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願做君子,還是想當小人,答案不是顯而易見嗎?
227.愛人利人以得福者;惡人賊人以得禍者。——《墨子·兼愛》
譯文:愛他人做有利他人的好事,必然得福;厭惡人殘害人必定得禍。
解詞:賊:害。
解析:墨子主張兼愛,而且認為凡是愛人利人必然會得福,反之則必然得禍。此見解揭示了人生之路的規律性,正確而精辟,對如何做人很具現實意義。對人充滿愛心,就會處處為他人著想,就會不斷地做好事,做善事,為社會做貢獻。一生這樣度過的人,必然會感到充實,有意義。愛他人也必然會收獲真愛,為他人、為社會做好事,也必然會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肯定、讚揚。這樣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惡人做惡事,危害他人、危害社會,所能得到的必然是惡果。
228.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篇》
譯文:處於困苦艱險的境況,可促人提高生存的能力,安適享樂能導致人的沉淪而毀滅。
解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曆代相傳的名句,其精神實質,在於表明孟子主張人應當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自己,在逆境中奮起拚搏,而不要耽於享樂,貪圖安逸,在靡靡之中,消磨意誌、放縱頹廢、毫無作為。
憂患意識之中,蘊藏著奮進、激昂、拚搏的火種和力量。憂國憂民、居安思危是曆代明主的精神魅力和超凡智慧的所在。這種精神魅力和超凡智慧應世代相傳。
鏈接: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後的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回答中央電視台記者關於如何麵對當前困難和挑戰的問題時,首先肯定了上一屆政府的工作,然後表示:“我們現在的全部工作都是在前任的基礎上開始的。前人給我們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是擺在我們麵前還有許多困難和問題,還要我們繼續進行開創性的工作。我總記著一句古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溫總理用孟子的這句話,表示了本屆政府對中國現狀的清醒認識和憂患意識,更表現了他決心克服困難、奮起拚搏的勇氣和信心。
229.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管子·形勢》
譯文:懶惰又奢侈,就會貧窮;努力又勤儉,就會富足。
解析: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過上富足的好日子,而絕不願意終身受窮。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天上是從來不會掉餡餅的。要富就要奮鬥,就要勤奮、就要節儉。既不願付出辛苦,又奢望富足,那就隻能貧窮一生,絕無任何出路。管子的“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短短的十個字,就一語道破這個顛撲不破的生活真理。千百年來,一直起著警示作用,可貴,可敬!
這十個字要永遠銘記在心。
230.駑馬有驥之一毛,而不可謂之驥。——《列子·九方皋相馬》
譯文:劣馬即使長出了像好馬一樣的毛,也不可認做是好馬。
解詞:一毛:一樣的毛。
解析:劣馬有可能長出像好馬一樣的鮮亮的毛,但馬毛隻是馬的表象。判斷馬的優劣,主要看其具有的內力。此句由此道出來一個深刻道理,即:看待人和事物,重要的是必須認識其實質,不要被其表象所迷惑。惡人必常做惡事,但為了做更多更大的惡事,有時也會巧妙地偽裝自己,裝著一副和善的樣子,去迷惑他人。對此,必須善於觀察,識破真偽。假鈔、假藥及各種偽劣產品,可以假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但畢竟內裏是假的,萬不可上當受騙。
目光要敏銳、頭腦要清醒、認識要深透。
231.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禮記·大學》
譯文:道德是根本,財富隻是末枝。
解析:短短的八個字,道出了一個必須明確認識的真理。“德者本也”中的“本”,是說道德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德應是立國之本;對於個人而言,德是立人之本。國家所堅持的“德”應體現在為強國富民而製定的治國方略上;個人所體現出的“德”應是奉獻、奮進、一心為公、不謀私利、淡泊名利,寵辱不驚。“財者末也”中的“末”,給了“財”一個極其恰當的位置。固然,國家和個人富起來,是好事。但卻不能把金錢放在首位。要切記:用金錢主宰和衡量一切的社會,是墮落的社會;被錢所裹挾了的人,一心去做賺錢的奴隸,去做花錢的奴才,那麼,錢就把他推入了地獄。
232.富潤屋,德潤身。——《禮記·大學》
譯文:錢多能使住所華麗,品德高尚能滋潤精神。
解析:“富潤屋”、“德潤身”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中體現出真正的富有是什麼。確實,有了錢,就可“富潤屋”,把住所裝修得像宮殿一般富麗堂皇,但這僅僅是一種虛誇的外觀和表象,絲毫表示不出其主人的真正的富有;而一個人如果擁有了高尚的道德,他則可“德潤身”,處處都可表現出崇高的精神境界,純潔的情操和品德,從而受到大眾的讚許。這才是真正的富有。而這,才能給一個人帶來真正的愉快和幸福。
不要“富潤身”,而要“德潤身”。
233.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易經·係辭下》
譯文:沉穩有素養的人言辭少,浮躁虛誇的人言辭多。
解詞:吉人:好人的統稱。文中可作“沉穩有素養的人”解。
解析:“辭寡”和“辭多”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現象,但現象中卻包含著人的品德和修養的差異。品行端正、具有修養的人,言必有理、言必有據、言必得當。品行不端,浮躁虛誇的人,或口無遮攔、出言不遜,或誇誇其談、出口傷人。兩種不同的表達,必然起著兩種截然不同的作用。“辭寡”者受眾人尊重信賴;“辭多”者受眾人厭煩唾棄。
人人都要不斷加強修養,力求行必端、言必當。
234.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上經·坤》
譯文:積德行善的人家,必然留下福分(恩澤後世);不積德行善的人家,必然留下災禍(貽害子孫)。
解析:這是勸人積德行善的古訓。善心是人人都應當具有的。善良是人類最美好的品德。一個人最有助於社會進步,最有助於他人幸福的,莫過於懷有一顆善心。一個人隻有懷有一顆善心,他的生命才有光彩。懷有善心所做出的事,任何時候,都會得到來自四麵八方的呼應和讚美,且恩澤後世,自己也會從中體驗到真正的幸福。而惡人辦惡事,任何時候,都會受到世人的一致譴責,自身也會陷於萬般痛苦之中,並且還貽害無窮。
235.聽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亂莫大焉。——《呂氏春秋·聽言》
譯文:聽到的話不可不仔細考察分辨,不考察就好壞不分。好壞不分就會釀成大禍。
解析:聽到的話,來自眾人之口,莫衷一是,好壞夾雜。或忠言逆耳、或蠱惑動聽;或實事求是,或嘩眾取寵,所以必須一一考察、分辨,好壞分清,去偽存真。隻有如此,才不至於造成“亂莫大焉”的惡果。
這個告誡,對每一個人都可起到警惕作用,應當高度重視。
236.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穀梁傳·僖公二十一年》
譯文:言語之所以成為言語,是因為恪守誠信。說話不守信用,怎麼能稱得上是話語呢?
解析:此段名言講的是一個“信”字。“信”就是信用、是承諾、是責任。言而有信,這是任何一個誠實、正派的人所應自覺做到的。說出來的話,字字句句都要金光閃閃,都要擲地有聲。隻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賴和尊敬。言而無信,既不負責任,又輕慢了他人;既傷害了他人,又暴露自己行為的低下。
言而有信是德。
237.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穀梁傳·僖公十五年》
譯文:品德高尚的人流傳光大,品德低下的人傳布低劣。
解詞:光:光大。卑:低劣。
解析:品德高尚的人,心地善良,心中無私,熱忱為社會服務,自然會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愛戴,也必然流光溢彩、影響深遠。而品德低下的人,心懷自我,排斥他人和公益,處處為個人牟利。完全是一心為自己,自然會被世人看低,對社會必然不會有好的影響。“德厚者流光”和“德薄者流卑”兩相鮮明對照,孰好孰壞,涇渭分明。
238.君子見人之厄則矜製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譯文:君子見到有人深陷困境,就同情幫助,小人見到有人陷入困境,就幸災樂禍。
解詞:厄:陷入困境。矜:憐憫同情。幸:幸災樂禍。
解析:此言將君子和小人對待處於困境的人,兩種完全不同的感情和態度,十分鮮明地揭示了出來,而且愛憎分明。相信絕大多數人會傾向於“君子見人之厄則矜製之”。的確,人和人之間應當真情交流,互相關懷相助。這是正常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隻有這樣,相互才能友善、社會才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