定。不可妄加批評和壓製。曹丕的“後生可畏,來者難誣”表現了他能以科學的曆史觀,從事物發展規律的角度,來看待新的事物和新生一代。這十分難得。

青年人是時代和社會的希望和未來。任何時代、任何時期,都要鼓勵和肯定青年人的成長,而不應壓製、詆毀。

“後生可畏”現為常用成語。

434.所見少,則所怪多,世之常也。——晉·葛洪《抱樸子·論仙》

譯文:見識得少,(遇到平常的事)卻認為是怪異的事。這是世間常見的現象。

解析:表現出“所見少,則所怪多”的人,多是孤陋寡聞,帶一些世俗味的人。這種人眼界狹窄,見識不廣。在所到之處,對不足為奇的事,過分驚訝、虛張聲勢,而卻不覺自己無知,為此常常引起笑料,令人反感。這種表現,是不足取的。

應該變“少見多怪”為“多見不怪”才好。

現此句濃縮為成語“少見多怪”。

435.君子無以貌取人。——晉·葛洪《抱樸子·刺驕》

譯文:君子不以外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優劣。

解析:此句雖然近於俗語,但卻是至理名言。生活中,無論官場、商場、還是情場“以貌取人”決非鮮有。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年輕人,更應加以注意。因為,外表漂亮,如麵容姣好,身材勻稱的女性,高大帥氣、英俊瀟灑的男性,固然能使人在初遇時,有賞心悅目之感,但容貌美隻能說明是父母賜予,與生俱來,僅是一種變化著的物質狀態,是淺層次的視覺感受,別無意義。再者,因為歲月的必然流失,外貌美是不會持久不變的。美的底蘊在人性。人性的美,在心的深處,穩固而持久。具有人性美的人高尚而可靠。所以,觀察、判斷一個人,不能僅靠表象的感受,而要作深層次的透視。外貌出眾,又具有內在美,這是美的高度和諧統一。這樣完美的人有是有,但不太容易遇上。外貌絕美而內心齷齪的人也有。對這樣的人,就要提高警覺,要防而又防,以免上當受騙。

“以貌取人”現已成為常用成語。

436.虛談廢務,浮文妨要。——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譯文:空洞無物的談話會荒廢掉辦事的時間,耽誤辦要事;浮華而脫離實際的文章會妨礙辦理重要的事務。

解析:此句對虛誇浮躁、華而不實的不良作風提出了嚴肅批評。社會上確有人有此種表現。他們不務正業,到處去吹噓自捧、誇誇其談,寫起文章來,也是滿篇的華麗辭藻,空洞無物。這種不良表現,既荒廢了自己寶貴的時間,耽誤了前程,又妨礙了別人的公務,造成幹擾。這於己、於人、於公、於社會都不利,所以必須製止。作風正才能身正。

437.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

譯文:生命不可不珍惜,但不可苟且偷生。

解詞:苟:隨意、不負責任。

解析: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即怎樣對待生命。作者的觀念是“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這是很正確的態度。生命屬於人隻有一次。所以,每個人都要無比地珍惜生命、保護生命。使自己的生命充分發揮其光和熱,服務社會、造福人民,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對待生命“不可苟惜”。一個“苟”字,就道出了褻瀆生命,令人不齒的態度。也就是說,在做惡犯法之後,為了活命,而苟且偷安、喪失氣節,這種生命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是每一個人都需要認真考慮和對待的。

438.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譯文:不苛求別人做其做不到的事,不強求別人做其不擅長做的事,不迫使別人做其不喜歡做的事。

解析:此句十分具體地列舉了三種不能強求別人做的事,十分鮮明地詮釋了寬厚待人的做人原則。寬厚是一種諒解、一種忘懷、一種大度。寬厚也是一種友愛、一種溫暖、一種信任。需要做,應該做的事,別人暫時沒有能力做,不願意做,或不喜歡做,就寬容一些,忍讓一些。要知道,寬厚不是放縱,不是軟弱。相反,寬容待人,會成為對他人的激勵,會促使好結果的出現,會由此結成真誠的友情。所以,要堅持寬厚待人,不要猶豫、顧慮。願社會多幾分寬厚。

439.寡聞寡見,不免孤陋之譏。——唐·吳兢《送何太虛北遊序》

譯文:聽得少,見得少,就難免被人譏笑是知識淺陋。

解析:見聞不廣,信息閉塞,對成事立業、知識積累、成熟提高都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科技大發展的信息時代裏,更是一種現代的大落伍。所以,凡是平時習慣於閉門不出、疏於交往、陷於孤陋境地的人,一定要廣開思路,敞開胸懷,走出去多多見識,學習、實踐、鍛煉。做一個見多識廣的人。

把“寡聞寡見”中的“寡”改成“多”。一切都會大不一樣了。

此句已演化為成語“孤陋寡聞”。

440.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炫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子之弊也。——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

譯文:人前好勝,恥於聽到批評,任意顯示口才,炫耀自己的小聰明,對人過於苛刻,恣意強悍固執,這六點,是君子的弊病。

解詞:騁:放開、任意。辯:辯論,可作“口才”解。恣:放縱。愎(bì):固執任性。

解析:此句列舉了六種不良表現,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其性質是相同的。主要是以自我為中心,自命不凡、狂妄自大、自吹自擂、自以為是、剛愎自用、自欺欺人……不一而足。染有此類劣行的人,心地不善、品格低下、靈魂不潔、他人不屑、社會不容,而其自身,也由於把通向外界的心路堵死了,而毫無出路。

沾染此類不良行為的人,幡然醒悟吧!

441.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譯文:送來的禮品很多,說的話又很動聽,這是古人很畏懼而警惕的事。

解詞:幣:古代用作禮物的絲織品。

解析:“幣厚言甘”的情況常常在為官者的家中見到。為官者有權,可以為人謀利,所以,一些有所圖的人,為了達到個人目的,帶著厚禮去拜見官員,並動聽美言不絕於口。如果為官者欣然接受,不加警惕,一旦開了這個先例,接踵而來的就是大筆錢款,源源不斷,要求越來越高,於是賣官鬻爵、貪贓枉法等腐敗惡行,就此滋生泛濫。貪官汙吏一個個現形。最終身敗名裂,受到嚴懲。

所以,“幣厚言甘”是罪惡的起源和禍根。當權者,能不畏懼警惕嗎?能不引以為戒嗎?

442.不誠於前而日誡於後,眾必疑而不信矣。——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譯文:事前不誠實而事後又不引以為戒,必會引起人們的懷疑和不信任。

解析:此句的精髓是一個“誠”字。誠實是一種美德,一種道德力量。誠,是純淨坦蕩,毫無虛偽造作;實,是實實在在,能抵禦任何誘惑欺詐的侵襲。誠實樸實無華,像金子一般的珍貴。誠實能獲得眾人的信任和尊重。一個人如果不誠實而又不“日誡於後”,落得個“眾必疑而不信矣”的下場,就是一個傷痛終生的悲劇。

心中要時時牢記一個“誠”字!

443.妒前無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魏紀》

譯文:一個被忌妒心控製的人,就無人親近他。

解詞:前:在此句中,可作“勝過自己”解。

解析:此句隻有短短的四個字,可是卻入木三分地道出了“忌妒”這個被稱為“靈魂疾病”的危害。“妒前無親”這個惡果,是十分可怕而可悲的。隻要是忌妒成性的人,就必然是無人親近,因為凡是心生妒意的人,無非是別人做出了成績,而自己卻一事無成。他們的心思不是想要自己有所作為,而是恨不得別人都跟他一樣一事無成。不是想讓自己聰明、能幹,而是恨不得人人都是傻瓜、笨蛋。這實質上是一種弱者和破壞者的一種畸形的激情。試問:有誰願意和這種畸形心態的人親近?

讓忌妒遠離我們。

444.得財失行,吾所不取。——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陳紀》

譯文:得到了錢財,卻失去了品行,這是我不能幹的事。

解詞:行:品行。

解析:此句的中心意思,是表明品行對人而言是最重要的。“得財失行”中的“財”,必定是不義之財。得到不義之財,就失去了高尚的品德,兩相比較,就一定要品行,而不取不義之財。因為,一個人的生命,隻有貫穿著高尚的品德、人格、精神,才是最為重要,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人不能沒有錢。因為,人們賴以生存的衣、食、住、行,都要靠錢買來。沒有錢,人就不能生存。而賴以生存的錢,是要靠自己辛勤勞動換來的,絕不能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不義之財。這裏分明畫著一條十分清晰的界線,不可混淆。“富貴於我如浮雲”道出了一種境界的高潔,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則又表現出一種行為的可悲。

445.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譯文:禍患常常是因為平時對小事忽略的積累所造成的,而大智大勇的人常常被自己沉迷的事物所困擾。

解析:讀此句應有的感悟是萬不可忽略小事。“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就是這個道理。尋常小事,常常不會引起人的注意,而其中卻可能隱藏著禍端,如任其發展、積累,就會釀成大禍。一些大智大勇的人,雖能征善戰,屢建奇功,但如果沉迷於某些癖好之中而不能控製,也會因此丟盔卸甲,丟掉前程。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這個慘痛的教訓,不可熟視無睹。

446.天下之患,最不可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宋·蘇軾《晁錯論》

譯文:天下最大的禍患是表麵上太平無事,而實際上卻隱藏著不可預測的危機。

解詞:不測之憂:沒有推測到的隱患和危機。

解析:此句對執政者是十分中肯而切實的告誡。治理一國的領導者,必須具有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的胸懷、眼力和智慧,及憂患意識。在一片太平景象的環境、狀況中,必須頭腦清醒、居安思危,洞察國情、民情,對潛藏著的隱患,及時消除,防患於未然。萬不可滿足於一時的安穩現狀而懈怠。如果不能如此高度地警惕、防範,任潛在的危機發展,一旦爆發大規模的衝突和動亂,局勢則難以控製,後果將不堪設想。治國者要警惕,再警惕啊!

鏈接:2007年3月16日上午,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溫家寶總理在會上引用了蘇軾的話,來回答《中國新聞社》記者關於中國經濟現狀及發展的提問。溫總理說:“近些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但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都不必評功擺好。我的腦子裏充滿了憂患。‘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溫總理在此處引用蘇軾的這句話突出地表明了自己頭腦清醒。隻有具有憂患意識,才能應對和處理好改革發展中的各種問題。

447.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明·劉基《賣柑者言》

譯文:外表像金玉一般鮮亮,而裏麵卻像破棉絮一樣肮髒破舊。

解析:此句充滿著諷刺意味。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作比,諷刺那些相貌堂堂,儀表不凡,而其內心卻極為不堪,諸如或不學無術、或無所作為、或居心不良、或欺世盜名、或貪贓枉法等。這種深刻的諷刺,實際上就是對那些表麵上道貌岸然,卻作惡多端的無恥之輩有力的痛斥和鞭撻。萬不可做“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雙重表現的人。

448.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誌。——明·呂坤《呻吟語·力行》

譯文:貧窮沒有什麼可羞恥的,可羞恥的是貧窮而又沒有誌氣。

解析:此句一個“誌”字就道出了其精髓所在。作者認為一個人如果貧窮,不是羞恥的事,可恥的是貧窮而沒有誌氣以自己的拚搏去改變命運。這是最關鍵、最重要的。確實,貧窮對人是一種災難。不論是何原因造成,都必須盡快擺脫。但如何擺脫?不能靠天靠地,不能求靠他人,隻能靠自己立誌。大誌一旦確立,就會生發出戰天鬥地、堅忍不拔的力量,推動自己不斷努力、不斷奮鬥。這樣一步一步堅持下去,必能改變貧窮命運,迎來嶄新的生活。

“誌”是靈魂,是支柱,是力量的源泉。

449.一失足為千古恨。——明·陳繼儒《小窗幽記》

譯文:一旦犯了罪錯,就會造成千古的悔恨和遺憾。

解詞:失足:比喻犯下的罪錯。

解析:這是一句流傳十分廣泛的經典名句。其告誡之意強烈而深刻。固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且,人一旦有了過錯,大家都要鼓勵犯錯者知錯改錯,而且社會還形成了一種共識,即改了錯就是好事,改了錯的人,也可稱為一個明智的人。但是,“一失足為千古恨”所含的深意,如果仔細去品味,就會悟出深層次的意味,即告誡世人不要犯大錯,更不要犯罪。當然,即使犯了罪,進了監獄,判了刑,也是可以悔罪自新、重新做人的,但這是人生中的一個汙點,永遠抹不掉的。

所以,人萬不可犯大錯,更不可犯罪。

450.不奮苦而求速效,隻落得少日浮誇,老來窘隘而已。——清·鄭燮《題畫》

譯文:不付出艱苦的努力,就想快速地取得成就,隻會落得個年輕時浮誇,年老時窘困罷了。

解詞:窘隘:窮困潦倒。

解析:“不奮苦而求速效”是一句發人深省的規勸箴言。有些人為什麼一生窮困潦倒?就是因為既不肯一心艱苦奮鬥、努力拚搏,又奢望盡快取得成就,在空中樓閣裏賦閑空想。所以就造成了“少日浮誇,老來窘隘”的惡果,以致抱憾終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付出,就無果。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要想成功,就必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