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拒絕劣行(2 / 3)

407.不以祿私其親,功多之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戰國策·燕策》

譯文:不能以豐厚的薪俸來偏私自己親近的人,誰的功勞大,就授予誰;不能把高官隨意賜給自己喜歡的人,誰能稱職就委任誰。

解詞:祿:官吏的薪俸。私:偏袒私情。隨:隨意。當:擔當。

解析:對於當政者來說,清正、明達、秉公處事,是最重要的。尤其在任用、賞罰方麵,更要公正、無私,唯賢是用,杜絕任人唯親、賞罰不公。這樣,才能政通人和、國泰民安。

在權力、地位、金錢所編織的萬花筒麵前,不眼暈目眩,不心旌搖曳的官員,是老百姓最擁戴、最信任的人。

408.巧言令色,鮮仁矣。——《論語·學而》

譯文: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很少有仁德。

解詞:令色:裝出和善的樣子。鮮:少。

解析:巧言令色是一種居心不正、虛偽造作、阿諛奉迎、品德低下的不良表現。孔子尖銳而深刻地指出,持有這種生活態度的人,缺少仁德。確實,為人處世,應持有真摯、本分的態度,萬不可為了個人私利,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處所,隨意變換不同麵孔,察言觀色、揣度人心、花言巧語、取悅討好。

“仁”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孔子把“巧言令色”,提高到“鮮仁矣”的高度,表現出他對此種惡劣表現的深惡痛絕和願社會品德高尚成風的熱切追求。

409.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譯文:急於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解析:“欲速則不達”一句中的“欲速”不僅是思路和方法的偏差,而且更是一種錯誤的心理狀態。這種心態的形成,是由於急功近利所致。急功近利的內核,一個“私”字即可概括。為什麼做事一心想急於求成呢?實際上,是求利的念頭在驅動。“則不達”是此種心態驅動的必然結果。因為,求利而圖快,必然會違反辦事的常態和規律,由此也就必定會使自己所期望的願望落空。

“欲速則不達”現已演變為常用成語。

410.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論語·陽貨》

譯文:在沒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利益時,總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利益後,又憂慮會失去。如果這樣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地去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了。

解析:一個過於計較私利的人,就如句中所述的一樣,終日困擾在患得患失之中。他終日不得安寧,心裏所想的,除了自己,還是自己,精神負擔十分沉重。這樣的活法,既得不到滿足,又從不會快樂,而且,如果發展下去,就有可能“無所不至”,即可能會一無所得,甚至身敗名裂。這何苦來呢?所以,困於患得患失之中的人,應該換一種活法。即從心裏不斷剔除私念,逐步從過於計較個人利害得失中走出來,不妄求、不奢求,調整好心態,對社會和家庭,盡自己應盡的責任,求得生活穩定,並且有望不斷富裕,家庭和美。這是一種平常而普通的活法,但隻要堅持,隻要知足,就能常樂,就是幸福。

此句後演變成語“患得患失”。

411.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陽貨》

譯文:整天吃得飽飽的,卻不動腦子想著幹點什麼事,這樣是難以混下去的呀!

解析: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些人,好逸惡勞而又貪圖享受,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這種人可憐又可悲。長期這樣混下去,就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毫無貢獻的寄生蟲,不僅自己精神沒有寄托,空虛無聊,而且會被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時代所淘汰。孔子在幾千年前,就給此種人予以諄諄告誡。麵對古聖人的忠告,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不應該幡然悔悟,改過自新嗎?

412.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譯文:誌向不堅定的人,其聰明才智就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講話不守信用的人,其行動就不會果敢。

解詞:果:果敢。

解析:在人應具有的美德之中,誌向和信用是最首要和不可或缺的。誌向就是一個人想做什麼樣的人,走什麼路的意願和決心,是奮鬥和前進的目標和方向。信用是一種人格要求,是一種責任。人如果不具有誌向和信用,則必會“智不達”、“行不果”,毫無建樹、一事無成。墨子的論斷如此精辟、準確,令人歎服。

應將此作為諍言和忠告牢記於心。

413.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譯文:一個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之心。不知羞恥的無恥,是最可恥的。

解詞:無恥:指沒有羞恥之心。

解析:孟子的這段話,痛下針砭地指出,人如果到了不知“羞恥”的地步,就是人間最可恥最不幸的人了。此言含有極深刻的告誡之意,發人深省。羞恥就是不光彩、不體麵。羞恥心就是懂得什麼是高尚,什麼是低賤;什麼是榮,什麼是辱;什麼是美,什麼是醜。有了羞恥心,就能自戒、自律、自愛、自尊、自重;沒有羞恥心,就厚顏無恥、胡作非為、沒皮沒臉、人格卑劣。

414.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上》

譯文:一個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充當他人的老師。

解詞:患:憂患。可作“毛病、忌諱”解。

解析:孟子的這句名言深刻地指出並抨擊了一些人的驕傲淺薄、虛誇浮躁。學無止境,一個真正想具有真才實學的人,無論如何刻苦攻讀,無論掌握了多少知識,都不會滿足,更不會驕傲。必會始終堅持學習,從不會中斷,活到老,學到老。隻有那些胸無大誌,不求上進之人,才淺嚐輒止,就自持學富八鬥;胸無點墨,卻好為人師。這種表現隻能顯露出此類人的無知、愚蠢、淺薄。其結果隻能是不學無術、自毀前程。

415.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是謂眇要。——《老子·道經》

譯文:不認為他的師長是尊貴的,不珍愛所得到的資質,雖然自認為明智,其實是糊塗,這就是精妙的道理。

解詞:資:資質。此處可作“從師長處學來的學識”解。知:通“智”。眇要:眇同妙。眇要:指精妙的道理。

解析:此文句強調必須尊重師長,堅持並善於學習師長的學識和品德。萬不可由於自己有了一些長進,就慢待、傲視師長,自滿自足。此外,從惡人惡事中所得到的借鑒,也應倍加珍惜,終身受益,不可忽視。

老子“貴師愛資”的告誡,應牢記於心。

416.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老子·道經》

譯文:沒有哪一種罪惡比放縱欲望更大。沒有哪一種禍害比不知滿足更大。

解析:此段話堪稱經典警句,具有極深刻的告誡意義。老子認為“罪莫大於可欲”。“欲”就是貪欲。這是罪惡的根源。一個人如果不抵禦欲念,就會背上貪欲的枷鎖。貪欲的追逐,無不是在奢求和妄想中進行的,並且極難滿足。貪欲者的追求實質上是一種痛苦的煎熬。如有些貪欲者能在煎熬中清醒,或許可以有救,但是深陷於其中的人是很難幡然悔悟的。於是,這些人因為受貪欲的驅動,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從而利令智昏、抗蒙拐騙、貪汙受賄、圖財害命,最後必定歸於毀滅。

“禍莫大於不知足”中的“不知足”,就是從不滿足。和貪欲緊密相連,或者說是貪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這些不知足的人的私欲如一時得到了僥幸的滿足後,還會有新的欲念,再滿足後,又會再有更多的奢求……如此下去,欲壑難填、貪得無厭,永無休止地不滿足,從而喪失理智、為所欲為、傷天害理。其結局也無疑歸於毀滅。

貪欲和不知足是禍根,貪欲和不知足是無底洞。看看那些貪官們,或鋃鐺入獄,或命喪黃泉,無一不是貪欲惹的禍!

417.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老子·德經》

譯文:名譽和生命相比什麼更可親?自身和財物相比哪個更重要?得到和失去相比哪個害處更大?所以,過分的愛名利就會付出更大的代價,過多的收藏斂財必會招致更大的損失。

解詞:孰:誰,哪個。貨:財物。病:弊病,禍害。

解析:這段名言的中心意思是講如何看待得與失和取與舍。老子先以設問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深思在名利、財富和自身存在之間的選擇和取舍中,應采取何種態度。然後,十分明確地表明了“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的結論。其中蘊涵著他所一貫倡導的大道的精髓,並充滿著辯證觀念。社會生活是複雜多變的,每個人隨時都不可避免地麵臨著選擇。加之名利、地位、財富等又極具誘惑力,如果麵對各種選擇,自己頭腦不清醒,心中又無根底,就有可能被功利所迷惑、把名望利祿放在首位,從而陷入追名逐利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為此,在麵臨選擇而又一時把握不定時,就應認真地思考並回答老子的設問,即:“名與身孰親?”身親。“身與貨孰多?”身多。“得與失孰病?”得病。對此,在任何社會環境裏,在任何人生階段,都不要有任何的猶豫和迷失,堅定而自覺地抵製利欲的誘惑,心地明淨,頭腦清醒,走自己的路。

418.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荀子·大略》

譯文: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肯做,這是拋棄國家、失掉性命的道路。

解詞:捐:舍棄。

解析:荀子對“大者不能,小者不為”的不良為人態度深惡痛絕,所以將此種表現的惡果提高到最高點——“棄國捐身”,以告誡世人,萬不可為。這是可以理解,應予認同的。一個人既無奮鬥目標和雄心壯誌,又平庸無能、眼高手低,大事無能力、信心去做,小事又不屑於做,必然會一事無成,對社會毫無貢獻,是一個庸人,甚或是個廢人。當前的社會正處於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嶄新時期,持這種人生態度的人,與新時代完全相悖,如不改變,定會被時代所淘汰。

419.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韓非子·十過》

譯文:貪圖小利就是對大利的危害。

解析:韓非子一語見的,指出“顧小利”的危害。凡鼠目寸光,隻顧眼前蠅頭小利的人,必然會在大的利益上,遭受重大損失。“小利”和“大利”之間的這種相互轉換的辯證關係,隻要頭腦清醒的人,都不難悟出。但那些愛貪小便宜而導致利欲熏心、利令智昏、不擇手段的人,卻偏偏執迷不悟地做出得不償失、毀掉自己的蠢事。古往今來,此類事例數不勝數,教訓慘痛。

“顧小利”而導致“大利之殘”,是為人處世的大忌。凡立誌創業,期望走向成功的人,就必須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勤勞本分,誠信守法,去打造、積累自己的業績。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的竅門和捷徑。

韓非子這段名言,深含著醒世和告誡之意。

420.禍難生於邪心,邪心誘於可欲。——《韓非子·解老》

譯文:禍難的產生是由於心生邪念,而產生邪念是由於受了欲念的誘惑。

解析:但凡惡人做了惡事,必遭禍難。惡人做了惡事,是由於惡人心中生出了邪念;而所以生出邪心,是由於被欲念所引誘。韓非子以清醒、深刻的是非觀,一針見血地指出欲念是一個人走向墮落的罪惡之源。欲念極具誘惑力。人一旦被這種欲念所裹挾和控製,就利令智昏、忘乎所以。欲念表現為對私利的不可遏止的無限追求。私利可以是貪財,可以是貪物,可以是貪權,可以是貪色……一個人如果心生貪欲,並且一再膨脹、泛濫,他的心就成了自己的地獄,他就會肆無忌憚地做出許多傷天害理、自我毀滅的事。這是被古今中外許多惡性事例所充分證明了的。

當私欲剛剛在心裏萌生的時候,就下最大的決心,從心底深處摒棄並鏟除,這是一種清醒,一種明智,一種與邪路決裂的勇氣和決心。果能如此,則仍可以獲得光明前程。

421.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自身。——《禮記·表記》

譯文:隻是口頭上許給別人好處,而事實上不兌現,這樣怨恨和災禍就會臨頭。

解詞:口惠:口頭上許給別人好處,而實際上並不想兌現。

解析:此言尖銳地道出某些人的一種不良品行——“口惠而實不至”,及其造成的惡果——“怨災及自身”。向別人許下了諾言,就是讓人如同捧上了一個熱火罐一般在等待和企盼,但卻不去兌現。這實質上就是對別人的一種戲弄和欺騙。這種行為很不地道,也十分惡劣。如果屢屢如此戲弄和欺騙下去,必然結怨、遭恨,遲早會自食惡果。

諾言怎能當成免費的人情,到處贈送?

諾言怎能像五彩繽紛的氣球一般,在人的麵前晶光閃爍,而又倏忽騰空而去?

兌現承諾是一份純情、一份摯愛、一份真誠。我們都應當一諾千金啊!

422.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漢·司馬遷《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譯文:有欲望而不知滿足,會失去所有的欲望。已經獲取了不知停止,會失去已經獲取的東西。

解析:此段名言的精髓是“知足”、“知止”。人常常有一些願望,甚而產生一些欲望,諸如想在生活中得到些改善、想多得些收入,或者迫切希望能獲得自己久已渴求的東西等。這都是很合情而正常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正常的願望或者欲望一旦無限製地滋長、膨脹,而不能控製,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從而成為一種毫無理性的妄求和貪欲。人也就成為了背負著物欲枷鎖的奴隸。其表現就是得到了還要,有了,更要。永不滿足,永不休止。這樣病態似的發展下去,就會墮落,就會犯罪。其結果必然是一無所有,被社會所淘汰。

423.沾沾自喜於一得之功,一孔之見。——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譯文:有了一次成功或者有了一些淺薄的見解,就洋洋得意、自滿自足。這是目光短淺,十分狹隘、片麵的見解。

解詞:一孔之見:從一個小洞裏所看到的。比喻狹隘、片麵的見解。

解析:此句十分深刻而又形象地諷刺了既見識短淺又自滿自足的輕浮、淺薄之人。這種人隻能碌碌無為,絕不會有所成就。一個人如果真願意做一個持重、踏實而又身懷抱負,立誌做大事業的精英,就應當胸懷博大、高瞻遠矚、虛懷若穀,學而不厭、從不滿足。

一得之功、一孔之見,從來都應不足掛齒,都不在話下。

424.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譯文:不要把池塘裏的水完全排幹去捕魚,不要把樹林燒盡去打獵。

解詞:涸:水幹。

解析:“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是兩種極其錯誤的捕殺生物的做法,是絕不可取的。人和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大自然給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各種必要的保障,所以人類有責任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重視可持續發展。

這兩句話還有更深的寓意。有些人行事也會有類似“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錯誤。如:為了急功近利,而無視環境保護,破壞整體的生態平衡;為了獲得眼前的局部利益,不做長期打算,損害根本利益;甚至於為了個人的私利,而貪婪地榨取,不留餘地等。這些都是應該防止、杜絕的。

425.人苦不知足,既平隴,複望蜀。——漢·班固《漢書·岑彭傳》

譯文:有的人總是苦於不知足,已經得到了隴地,又想再得到蜀地。

解詞:隴:指今甘肅省一帶。蜀:今四川省一帶。

解析:不知足的人,是很不安寧,很疲勞且不快樂的人。因為他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東西之後,隨著又有了第二個、第三個要求……他永不滿足,也就永無安寧、永不快樂。如果再發展下去,形成了私欲,那就危險了。所以,人要知足。知足者安寧,知足者踏實,知足者常樂。

“得隴望蜀”的成語,即由此而來。

426.名過其實者損。——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

譯文:名聲大於實際的人,他的名聲必然遭到損毀。

解析:人的名聲是長期努力、拚搏,憑著超人的業績、創造、貢獻,進而受人愛戴、崇敬而自然形成的。絕不是造出來的。真正有名聲的人,自己從來不會去為想得到名聲而費盡心機。而為了獲得名聲各處去招搖過市、吹噓宣揚、故弄玄虛的人,是在造名聲。有時,名聲也有可能因為做出少許事情造出一些,但是假的就是假的,虛的就是虛的,它絕經不住事實的檢驗。有的人名聲很大,頭銜很多,這個家,那個家,實際上,沒有多少真本領,名不副實。其結果必然招致“名過其實者損”,落得個聲名狼藉。

人要務實,人要埋頭做實事。名聲不應是追求的目標。

427.燕雀不知天地之高也,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漢·桓寬《鹽鐵論·疾貪》

譯文:小燕子、小麻雀不知道天和地有多大;淺井中的青蛙不知江和海有多大。

解詞:坎:低窪。

解析:此句極具諷刺意味。天高地闊,江海浩瀚,而燕雀卻“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卻“不知江海之大”。這個比喻十分準確而形象地勾勒出那些不學無術、思想閉塞的無知之輩的淺陋。這種人和這種現象應以燕雀和坎井之蛙為戒,要眼界開闊、勤於學習、增長見識、高瞻遠矚。

428.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漢代·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

譯文:不論做什麼事,都不要讓親人痛心,讓敵對的人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