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放逐煩惱(3 / 3)

譯文:春天百花盛開,秋有一輪明月,夏有涼爽清風吹來,冬季大雪紛飛,四季各有不同景色。如果心中沒有煩事,終年過的都是愉快的好日子。

解詞:無門關:是僧人為頌揚、評唱佛門教義而寫的禪詩。(禪詩:以形象思維的形式,闡述佛教教義的詩。)閑事:閑雜、煩惱的事。

解析:慧開是一個僧人,他所寫的這首禪詩是闡揚佛門的“安靜而止息雜慮”,“靜坐斂心,專注一境,久之達到身心輕安”的修行之法,以修得禪心,即清靜寂定的心境。佛教的這種認知,有一定積極的借鑒意義。正如詩中所述,春夏秋冬各有美好的景色,但也有陰雨、風雪等可使人產生不適、不快,或煩惱的感覺。遇到此種情況時,就應“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對此,可以理解為,在生活中要放逐煩惱,追尋快樂。

經常保持輕鬆、愉快的精神狀態,不僅有利於健康,且能提高工作效率。可是,生活是複雜的,苦惱、憂煩等不良情緒,也常常向我們襲來。這種生活體驗,幾乎是每個人都熟悉的。

384.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馬致遠《越調·天淨沙·秋思》

譯文:一路行來,見到的是枯萎了的樹藤、老樹和黃昏中的烏鴉,小橋下麵有潺潺流水,橋邊住著幾戶人家。在古道上,行路人迎著西風,騎著一匹瘦弱的馬在慢慢地走著。此時太陽已然向西落去,滿心憂傷的遊子流落在天涯之處。

解詞:昏鴉:黃昏時的烏鴉。烏鴉色黑,黃昏時天色昏暗,人們更看不清烏鴉的樣子。斷腸人:指漂泊天涯,落魄憂傷的遊子。

解析:這是一直流傳極廣,深受讀者喜愛的散曲。作者把秋季的黃昏時節,幾個獨具特色的景色,有機而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如電影一般的蕭瑟蒼涼的畫麵和意境,烘托著一個漂泊流浪、失意彷徨、憂鬱愁苦的遊子漫無目的地遊走的形象。因為作者的描寫出神入化,所以讀此散曲,常常會使讀者倍感真切,且有身臨其境、自然融入的感覺。由於藝術手法如此高超,此散曲被後人譽為“百中無一”、“秋思之祖”。

古代的文人墨客寫文、寫詩,常常善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發自己的情懷。尤其是懷才不遇,官場失意者,會更多地采用此法以排解胸中長期鬱積的憂憤、孤苦。有些著名的詩詞大家,由於文學修養極強,才藝出眾,手法獨到,故所寫的詩文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使許多愛好者,百讀不厭,愛不釋手。因此,其作品中所蘊涵著的哀怨、低沉情調,就會不由自主、潛移默化地感染著讀者,使之同樣感傷起來。這種現象十分常見,也不足為怪。但是,我們畢竟是新時代的人,和古人在思想感情上應有所不同。不同的焦點在於,無論遇到何種困難,遭遇何種挫折,處境如何不順,痛苦多麼深重,情緒和心態的基調都應當是積極、昂揚、樂觀、向上、奮進的,而且應當堅信,隻要不懈地探索、努力,前進的路是必然會找到的,命運是能夠由自己所掌控的。為此,在讀到如《天淨沙》這樣的優秀作品時,在充分領略其中強烈的美感和藝術魅力,理解作者的憂鬱、彷徨的心境的同時,要防止受其感染,無端、莫名地生出一些憂傷的感慨;或者在自己情緒欠佳時,欲從中尋找情感上的寄托和共鳴。

385.船到江心補漏遲,煩惱怨他誰?事要前思免後悔。——元·關漢卿

譯文:船行到江心,才發現有漏洞,再忙著去補,已經晚了,所生的煩惱去埋怨誰呢?為此,做事情要思前想後,以免後悔。

解析:此曲通俗易懂,與口語相同。但其中所蘊涵的道理,卻引人深思。作者是針對劇中的一個風塵女子宋引璋,因做事不思前想後,考慮周全,被壞人所騙,所吸取的教訓而言,但對為人處世卻具有普遍意義。任何人在決定做某件事(尤其是大事)之前,必須縝密考慮,對有關的各種情況,作周密、準確的分析和判斷,思路要清晰、明確,不被假象所迷惑。在實行過程中,如遇周折,定要及時排除煩惱,冷靜處置。力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把事情順利辦好。經過如此的磨煉,人就必將逐漸地走向成熟。

386.胸中芥蒂未去盡,須信坦道多荊榛。——明·於謙《馮公山令嶺》

譯文:積在心中的鬱悶、不快沒有全部消除,就是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也會多有各種障礙。

解詞:芥蒂:阻塞的東西。可比喻心中存有的煩惱不快。荊榛:指山野叢生的帶刺的小灌木和雜草。比喻道路上的種種障礙。

解析:此詩句切中要害地指出消極情緒的危害,從而告誡人們努力排除心中所積存的各種煩惱,胸懷寬大、性格開朗,在平坦大道上闊步前進。

數百年前的詩人所言,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會常常遇到各種煩惱。如果煩惱、苦悶長存於心,一則會失去快樂和輕鬆,再者會磨損意誌,失去生活的信心。正如詩中所言“須信坦道多荊榛”,在前進的路上,常常會遇到阻礙和不順。如果此種低沉的精神狀態不變,又會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其後果則有可能毀掉一個人。由此可見,煩惱長存,是生存的大敵,必須根除。

根除煩惱首先要控製私欲的膨脹和增強走出困境的自信心;其次要學會在觀察問題時,根據現實狀況,善於適當變換思路和視角;再就是要主動聽取他人的善言等。

387.試馬春城晚更涼,百年空剩鬢絲長。西山不改青蒼色,卻為人間送夕陽。——清·張際亮

譯文:在春寒料峭的傍晚,騎著馬走著,感到了陣陣涼意,度過了大半生隻剩下雙鬢白發。西山從來不會改變鬱鬱蔥蔥的青蒼顏色,而卻為人間送走了一個個傍晚時光。

解詞: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總稱。包括妙峰山、香山、玉泉山、翠微山等。

解析:這首詩寫了作者路過西山一帶的所見所感。由於他處於仕途不順,報國無門的境遇中,故觸景生情,在詩中抒發了積鬱在胸的苦悶、悲涼氣氛。“西山不改青蒼色,卻為人間送夕陽。”作者由看到了西山的常青,又見夕陽西下,兩相對照,遂生深深的傷感之情:青山不老,鬱鬱蔥蔥,而人卻白發蒼蒼,已臨暮年,蹉跎歲月,難以追回。

詩人的低沉、傷感之情,就他所處的時代和境遇,是可以理解的。而讀此詩時,卻應是另一種心境,即應以科學的態度認識生命。從年輕到年老,這是人生的必然規律和必然經曆。人到了晚年,就意味著有生之年已屈指可數,這將是無可更改的現實。正是因為如此,每一個老者,都應更加珍惜無比寶貴的時間,振奮精神,老有所為,一生進取,一生充實,一生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