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善惡分明(3 / 3)

社會、家庭、個人都應拒絕和抵製“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239.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譯文:人都難免一死,而有的人死得重於泰山,有的人死得卻比鴻毛還輕。

解詞:固:本來。鴻毛:鴻雁的羽毛。比喻十分輕微。

解析:這是一句為人們所熟知,傳頌兩千多年,至今仍十分鮮活的至理名言。毛澤東曾引用此句稱讚張思德。此句所涉及的是有關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它既理性又現實。人的一生隻有短短的幾十年,如何度過,各不相同。“重於泰山”者,是指那些把自己的生命,獻給社會、獻給他人的人。他們積極生活、充分使用生命,為創造永存於世的物質和精神之美貢獻自己。他們的生命有價值、有意義,所以其死重於泰山。“輕於鴻毛”者,是指那些消極生活,閑置生命,心中裝著的,除了自己,還是自己的人。做的事除了圖謀私利,還是圖謀私利。所以其死輕於鴻毛。

曆史是一位公正的裁判。一個人在生活中扮演著什麼角色,給社會留下了什麼,有多重的分量,都記載得清清楚楚。

要使自己的生命重於泰山!

240.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人而不好善,禍雖未至,福其遠矣。——漢·徐幹《中論·修本》

譯文:人如果愛行善,雖然福氣未曾到來,但離禍事卻已經很遠了;人如果不愛行善,雖然禍事未曾到來,福氣卻已經離得很遠了。

解析:此句的精髓在於倡導大行善事、不做惡事。一顆善心,包容了人類的一切美德。一個人最有助於社會進步、最有助於他人幸福的,莫過於懷有一顆善心。一個人隻有懷著一顆善心,他的生命才有光彩、才能充實、才能自慰、才能快樂。一個人一生行善,一生平安,不求有福,卻能避禍。相反,不行善卻作惡的人,除了危害社會、危害他人之外,自己遲早也會招致禍事。

這個世界,任何時候都需要善心,任何時候都呼喚善心!

241.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漢·張衡《應問》

譯文:不要憂慮自己的職位不高,而要擔心自己的品德不高尚;不要為自己的收入不高而感到羞恥,而應自恥於自己才智不淵博。

解詞:夥:多。

解析:此句給人們提出了如何認識自己和要求自己的標準。這個標準是很高的,不加努力,是達不到的。但是這個標準提得好,提得對。兩千多年以前的古人,有如此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穿透內心世界的洞察力,確為難能可貴。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隻有一次,而且隻有短短的幾十年。如何走自己的路,想要什麼,追求什麼,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人人都必須麵對並作出回答。而張衡這短短的4句話,就為我們作出了明確的回答。那就是:不為自己的名與祿而活,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才智,一心為大眾服務而活。

活得有意義、活得充實,就是多彩的生命,就是輝煌的生命。

24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晉·傅玄《太子少傅箴》

譯文:接近紅色的東西,就容易被染成紅色;接近黑色的東西,就容易被染成黑色。

解析:這是一句名言。它可以用來比喻客觀的人文環境和所接觸的人,對人思想觀念和為人處世的不同影響。也就是說,處於好的環境和接觸品德端正的人,就會受到好的影響,從而有所成就。相反,處於不好的環境和接觸品行不端的人,就會受到壞的影響,從而變壞。

固然,人的成長進步,主觀努力是根本的,但客觀影響的作用,也絕不可忽略。尤其是人處於青少年階段時,由於年少幼稚,認識能力、自製能力、分辨能力都很差,客觀影響力更大,因此更要注意外界的影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青少年的師長和家長,都極具警示作用。現此句演變為常用成語。

24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譯文:憂慮操勞可以振興國家,安逸享樂可以毀掉一生。

解詞:逸豫:安逸享樂。

解析:這是一句警示語。提示世人要想為振興國家作出貢獻,要想成就事業,就一定要一生辛勤勞作、艱苦奮鬥,絕不可好逸惡勞,耽於享樂。這個道理常說常講,不足為奇,但卻是至理名言。任何成果、業績都是幹出來的,都是要付出心血的,沒有付出,就沒有一切。

牢記賢哲的警示語。

244.人各有能有不能,有明有不明。若能為能,不能為不能,明為明,不明為不明,乃所謂明。——宋·陸九淵《於曹文之》

譯文:每個人都有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有懂得的和不懂得的。如果確實擅長就說擅長,不擅長就承認不擅長;懂得的就說懂得,不懂的就承認不懂,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解析:此句看起來文字上有些繞,但其實卻是個含著深意而一目了然的警語。即:實事求是,不圖虛誇。對人對事,都應求實,來不得半點虛假造作。不懂就承認不懂,這恰恰是一種明智。樸實無華才是真,持這種態度的人,堅實穩重,既能承擔重任,又能獲得人們的信賴。而有些人,出於功利欲望的驅使,不懂裝懂、裝模作樣、故弄玄虛、嘩眾取寵,其實,這恰恰是暴露了自己的無知,除此以外,一無所獲。

做一個求實、明智的人。

245.德有餘而為不足者謙,財有餘而為不足者鄙。——宋·林逋《省心錄》

譯文:品德很高尚,還認為不足的人是謙遜;而錢財很多卻還覺得不滿足的人是鄙俗。

解析:此句通過鮮明對比,愛憎分明地道出了高尚和鄙俗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德有餘而為不足者謙”是讚揚那些品德優良,思想境界高超的人謙遜謹慎的高風亮節。這些優秀者最可貴的是永不自滿,不斷進取、德上加德。“財有餘而為不足者鄙”是狠批那些利欲熏心的人貪得無厭的惡劣行徑。這些人財迷心竅,背負著財欲的精神枷鎖,不顧一切地拚命斂財,從不知足。這些守財奴的品行是低下的,是無德的。

要謹記名言“德有餘而不足者謙”,“財有餘而不足者鄙”。

246.與奸佞人交,如雪入墨池,雖融為水,其色愈汙;與端方人處,如炭入薰爐,雖化為灰,其香不滅。——宋·許斐《樵談》

譯文:與邪惡奸佞的人交往,就像把白雪放進墨池裏,雖然融成了水,但它的顏色顯得更加肮髒;與端方正派的人相處,就像把炭放在薰爐中,雖然化成了灰,其香氣也依然不滅。

解詞:奸佞(nìng):奸邪諂媚。端方:正派。

解析: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寫如何與人交往。很有特色。一者,比喻恰當。“與奸佞人交,如雪入墨池,雖融為水,其色愈汙”。也就是說,好端端的一個正派人,一旦與邪惡奸佞之人交往,也就變壞了。“與端方人處,如炭入薰爐,雖化為灰,其香不滅”。也就是說,和品質高尚的人交往,受其影響和熏陶,品德也同樣優良了。二者對照鮮明。“與奸佞人交”對照“與端方人處”;“其色愈汙”對照“其香不滅”,讀後體味更深,更感到與何種人交往,是個大事,絕不可等閑視之。

記住:拒交奸佞之人,多交端方之人!

247.心體光明,暗室中有晴天;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明·洪應明《菜根譚》

譯文:心地光明磊落,即使在黑暗的居室裏也感到陽光燦爛;心理陰暗,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仿佛有惡鬼纏身。

解詞:厲鬼:惡鬼,鬼怪。

解析:作者用“晴天”、“厲鬼”的極其鮮明的對照,表述一個人應一生追求高尚、純潔、無私。一生都應為社會付出,為大眾謀福。這樣的生命純美質樸,充滿活力,陽光燦爛,一派盎然沁心之氣,充盈於天地之間。而特別需要警惕、杜絕的是:絕不可心存私心邪念,陰暗扭曲,專做損人利己、貪名逐利、蠅營狗苟、傷天害理之事。這樣的害群之馬,社會的渣滓,將會厲鬼纏身,終日不得安寧。

光明磊落和陰暗邪祟,兩相對照,涇渭分明。我們要走的,自然是光明大道:我們要追求的,自然是高風亮節。

248.文以紀實,浮文所在必刪;言當從心,巧言由來當禁。——清《太平天國革命軍通告·戒浮文巧言論》

譯文:文章是用來記錄真實情況的,一切不實際而華麗的文字都要刪除;話語是應當發自內心的,所有不真實的言辭都應當禁用。

解詞:浮文:華麗,不切實際的文章。

解析:此句對“浮文”、“巧言”的不正文風,予以深刻的批評。“必刪”、“當禁”,則表示了扭轉不正文風的堅決態度。對此應以充分肯定。“文以紀實”、“言當從心”的看法完全正確。無論是寫或者說,都必須遵照其根本原則,即真實真心。這樣才能準確無誤地反映現實情況;才能準確無誤地把握真情實意,從而使所寫的文章,所說出的話語,起到正麵宣傳、教育、激勵、鼓舞的作用。

除浮文以正文風,禁巧言以正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