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修煉心誌(3 / 3)

成語“自強不息”源於此。

鏈接:2006年4月6日,正在新西蘭訪問的溫家寶總理會見當地華人華僑代表時,語重心長地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自強不息、團結包容、吃苦耐勞、勤奮努力的高尚品質,不僅能夠在自己的國家創業,還能夠在世界各地努力奮鬥,創造豐碩的成果。”溫總理在此處引用《易經》這句話,自豪地讚揚了中華民族所具有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令人深深為此而感到驕傲。

323.時進則進,時退則退,動靜不失其時。——《易傳》

譯文:應當行動時,就行動,應當後退時就後退,動和靜要緊緊把握好時機。

解詞:《易傳》:是解說《易經》的論文集。時:時機。

解析:此句的要點是行動與否,關鍵在於準確把握好時機。“時機”,就是具有時間性的條件。當時機對某個預想的舉措有利時,就應果斷施行,反之則立即停止。因此,把握時機的能力非常重要。而能力的具備,必須在實踐中磨煉。其中,尤其要鍛煉觀察、判斷社會發展趨勢的敏銳力,善於準確識別其中的積極、消極的諸種不同條件,以把握好製定政策的有利條件,因時而動,從而收到良好效果。

這是一個艱苦的努力過程,需要信心和恒心。

鏈接:2010年3月14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與采訪會議的中外記者見麵,並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我們必須密切關注今年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走向,因時而動,就是說:‘時進則進,時退則退,動靜不失其時。’這需要十分謹慎和靈活。”溫總理引用這句話是為了強調行事要把好時機。要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進一步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324.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

譯文:要想戰勝對手必須先戰勝自己,想要評論他人必須先正確評論自己,想了解他人必須先了解自己。

解析:此名言的要旨是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自己包括“自勝”、“自論”、“自知”。“自勝”就是戰勝自己。即和自身存在的弱點、不足、偏見,諸如剛愎自用、好高騖遠、自暴自棄、自以為是等抗爭,以求盡快克服。“自論”和“自知”就是客觀、準確、清醒地了解、認識、評價自己,不虛誇、不自負、不自卑等。做到上述種種,是十分不易的。必須自強自信、堅持不懈。而如果做到了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人的精神境界就必然會大大地提升,從而成為一個自覺、自為的佼佼者。

要自勝、自論、自知。

325.不醜不能,不惡不知。——《呂氏春秋·孟夏紀·用眾》

譯文:不要因為自己有所不能而感到不好;不要因為自己有所不知而感到不愉快。

解詞:不醜:感到不好。醜:不好。惡:討厭,不喜歡。

解析:個人的能力和知識麵是有局限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是年輕人,由於年齡小,閱曆淺,更存有許多不足。在實踐中,當自己感到能力不夠,知識欠缺時,就應當加倍努力、不斷奮進、快速提高。萬不可自卑自輕,止步不前。所以,“不醜不能”、“不惡不知”之中,滿含著激勵因素。不為自己能力差,知識少而感到羞恥、苦惱,正是展現了自己有決心通過努力去改變現狀的信心和勇氣。有了這種勇氣和信心,必然會大大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學識。

知己不足,是為了前進,為了提高。這種積極因素要始終存於心中。

326.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秦·李斯《諫逐客書》

譯文:泰山不拒絕微小的泥土,所以才能成為雄偉高大的大山;江河大海不舍棄細小的水流,所以才能成為浩瀚無邊的大江深海。

解詞:讓:避開。擇:挑選。可作“舍棄”解。

解析:此段名言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為喻,說明任何成就和業績,都是一點一滴地積累而成。從而精辟地顯示出一種具有深刻啟發意義的哲理。體會、汲取了這個發人深省的哲理,人就會增長智慧,胸懷博大,自覺而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走自己的路。由短而長、由近而遠,逐步發展、擴大,從而成就宏偉的事業。

不要輕視、放棄任何如土壤、細流一般,具有基礎性的小事,重視由小至大的積累,必能助你成功!

327.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譯文:聽到批評,能自我反省的,是聰明;能主動檢查自己的,是明智;能自覺克服缺點的,是強者。

解詞:反聽:外聽他人意見。內視:自我反省。自勝:自我克製。

解析:此段名言涉及的是思想修養,提倡“反聽”、“內視”、“自勝”。這六個字,雖然出自兩千多年的司馬遷之手,但時至今日,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一個人如要不斷提升自己,就必須加強自我修養,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加強修養,首先要會“反聽”。要把自己擺在低處,要虛懷若穀,多多聽取他人的批評。旁觀者清,他人看自己,要比自己清楚得多。別人的批評非但不是對自己的損害,反而是一副治病的良藥。再者是“內視”。能夠自省、自悟、自責比“反聽”更必要。別人指出和自己悟出在實質上是不相同的。這是因為,自己悟出是自覺、自發的。其產生的力量,經久而堅實,它支撐著你的全身心。最後是“自勝”,這也是絕不可缺少的。這是因為自勝就是行動。就是要改正他人所提出的缺點和自己悟出的不足。沒有行動,什麼都是空的。不斷修養,不斷前進。做一個自覺的人。

328.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司馬遷《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譯文:應當作決斷的時候卻不作出決斷,反而會給自己招來災禍。

解析:此句的要點在於要練就當機立斷的膽識和果敢。這樣才能不斷取得成功。在生活當中,常常會遇到需要取舍和選擇的事,或者不能兩全其美的事。此時必須迅速做出決斷,不可猶豫不決、搖擺不定。如何解決此種難題,隻有頭腦清醒、統觀全局、權衡利弊、當機立斷。這樣才能把握時機,立於不敗之地。缺乏此種果斷的魄力,其後果必然是“反受其害”。

隻要重視這方麵的磨煉,必能當斷就斷。

329.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漢·司馬遷《史記·禮書》

譯文:水滿了如果不減少一些就會流出來,器皿裝滿了物品如果不扶持一下,就會傾倒在地。

解析:此句的關鍵詞是“滿”和“盈”。意思是凡事都要留有餘地、有所節製、有所限度。不可“溢”和“傾”。尤其是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更要如此。人的進步和提高是無止境的;人的優點和成績也是有限度的;人從來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當做出一些成績,受到肯定和讚揚時,絕不可得意忘形、揚揚自得,自認為沒有任何人能比得上自己。一旦滋生了這種情緒,危險因素就會由潛伏到迅速發展了。此時,如果仍置若罔聞,不加警惕,則必然會產生惡果。

要牢記謙受益、滿招損。

330.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漢·劉安《淮南子·論訓》

譯文:失去了什麼不要憂愁,得到了什麼也不要歡喜。

解析:丟掉或損失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為此憂愁苦惱,得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高興喜悅。這是人之常情。而“失之不憂”所指的意思,是防止過分、過重。失去固然苦惱,但要心胸豁達開朗,善於控製和調整自己的情緒。要理性地認識到,失去的經過努力,還可以再得到。“得之不喜”所指的意思,是得到了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固然高興,但不要大喜過望,忘乎所以。也要善於掌控情緒,要理性地認識到,過分喜悅衝動,得到的還會失去。總之,要理性地麵對得失,防止患得患失。

331.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漢·劉向《說苑·政理》

譯文:耳朵聽到不如眼睛看到;眼睛看到不如腳踏實地考察;腳踏實地考察不如親手實踐。

解析:此句的精髓是“手辨之”。這表明了實踐第一。“耳聞”、“目見”、“足踐”,都是觀察、了解、分辨事物所不可缺少的環節,但是親手實踐是最重要的。實踐出真知。做好一件事,首先要了解情況。而如果不親自深入實際地去調查研究,準確地把握第一手情況,隻憑道聽途說,這一步就走錯了。再者,事情要開始做了,而自己卻不親自動手實踐,隻高高在上,指手畫腳,其結果必然出差錯甚至失敗。

實踐從來都是第一位的。

332.怒則思理,危不忘義。——漢·劉向《說苑·立節》

譯文:憤怒的時候要保持理智,危難的關頭不要忘記道義。

解析:此句是對世人的一種十分必要的忠告:“怒則思理”對任何人都是很重要的。人在憤怒、氣惱的時候,如果不能盡力用理智來克製自己,情緒就會失控、衝動,從而做出意想不到、不可收拾、危害極大的事,既傷人又害己。所以,在不良情緒難以控製的時候,就要告誡自己:衝動就是魔鬼。要冷靜!冷靜!

“危不忘義”也同樣重要。道義應是人的精神支柱。一個正派而追求真理的人,無論在什麼環境裏,尤其是處於危機之時,一定要正義在胸、立場堅定、毫不動搖。絕不做委曲求全、卑躬屈膝,甚而出賣、投靠的苟且之事。要挺直腰板、堂堂正正地做人。

一個全麵發展的人,既要修身養性,又要磨煉意誌。

333.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漢代·桓寬《鹽鐵論·疾貪》

譯文:要想影子正,就要先將標杆豎直;要想讓下屬清廉,自己就要先做出表率。

解詞:表:古代測日影的標杆。

解析:此句是針對官員、領導者而言。凡居於上位的人,必須身正清廉,以自己的模範行動,成為下屬的表率。隻有如此,才能成功地帶領部屬成就業績。如果表裏不一、行為不端,不能以身作則,就必將威望掃地,事業歸於失敗。“欲影正者端其表”正是以標杆直,才能影子正為喻;“欲下廉者先之身”正是以上行下效的道理,令人信服地告誡居於上位的官員們,要自愛、自強、自製、自律、自重。

此理亙古不變。

334.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先修於閨門之內;垂大名於萬世者,必先行於纖微之事。——漢·陸賈《新語·慎微》

譯文:為天下建立大功的人,必定是先從小的地方和小的方麵修煉的;名聲流傳於千古的人,必定是從小事做起的。

解詞:閨門:小的地方和範圍。纖微:細小。

解析:此句強調的是,豐功偉績和名垂千秋都是從小事做起,積累發展而得到的,不可忽略做小事。這個論斷是正確的。小事不小,小中有大。大事是小事的積累和質變,小事中孕育著大事。任何具有大誌向、大抱負的人,從來都是很認真地去做每一件應當做好的小事。與此相對照,那些熱衷於沽名釣譽,爭權奪利的人,從來都不屑於做小事,所以他們絕成就不了大事業,其結局必定是一敗塗地。

想做大事,必先從小事做起。

335.明者遠見於未萌,而知者避免於無形,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者也。——漢·司馬相如《上書諫獵》

譯文:有遠見的人能預見事故的發生,明智的人能在禍患未形成時避開。災禍多藏匿在隱蔽之處,而發生在人們疏忽大意的時候。

解詞:知:同智。

解析:此句的要點在於提示世人,要避開災禍。除了一些特殊而偶然發生,且避之不及的天災人禍之外,一般的禍患都是逐漸演化,逐步形成的。盡管十分隱蔽,但總會帶有一些跡象。如果能像句中所言的富於遠見和洞察力的“明者”、“知者”那樣,則完全可以避免。怕的就是對災禍缺乏警惕性、預見性,不加防範。

為了避免災禍的發生,必須具有洞察力,加強防範,防患於未然。

336.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晉·陳壽《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譯文:不要因為一件壞事很小,就放任自己去做;不要因為一件善事很小,就不去做。

解析:這個告誡十分深刻而富有啟發。壞事很小,卻不可為之;好事雖小,卻一定為之。因為,一者,好人隻應做好事,絕不做壞事;二者,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規律發展變化著的。善與惡可由量的變化,發展為質的差別。即積小惡可為大惡,積小善可為大善。所以,不應以大小為標準來決定自己做事的取與舍,而應以性質為區分。做善事而絕不做惡事,這應是恒定不變的做人原則。

337.不慮前世之失,複循覆車之軌。——南朝·範曄《後漢書·竇武傳》

譯文:不想著以前的失誤,又會再走上翻車的舊路。

解詞:前世:上一輩子。此句中可理解為“以前”。

解析:此句的要點是勸誡世人要重視吸取失敗的教訓。人要做事,就難免要犯錯。出錯既是壞事,又可變成好事。說它是壞事,是因為有損失;說它是好事,是因為糾正錯誤之後,不僅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而且事情可能會辦得更好。此外,在糾錯的過程中,人也會變得明智、聰穎,同時還能磨煉出膽識和探索精神。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要知錯、認錯、改錯,不重複犯錯。

成語“前車之鑒”即由此衍變而來。

338.疾風知勁草。——南朝·範曄《後漢書·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大意:隻有疾猛的風,才能考驗出勁草的韌性。

解析:“疾風知勁草”的要點和深意表現在比喻義之中。勁草用來比喻意誌堅定、無比剛強的人。疾風用來比喻和形容他們經曆過的艱難困苦。正是由於他們經受了疾風暴雨、激流險灘、險象環生的種種考驗,才磨煉出鋼鐵般的意誌,成為了一代強人。時代需要強者,社會需要強者。強者自信、自強,周身激蕩著生命的最強音;強者堅毅、果敢,胸中躁動著火山般的激情。

鏈接:2003年6月30日,溫家寶總理來到香港會展中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表揚醫護人員及社會各界成功克服“非典”的聚會上,發表了感人至深的演講。演講中,溫總理用“疾風知勁草,患難見真情”來形容在抗擊“非典”的鬥爭中,港澳台與祖國大陸人民守望相助、和衷共濟,世界各地的華人心係祖國,拳拳相報的情景。

339.迷途知返,往哲是與。——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

譯文:迷失了路途而能知道回來,這是先哲們所讚許的。

解詞:往哲:古代賢能的哲學家。是與:肯定、讚成。

解析:迷路一般是因為道路不熟而走錯了路。可用於比喻,指一些人犯了錯誤,走錯了人生道路。兩者情況不同,但隻要是走錯了路,都應當“迷途知返”。此句的告誡意義就在於此。走錯了路,並不可怕。怕的是,明知走錯了路,卻硬要走下去,越走離目的地越遠。尤其是走錯了人生之路,如不回頭,就會毀掉了自己的一生。先哲們肯定和鼓勵迷途知返者的意義,極富於啟發性。

迷路的人回來吧!

340.力能勝貧;謹能勝禍。——北朝·賈思勰《齊民要求序》

譯文:付出努力能戰勝貧困;謹慎行事可避災禍。

解析:此句言簡意賅地指出解決貧困和避免災禍的有效方法。戰勝貧困就要靠“力”。即靠出大力氣,靠辛勤勞動。隻要堅持不懈,全身心投入,就必定能脫貧致富。消除災禍就要靠“謹”。即謹慎周密。隻要遇到問題不莽撞、不唐突、不盲目,周密觀察、細心研究、嚴謹處理,就可緩和矛盾、化解糾紛、排除災禍。牢記“力”和“謹”。

341.勿慕貴與富,勿憂賤與貧,自問道何如,貴賤安足雲。——唐·白居易《續座右銘》

譯文:不要羨慕別人的富貴,不要憂慮自己的貧賤,要問問自己的品行怎樣,貴賤哪裏用得著這麼關注呢?

解析:白居易此段名句所注重的是:對於一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品德端正。心中應不懷權欲財念,求富求貴。自己處於貧寒之境,也不自感低微、憂慮。隻要自覺堅持道德修養,品行高尚,就是精神上最富有、最高貴、最充實的人。也隻有自尊自信、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才能走出光明之路。

“勿慕貴與富”、“勿憂賤與貧”就會一身輕快、精神自由。

342.聞毀勿戚戚,聞譽勿欣欣,自顧行何如,毀譽安足論。——唐·白居易《續座右銘》

譯文:聽到別人毀謗自己,不要憂愁悲哀,聽到別人讚揚自己,也不要欣喜高興。要看自我認識、評論做得怎麼樣,他人的毀謗和稱讚有什麼值得去理會呢?

解析:此句強調的是自我認識清醒,不要被他人所左右。句中提到的“譽”和“毀”多指一些人隨意地對自己褒獎幾句,或者不負責任地散布一些流言蜚語。這種現象在社會上是常有的。對此,既不喜,也不惱。不予理會,不受影響。由此所得到的教訓,隻是更加嚴格自律,加強思想修養,品行端正,無可挑剔。

認準了方向,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343.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唐·魏徵《十漸疏》

譯文:了解和知道不是很難的,行動才是很難的,行動還不是最難的,把行動堅持到底才是最難的。

解詞:惟:隻。可作“是”解。斯:此。

解析:此句的中心意思是談行與知的關係。作者認為“行”比“知”難。這是對的。認識事物,懂得道理是需要花費一些功夫的,可是比起行動,還是容易的。因為動手做事,是實踐,是付出,尤其是大事、難事,做起來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克服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沒有毅力和自信是難以做成的。再者,作者還認為“終之”比“行”更難。這就把知行關係推向了更深一步。行動起來,當然很好。但開始行動到取得圓滿結果,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沒有堅持不懈、奮鬥到底的頑強精神,是不會成功的。如此認識行知關係,對攻讀學業的青年學生,對投入於生產建設的工作者,都是大有裨益的。

有知、有行,持之以恒,必能成功!

鏈接:2007年5月4日上午,溫家寶總理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看望學生,在與同學們交談中引用魏徵的名言“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來鼓勵同學們堅持讀書學習。

34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譯文:不以景色的美好而高興,不因自身的境遇不好而悲哀。

解析:“不以物喜”中的“物”,在《嶽陽樓記》裏,是指登臨嶽陽樓所看到洞庭湖的壯麗景色。“不以己悲”中的“己”,指的是遭到保守派排擠時的範仲淹本人。登樓觀景,麵對著浩浩蕩蕩,氣象萬千的美好景色,自然會感到心曠神怡。而想到自己正遭受著權臣的重壓,又不免心生悲愴之情。這都是十分自然而常見的。而在冷靜思索之後,範仲淹道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戒之語。其意在於提醒自己,不論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緒,不要過喜,也不要大悲。一切都理智、平靜對待。這一點,有著積極而現實的啟迪意義。每當情緒起伏不定,控製不了感情衝動之時,也應以這句話告誡自己。

345.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宋·蘇洵《心術》

譯文:忍一忍可以抵禦住種種魯莽和衝動;沉著冷靜可以克製種種急躁和盲動。

解詞:支:支撐、抵禦。勇:在句中理解為過分的勇氣。勇氣過頭,就表現為衝動和魯莽。

解析:此句的精髓是“忍”和“靜”。“忍”和“靜”是理智、沉著、冷靜,是一種高境界的修養。在錯綜複雜、矛盾尖銳的情勢之下,如果控製不住急躁、衝動的情緒,氣急敗壞地盲動起來,就會激化衝突,從而發生意想不到的混亂,甚而爆發慘劇。此時,隻有忍和靜,才能“支百勇”、才能“製百動”,化解矛盾,平息事端。

要練就“忍”和“靜”的功夫。

346.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傳》

譯文:天象的變化不必畏懼,祖宗的規矩不一定效法,人們的議論不必擔心。

解詞:恤:顧慮、憂慮。

解析:此句可概括為“三不足”,是王安石的名言。生動地體現了他力排眾議、大膽創新的決心和勇氣。至今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天變不足畏”,指的是對大自然的種種變化,不要盲目地畏懼。對於“天變”,應有科學的認識,對自然災害,大膽抗爭。“祖宗不足法”,指的是對於曆史傳下來的各種觀念、規章,根據革新的需要,揚長避短,不可因循守舊。“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對於客觀輿論,應從利弊兩方麵進行清醒的分析。善言則接納;惡語則揚棄。無須心懷憂慮。改革者就應求新、求變、求進步。

鏈接:2008年3月18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外記者並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過:“5年前,我曾麵對大家立過誓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今天我還想加上一句話,就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溫總理引用王安石的這句話堅定地表示了自己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勇敢獻身的決心,感人至深。

347.凡事隻要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誰。——宋·陸九淵《語錄下》

譯文:不論什麼事情,隻要看它是否符合道理,不要看是誰所做。

解析:此句通俗易懂,明確提出了判斷事物對錯的標準——對事不對人。這是十分正確的。“凡事隻要看其理如何”中的“理”,十分客觀,有章可循,有事實可判定,結論根據充足、可信。而如果把事情是何人所為作為判斷標準,就會摻有感情因素,主觀色彩濃厚,存有偏見,與事實可能有很大出入,由此,結論會是錯誤而不可信的。故而,“不要看其人是誰”。判斷對錯,必須對事不對人。

348.人無鋼骨,安身不牢。——明·施耐庵《水滸傳》

譯文:人如果沒有鋼鐵般的骨氣,就無法堅定地安身立命。

解析:此句所強調的是人必須要有“鋼骨”。鋼骨就是豪邁英武的氣概、就是堅忍不拔的意誌。人有了鋼骨,就是有了精神支柱。它支撐著人昂起頭、挺著胸,挺拔地站立著。任憑暴風驟雨、飛沙走石狂暴的侵襲,都巋然不動,能經受住任何磨煉和考驗。這是一個大寫的人。隻有如此,才能對國家、社會有所建樹、有所貢獻;才能堅實、持久地體現出人生的價值。否則,一切都毫無意義。人有鋼骨,頂天立地。

349.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須防失意之悲。——明·洪應明《菜根譚》

譯文:在心情苦悶時要善於排解,去尋找一些樂趣;處於順境時要頭腦清醒,防止因失敗而引起悲傷。

解析:此句的要點是提示人們要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但無論是喜是怒,都不可過分、失控,都需要經常自覺調整。煩惱是一種負麵、消極情緒,十分傷人。煩惱襲來時,先冷靜承受下來,然後默默思索、分析、認識,以找出症結所在,並尋找解脫之法。經過這樣的心路革新,煩惱反而成了清醒和領悟的源泉,此時,你的心情就會別有一番天地,隨即雨過天晴、豁然開朗,“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了。“得意時須妨失意之悲”,是告誡人們,在處於順境時,要常常提醒自己,凡事加強自我防範,謹慎處置,萬不可樂而忘憂,導致樂極生悲。

經常能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是一種修養。每個人都要努力磨煉啊!

350.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務須咬牙勵誌,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然自餒也。——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譯文:我一生有所長進,全都在遭受挫折或受辱的時候。此時,一定要咬住牙關,奮發立誌,積蓄正氣增長智慧,切不可自暴自棄。

解詞:苶(nié)然:精神不振的樣子。

解析:作者在此句中以自己的親身體會,談在逆境中要勵誌自強,鍛煉提高,成就業績,深有啟迪意義。人的一生,起伏不定,多有艱難曲折,關鍵在於如何對待。“務須咬牙勵誌,蓄其氣而長其智”十分鮮明地表示,必須勇敢地對待,和困難、挫折堅決鬥爭。一個“咬”字,生動地表現出堅持、堅持、再堅持的韌勁和剛強。而且,還諄諄告誡受挫者“切不苶然自餒也”。就是說,如果灰心喪氣,向困難低了頭,就會毀掉了自己。

處於困境中的人們:要挺起胸,頂住壓力,朝前走,不回頭!

351.做人有四個字最要緊,曰,務實耐久。——清·金纓《格言聯璧》

譯文:做人有四個字最要緊,就是:務實耐久。

解析:此句通俗易懂,卻是富有啟迪意義的至理名言。其中用短短的四個字,概括了做人所必須具備的品格:“務實耐久。”“務實”就是必須實實在在:說實話、做實事、做老實人。“實”,看得見,摸得著。國家的興盛、社會的進步、家庭的和美、個人的幸福,全要靠實,靠幹,靠奮鬥,才能得到,才能存在。所以,不“務實”,一切都是虛幻的。“耐久”,就是長期存在、持久堅持,不停止,不變更。一個人幹一件好事、做一天好人容易。難的是,不停地幹好事,永久地做好人。而越難越要做,越要堅持到底。不如此,就什麼也做不好了,就什麼也做不成了。人一定要耐久地做好事,做好人。

牢記“務實耐久”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