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修煉心誌(2 / 3)

解詞:血氣:精力、心力。

解析:孔子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對不同年齡、經曆、階段的人分別提出了不同的告誡,十分中肯、深刻。數千年來,廣泛流傳,成為了慎戒的名言,具有深遠的曆史和現實意義。

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三個階段:青少年、壯年、老年。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長處和弱點。青少年階段,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樂於接受新鮮事物,但認知能力差,幼稚而易衝動,且不穩定。為此,孔子告誡要“戒之在色”。壯年階段,體力、精力都處於最旺盛的時期,在立業的過程之中,已不斷有所成就,生活相對穩定。但這一階段的人生競爭,是最激烈的。好中求好,優中求優,由此難免會彼此之間爭強好鬥,爭名爭利,無休無止,互相傷害。為此,孔子告誡壯年人務必要“戒之在鬥”。老年階段,體力、精力都逐漸衰退。參透了人生真諦的智慧老人,必定懂得如何去有意義、有興味地頤養天年。可現實中,卻有一些老年人由於智能不濟,思維有礙,在認識上出現了誤差。他們對錢財、享樂等方麵產生了病態般的追求,貪心妄想,從而把自己推向精神痛苦之中。為此,孔子告誡老年人務必要“戒之在得”。孔子的告誡切中要害,句句在理。

292.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

譯文:要有誌於聞道,以高尚的德行作為行為根據,以仁義為依歸,暢遊於六藝之中,飽學技藝。

解詞:藝:指禮、樂、射、禦、書、數六藝。是古代成年男子所應具備的六項技能。

解析:孔子在此段話裏,以儒家造就人才的理念為有抱負的人,指出了一條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所應走的一條規範道路。這條成長道路,演化到當代,可以作如下表述:即首先要立誌。誌當存高遠,有了遠大的誌向,就確立了奮鬥的目標,就產生了前進的動力,從而無往而不達。為了能持久地保持誌向的穩定性,就要把誌向植根於認識真理、追求真理的沃土裏。在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的過程中,應固守道德操守,並以此為規範和依據,不斷加強品德修養,修煉美好的德行。此外,要好學求知,盡多盡快地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博古通今,運用自如。

朝著這個方向堅持走下去,必能成為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

293.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譯文:(事情)既然發生了,就從容對待。

解析:“既來之,則安之”表現出一種求實、自信、超脫的心態。是孔子對如何正確處事的提示。生活中充滿著矛盾、困難甚或是磨難。企望諸事順意,一生平安,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應當練就自己能正視現實的理性;應當練就自己麵對複雜矛盾的沉著;應當練就持久的積極心態。如:在創業剛剛起步時,諸多困難一一出現,就應首先正視、接受,然後再千方百計地想出應對方法,逐個解決、排除。再如:大病突然來臨,就應首先接受,不作回避的假想,然後積極配合醫生,積極樂觀地治療。有了這樣求實、積極的態度,麵對困難,就會是一個無堅不摧的勇者。

294.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

譯文:小事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解析:“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一個關乎思想修養的話題。“小不忍”是指一些胸無城府,遇事不沉著、不冷靜的人的表現。這種人在自己受到了一些小誤會或小委屈,及工作上的小差錯時,就毫不容忍地大發肝火,過分發作,不顧影響、不計後果,做出了極端出格之事。其結果就因小失大,亂了“大謀”,不堪收拾。

開闊胸懷、大處著眼、修煉心誌,就可有效調整。

295.歲寒,然後知鬆柏而後凋也。——《論語·子罕》

譯文:隻有經過了嚴寒的冬季,才能知道鬆樹、柏樹是最後才凋零的。

解析:在所有的樹木之中,鬆樹和柏樹四季常青,最能耐寒,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這是其十分鮮明的特質。而此特質最能在嚴寒季節來臨,百花凋謝時,得以充分顯現。正因為鬆柏具有強大的抗寒力,所以,孔子高度讚揚了鬆柏的耐寒。而孔子讚揚鬆柏,實則要激勵人們要像鬆柏一樣,經風雨,耐嚴寒,曆經艱苦生活的磨煉、砥礪,頂住各種困難,千錘百煉,造就堅強不屈的意誌。

剛強的性格是磨煉出來的,在狂風暴雨中挺起自己的脊梁!

29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譯文:人如果沒有長遠的打算和對可能會出現問題的考慮,就可能有馬上要到來的憂患。

解析:“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告誡人們做事一定要有長遠的考慮和謀劃,即首先必須要給所要做的事,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為達到所設定的目標,需要製訂一個分步驟的計劃。與此同時,要周密地考慮到在完成計劃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和困難,如何解決和克服等。在這樣長遠而周密的考慮之後,一步一步地推進事情的進展,必然會成功。這就是“遠慮”。否則,目光短淺,胸無城府,必然舉步維艱,難題叢生。這就是“近憂”。

胸懷大誌,高屋建瓴,才能有“遠慮”,才能防止“近憂”。

297.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譯文:過去的事已經無法規勸而使之改變了,但還未到來的事,是可以把握住的。

解詞:諫:規勸。

解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的重點在“來者猶可追”。往事已成過去,不可能再現。如果過去曾有過失敗和錯誤,萬不可沉迷在痛苦、追悔之中,而意誌消沉,灰心喪氣。重要的是從中吸取教訓,以失敗為戒,開闊胸懷,堅定信心,把握現在,追尋時機,創造成功的未來。

成功是屬於現在和未來的,而現在和未來是屬於自己的。

298.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孔子家語·子路初見》

譯文:木料經過墨線畫線,就能夠取直,人接受別人的規勸就能成為聖賢的人。

解詞:繩:木工用來取直的工具。

解析:“木受繩則直”是說木料必須用墨線畫線才能取直,木料不取直就不能成材使用。此句是用來作比,印證人應當經常聽取他人的規勸和意見,才能日趨成熟、品格完備。因此“人受諫則聖”是主句。全麵認識自我,主要在於自省,但是,無論主觀上如何注重審視自身的優劣,總會有所局限。因為,個人的表現是多方麵、多層次、多角度的,有些方麵,盡管個人十分謹慎,但也不一定能覺察到,或者發現不了。常言道旁觀者清。周圍熟悉的人對自己的觀察和認識,要比自己全麵而清楚,所以,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指正、幫助。這是前進道路上所必不可少的客觀助力,對此,應心悅誠服地聽取、接納。

29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譯文:困窘時獨自修身養性,顯達時就同時為天下人造福。

解詞:達:顯達。

解析:孟子在此句中表達了他的人生準則,即在自己失意時,就閉門自我修身養性,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一身清白,一身正氣。在處於顯達地位時,就獻身天下、報效國家、造福於民。孟子的這種高風亮節,數千年來,深刻地影響了無數的讀書人,成為了共同遵循的座右銘及共同追求的人格理想。

30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德經》

譯文:最正直的人表麵上卻顯得委屈遷就,最靈巧的人表麵上卻顯得有些笨拙,最善辯的人表麵上卻顯得有些木訥。

解析:一個成熟、深沉有修養的人,他的內在特性和日常表現不一定相一致,再者,他在處理大事和小事的態度上也不一定相同。正如老子所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再進一步認識,可以說,“大直”、“大巧”、“大辯”是實質,而“若屈”、“若拙”、“若訥”是表象。這就是說,觀察和深入、準確地判斷一個人和一個事物,不能隻注意表麵和局部現象,要透過現象看實質,尤其要注意在大是大非的關鍵時刻的表現和事物所蘊涵著的特質。這樣,對人、對事的認識,就能得出正確結論。

此句意義含蓄,很值得深思。

301.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老子·德經》

譯文: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淺薄;居於樸實,不居於浮華。

解析:老子的這段名言主要表述的是修身養性。而且明確倡導為人要“居其厚”、“居其實”,而不應“居其薄”、“居其華”。這是十分正確而必要的。來到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在社會上立足、生存、發展;都不可避免地要麵對群體,為人處世。為了能適應社會,有所作為,都要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建造一個堅實的根底和基點。這個根底和基點的內核,就應是實實在在、本本分分、敦厚純真、質樸無華。這就是本質性的美德,是幾千年以來所濃縮了的精神美,是做人的本分,是立身之根。一個人如果一生都能保持這種美德,必能成為一個有造就、有作為、有尊嚴、令人敬佩和信賴的人。

302.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知以危而觀其節。——《莊子·列禦寇》

譯文:把財物托付給他以觀察他是否清廉,把處於危難的情況告知他以觀察他是否能堅守節操。

解析:“委之以財”和“告知以危”是考察一個人的品行的試金石。因為,金錢財物是最具有誘惑力的,如果能近利不貪,清正廉潔,就必定是一個品德高尚、可以信賴的人。處於危急的情況,是關係到一個人的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如果能臨危不懼,把生死置於度外,就必定是一個堅強勇敢的英雄。反之,則必定是一個不堪重用、毫無德性之人。

每一個有誌向、有抱負的人,都要經得住“財”和“危”這兩個試金石的考驗。

303.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莊子·逍遙遊》

譯文:整個世間都讚譽他也不因此感到奮勉,整個世間都詆毀他也不因此沮喪。

解詞:勸:勉勵。沮:沮喪、灰心。

解析:此句意在讚揚具有高度修養的有識之士,麵對讚揚或詆毀從容鎮靜、寵辱不驚的態度。能夠保持這個態度是十分不易的,必須胸中懷有大目標且不斷努力奮進;必須心無旁騖、灑脫自信。如果堅持這樣做下去,個人的利害、寵辱都會視為身外之物,從而進入超然世外的精神境界之中。

這需要付出畢生的努力,但很值得、很需要。

304.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譯文: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心如死灰、精神崩潰,相比之下,人的生命結束倒是次要的了。

解析:莊子認為人的精神世界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斷言“哀莫大於心死”。這是十分精辟的見解,很值得深入思考並領會。人的生活需求各種各類,而其中最不可缺少的,最可寶貴的是精神追求、精神需要和精神財富。也就是說,人隻要在內心深處樹立了一個堅實的精神支柱,就有了方向、有了動力,就能振作奮進、就會有所建樹。由此,就會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豐富,有興味、有意義。如果沒有精神追求,頭腦空洞、心灰意冷、麻木不仁、心如死水,就失去了人生的根本意義。這是人最大的悲哀。這種悲哀要大於生命的結束,因為一個無所作為的人,其肉體的消失,對他人對社會毫無影響,而精神偉大的人,其業績、其貢獻,可流傳百世,千古不朽。

305.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莊子·達生》

譯文:舍棄了世俗就不會勞累,不受世俗之累就心正氣平。

解析:莊子此話所談,用現代語言表述,就是希望人們應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棄世則不累”中的“世”是指世俗而言。世俗是沽名釣譽、圖謀私利、蠅營狗苟、低級趣味等的總稱。一個人如果深陷其中,必然疲憊痛苦、不堪重負。所以必須和世俗徹底決裂,高瞻遠矚、胸懷大誌、曠達開朗,專心致誌地做有意義而又有興趣的事,樂此不疲、神清氣正。這正是我們所應追求的,而且也可以從中得到輕鬆愉快、幸福充實的生活。

306.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

譯文:見到了行善的事,一定要嚴格地檢查自己是否做得到;見到了不善的事,一定要憂懼地反省自己,是否曾經做過。

解詞:修然:整飭的樣子,可作“嚴格”解。愀(qiǎo)然:憂懼的樣子。

解析:荀子的這段話,是有關修身養性的典型教誨。突出地強調了一個人如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必須練就內省的功夫,要常常自覺地作自我反省。見到善人做善事,就應反躬自問,並主動、自覺地多做善事;見到惡人行惡,就自覺地抵製、遠離,嚴格要求自己絕不與之為伍。這樣堅持做下去,必能提高思想修養,成為一個心地善良、品德優良、境界高尚的人。荀子時代的人應遵循此教誨,力爭成為正人君子。此後的任何時代,都應崇尚真善美,杜絕假惡醜。

307.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荀子·榮辱》

譯文: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不會埋怨別人;能把握自己命運的人,不埋怨上天。埋怨別人的人會身陷困窘,埋怨上天的人沒有誌向。

解析:荀子這段名言提示我們,要“自知”和“知命”,要“不怨人”、“不怨天”。也就是說,要清醒地認識自己,要自信地把握自己的命運。在遇有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要憑自己的意誌和勇氣去克服並戰勝,而絕不要自認無能、怨天尤人。社會從來都是複雜的,不可能會有不經過艱苦努力、奮力拚搏就十全十美的事,也不可能在任何時候或環境裏,待人處世都順順當當,沒有麻煩。如果脫離現實一味地去追求主觀臆造的完美,在得不到時,就埋怨社會、埋怨他人,就必然會一事無成,使自己陷於無盡的煩惱之中。

自知、知命是自強自信的表現;怨人、怨天是一種軟弱無能的表現。

308.小信成則大信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小的信用如果能夠遵守,大的信用才可以建立起來。

解析:“信”,就是信用,是誠信,是說話算話,是兌現承諾,是對人、對事負責。“信”的內核是實,是誠,是自信。所以,凡是有信用的人,必能事業成功、必能受眾人信賴、必能具有鼓動力和號召力。為此,守信是一種美德、是道德的力量,是為人處世的基本立足點。

“小信成則大信立”,表述了小信與大信的辯證關係。守信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長期的努力,由小至大,逐步積累。開始,如果能在小事上注重守信,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就為將來的大信打造了好的基礎。久而久之,就一定會建立起良性循環的守信關係。有了這個良性關係,事業必定能蓬勃發展。

誠信是人人都不可或缺的。

309.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韓非子·孤憤》

譯文:明智多謀的人,必定具有遠見和明察力,不明察就不能洞曉私弊;推行法治的人,必定剛直果敢,不剛直果敢就不能懲辦犯罪行為。

解詞:燭:名詞用於動詞。可作“照見”解。矯奸:懲辦犯法行為。

解析:這段名言綜述了“智術之士”、“能法之士”所應有的行為規範,為世人樹立了一個具有遠見卓識、明察秋毫、懂法執法、剛直不阿的理想楷模。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一句中,十分鮮明地體現出韓非子的法製觀念。法律是社會安定、政權健全、國家興盛的保證。而在兩千多年之前,法製、法規尚不完備的時期,韓非子就如此深刻地認識到執法的重要性,實在難能可貴並具有深遠的意義。

韓非子不愧是個世代相傳的法家大師。

310.節欲之道,萬物不害。——《管子·內業》

譯文:能克製私欲,世上萬物都不會使你受到傷害。

解析:“欲”是一種私念,是一種非分之想。人一旦被私欲,諸如物欲、財欲、色欲等所裹挾,就會像惡魔纏身一般,心中充滿邪惡。致使其利令智昏、不顧一切地去幹坑蒙拐騙、傷天害理的壞事,從而毀掉了自己。所以。管子所提出來的“節欲”,可謂千古常存的至理名言。尤其是一個“節”字,可謂重於千鈞。

一定要遠離私欲,因為它很可怕、很危險。

311.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孫子兵法·軍爭篇》

譯文:軍隊的士氣可被瓦解,將軍的雄心可被挫傷。

解析:三軍的“氣”可奪,將軍的“心”可奪,正是為了表明“氣”、“心”,萬不可奪,萬不可失。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武器裝備和士兵的數量,戰術的製定,不可謂不重要,但勝敗的決定作用在於氣、在於心。作戰是如此,其他方麵無不如此。產生士氣和雄心的前提和基石是正義性。戰爭的正義性體現在反侵略和保家衛國的目的上;事業的正義性體現在國強民富的宗旨上。正義在胸,就氣貫長虹,就力量無窮,就無堅不摧,就無往不勝。

無論是軍事戰場上的將軍和士兵,無論是生產戰線上的指揮和下屬,都要有雄心、士氣充盈於胸,都要滿懷壯誌和必勝信念,去奪取勝利!

312.靜若處子,動如脫兔。——《孫子兵法》

譯文:(軍隊)在休整時,就要安安靜靜,像深閨中的不苟言笑的小女子一樣;一打起仗來,就要像飛跑的兔子一樣,快速出擊。

解詞:處子:未婚的女孩。

解析:軍營中的訓練,就要如此嚴格要求,以培養兵士們的素養。此種要求,也可推而廣之,用來練就在不同環境中,以不同的適當方式去適應不同的環境。如:在校學生既要能靜,又要好動。學習時,就要“靜若處子”,以思索、體味、記憶、吸收所學的知識。體育活動時,就要“動如脫兔”,翻滾跳躍,快速奔跑,以鍛煉身體,強壯體魄。

要自覺地培養自己能靜、能動的性格,大有好處。

31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譯文:如果每天都能讓自己更新,那就天天新,再天天新。

解詞:苟:如果。

解析:此句的精髓就是一個“新”字。人在一天天地成長,事物在時時更新,時代在不斷前進,社會在飛速發展。一切都處於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所以,“新”是社會發展中不可更改的規律。沒有新,沒有變,人和世界都將不複存在。為此,就應“日日新”、“又日新”。絕不可因循守舊,故步自封。

迎接每一個新的一天!

314.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禮記·曲禮》

譯文: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兌現諾言,就是好的品性。行為端正,言語合乎道學,就體現出了禮的實質。

解析:此段名言體現了《禮記》修身做人的準則。“修身踐言”意在提倡修身養性、言行一致。“行修言道”意在磨煉品行、遵循道學和禮義。這樣努力地堅持下去,就必然能成為一個符合儒家要求的正人君子。時代發展到了今天,可從此句中汲取的積極意義是:從嚴要求自身,自覺加強道德修養,形成良好的行為品格,以達到內心世界的純潔和崇高。

315.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禮記·中庸》

譯文:別人一次能做好的事情,我(一次不行)隻要肯做一百次,就必定能做好;別人十次能做好的事情,我(十次不行)隻要肯做一千次,就必定能做好。(注:“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是“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化用。)

解析:“己百之”、“己千之”是強調說明,隻要有恒心、能堅持,無論多難做成的事,都必定能做成。事實確確如此。人的能力、智力各有不同,但這不是成功的決定因素。成功的關鍵在於有必勝信心,在於肯下苦功夫,在於有毅力。“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充分證明了這個樸素的道理。

努力再努力、堅持再堅持,必定會是個成功者。

鏈接:2005年3月5日下午三時許,溫家寶總理在聽取了參加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甘肅代表們的發言後,針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當年工作的任務,告訴大家,完成這些任務,要靠大家的奮鬥。隨後,溫總理說:“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要靠全國人民的長期艱苦奮鬥。西部地區的廣大幹部群眾更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苦幹精神,依靠自己的雙手改變麵貌。”溫總理化用《中庸》這句話是告誡代表們一定要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肯下苦功夫,堅持不懈,以驚人的毅力做好應做好的工作。

316.君子必慎其獨也。——《禮記·大學》

譯文:君子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自己的行為。

解析:“君子必慎其獨也”就是流傳千年的“慎獨”。這是古代先哲們所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其內涵就是自覺、自律、自重。這是品德修養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麵。一個人在處於公眾場合之下,因為會有人察覺,所以一般都會比較注重自持、自律。而在獨處時,由於無人察覺、監督,如無自重之心,則可能做出一些越軌之事。而在獨處之時,最能考驗一個人的真偽和虛實。一個真正品德端正的人,在獨處時,就要格外的自律,這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境界。

“君子必慎其獨也”要作為諄諄告誡,牢記於心。

317.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禮記·中庸》

譯文:君子要常常告誡自己,對不是親耳所聞,親眼目睹的事,一定要抱著很審慎、警覺的態度。

解詞:恐懼:在此可作“警覺”解。

解析:此句的要點是強調凡事必須注重親身體驗——親眼所見、親耳所聽。不具有這樣的第一手的實踐體驗,對任何事物,都不可作出判斷和結論,更不可道聽途說、主觀臆斷、隨意決斷。

這種充滿著唯物色彩的觀念出於兩千多年以前,確為難得,而且時至今日,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注重實地觀察、注重深入實踐,是任何時代都應具有的作風和態度。

318.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禮記·中庸》

譯文:官位高的人不欺侮下級,下級不攀附上級。

解詞:陵:同“淩”。欺侮。援:以手牽引。可作“攀附”解。

解析:文中所言,是一種待人的態度,是為官的準則,更是做人的準則,也是道德品質優良的表現。對待周圍的人,不論其地位、權力、財力如何,都應以誠相待,一視同仁。現實生活中,常見的那些對上阿諛奉迎,對下藐視冷漠者,著實反映出他們品質的惡劣。人生在世不論為官為民,心靈一旦被世俗的私欲所裹挾,靈魂就變得醜惡了,人也就毫無價值了,進而也就墜入到痛苦的深淵裏去了。這太可悲了!

319.言顧行,行顧言。——《禮記·中庸》

譯文:說話時,要考慮到所說的能否做到,行動時要考慮到所說的要力求明白。

解析:此言所要強調的是求實精神。說出來的話(含預定的目標,計劃、方案等)事先定要縝密思索、考慮。務必具有科學性、可行性。這樣才可把事做好,取得成功。不可草率、盲目,過急。待到行動時,還要隨時把話說清楚,交代明白,以免誤事。

看起來這似乎不是什麼大事,但卻顯示出一種嚴謹、求實的作風,不可忽略。

320.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易經·下經·艮》

譯文:在應當停止時就停止,在應當行動時就行動,行動和停止都不失去最好的時機,這樣就前途光明。

解詞:時:適時。道:前途。

解析:此名句的要義是把握好時機。時機對成就事業十分重要。時機成熟時,順時而動,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時機不對,卻逆時而動,就會事倍功半,甚至歸於失敗。所以必須把握好時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如果“動靜不失其時”則“其道光明”。

這個功夫,不會自然生成,必須在實踐中反複揣摩、求證。隻要注重實踐不停地探索,必能奏效。

321.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易經·係辭上》

譯文:言語和行為,是君子立身處世的關鍵。言行一旦表現了出來,就成了衡量人身榮辱最主要的根據。

解詞:樞機:關鍵。

解析:此名言的主旨在於告誡世人必須檢點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因為這是評判一個人的優劣好差的主要依據。確實,人的精神境界和品德情操,都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和語言表現出來的。有什麼思想,就有什麼行動和言語。樂於助人者,遇到經濟困難者,就必然會解囊相助;圖謀私利者,在有利可圖時,必然會不顧一切地拚命撈取。前者正確,後者錯誤,是非涇渭分明。

重視言行、規範言行。

322.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乾》

譯文:自然界運行剛勁有力,君子也應努力向上,自強不息。

解詞:健:剛勁。

解析:此言在於鼓勵人們不斷進取,自強不息。文中難能可貴而富有深刻意義的是把“天行健”和“君子以自強不息”緊密聯係起來。“天行健”是自然界的規律,也就是說,自然界在周而複始而剛勁有力地不停運轉,人們也應規律性地不懈努力,奮進向上。如此自然地聯係起來,人們的上進就是必然而不容置疑的了。這就顯示出來強勁的推動力,從而使人們備受鼓舞,進而奮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