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勵誌獻身(3 / 3)

解詞:三軍:軍隊的統稱。匹夫:泛指平常人。

解析:一個統率三軍的主帥和一個普通的老百姓相比,地位極其懸殊。但孔子認為,軍隊的統率者可以被奪走,但卻絕不能使普通人喪失誌氣。這是在於強調人的尊嚴、誌氣最重要。人的尊嚴絕不可辱,人的誌氣絕不可喪失。確實,對於一個人來說,維持生存的物質條件固然重要,但精神支柱更為重要。即人要活得有尊嚴、有誌氣、有骨氣、有氣節、有脊梁。這是做人的根本。要有尊嚴地活著。

10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譯文:一個有誌之士不可以沒有寬大的胸懷和堅定的意誌。因為今後的擔子很重,路程很遠。

解詞:弘:大。毅:堅決。

解析:此句是對有誌之士的勉勵和期望,十分中肯。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需要一代一代的有朝氣、有抱負的有識之士。凡是想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必須“不可以不弘毅”。因為前進的路從來都不會平坦而順暢,如果沒有寬闊的胸懷和鋼鐵般的毅力,克服重重艱難險阻,迎難而上,隻能是毫無建樹,一事無成。而此種堅毅的力量和意誌,從何而來?那隻有自覺地意識到“任重而道遠”,自己要有堅定的信仰和遠大的誌向,要意識到自己身負著社會責任感,具有不改其誌的理性自覺。在漫漫的前進之路上,堅定信心、披荊斬棘,迎難而上,以創造宏偉的業績,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切。“任重而道遠”現已成為常用成語。

鏈接:2005年6月24日上午,香港新任特首曾蔭權宣誓就職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儀式結束後,溫家寶總理在接待廳會見了曾蔭權。落座後,溫總理說:“我深信,曾先生一定能夠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誓言,認真貫徹基本法,帶領特別行政區政府依法施政,團結香港廣大民眾,為香港的繁榮穩定作出新的貢獻。”溫總理接著說:“最後,我想借用《論語》的一句話作為對曾先生的勉勵:‘士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溫總理用《論語》裏的這句話來勉勵曾蔭權,體現出他至誠的期望,十分感人。

102.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譯文: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的責任落到這個人的身上,(為了擔當起上天賦予的重任),必須先鑄煉他的意誌,勞累他的身體,使他經受饑餓,受到貧困之苦,所做的事情錯亂而受幹擾,以此心裏常常保持警惕,使性格堅強起來,以增強過去所不具備的能力。

解詞:任:責任,擔子。空乏:缺乏。拂亂:違背。所為:所做的事。動心:使心驚動。忍性:使性格堅強。增益:增加。所不能:所不能做的事。

解析:孟子的這段話,含義深刻,意味無窮。其中要義在於一個“誌”字。他依照當時民眾的普遍觀念,借助上天的意誌,強調人必須要奮發有為,樹立雄心大誌。而且,以一連串的生活之苦,說明要想做成大事,必須經受各種困難的磨煉,不怕吃苦,不怕失敗,不怕窮困,不怕挫折,在艱難困苦中摸爬滾打,在急流險灘中搏擊前進,和命運相抗爭,直至成功、勝利。孟子的這段富含哲理的名言,充滿著神聖的使命感、獻身精神及堅定的意誌,極富於感召力和啟發性。千百年來,世代相傳,適用於所有立誌獻身和開拓創業的人。

10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譯文:富貴不能使之無度揮霍、放縱,貧窮不能使之動搖氣節、誌向,權勢武力不能使之低頭屈服,這才是大丈夫的本色。

解詞:淫:過度放縱。

解析:此句從要經得起富貴、貧賤、強權三個嚴峻的考驗,高度概括了誌士仁人的浩然正氣和英雄氣概,顯示其錚錚鐵骨和高風亮節。孟子的至理名言,千古流傳,已成為許多有誌之士的座右銘,銘刻在心,並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美德之中,成為民族之魂。這種人格之美和超凡氣節具有永久而強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將世代傳承、發揚光大。

104.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譯文:魚是我所喜歡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的,這兩者如不能同時得到,就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存是我所追求的,道義也是我所追求的,這兩樣不能同時得到,就舍去生存,而要道義。

解析:這是一段流傳廣泛而又為人們所熟悉的名言。孟子以魚和熊掌作比,說明生存和取義不能同時兼得,就舍生取義,以表達儒家學說的要義,並大力提倡舍生取義。儒家道義的核心是仁愛。幾千年以來,一直被廣大民眾視為崇高的道德範疇而遵循和信奉。曆史發展到當代,道義的內涵已有了新的內容和變化。新時代的道義是把為國家的繁榮和富強而付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作為要義。為此,舍生取義不僅仍具有追求的重要價值,而且還為這幾千年來形成的民族正氣,賦予了新時代的色彩。

105.自勝者強。——《老子·道經》

譯文: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

解析:此句名言強調的是戰勝自我,成為一個強者。認識自我的目的,是為了超越自我、戰勝自我。戰勝自我,固然會表現在不炫耀自己的長處、優勢,而要下更大功夫的是要和自己的短處、劣勢、不足,甚至隱秘在內心深處的不良意識拚鬥,從而克服和戰勝它。這是人生對個人最大的挑戰。這需要勇氣,尤其需要自信。人一旦有了自信,就有了力量。一個人從被自我否定之後,再尋回肯定,是很難的。但如果你滿懷自信,毫不吝惜自己的心力和才智,竭盡全力地投入,是定可勝利的。

如果自信成為了自己的脊梁,就一定是一個強者。

106.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德經》

譯文:千裏長的路,也是從腳下邁出第一步開始的。(有的版本是“百韌之高,始於足下”。意為登上百仞高的大山,也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

解析:老子的這段話以貼切的比喻精辟地道出了啟迪性很強的哲理。“千裏之行”意味著有抱負之人,必須樹立猶如遠涉千裏,誓達目標的誌向和成就大業的信念。“始於足下”意味著為達到自己的奮鬥目標,必須練就勇於吃苦耐勞、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韌性,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從開始做起。如果兩者能融合地統一於一個人的身上,這個人就必定會無往而不勝,成為一個能幹大事業的成功者。

一旦樹立了遠大的誌向,就要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堅忍不拔地向目標邁進,絕不懈怠!

107.道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譯文:路程雖然很近,但不走就不能達到;事情雖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

解析:這段話從文字上看,通俗易懂,但卻蘊涵著深邃的意義。用最簡練的話概括,其中心意思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有正確的認識和見解,有明確的追求和抱負,都是有誌之士所應該具有的,但必須付之於行動,才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是成果的標誌、是價值的體現、是成功的保證。行動是有誌之士必須具有的品德;行動賦予生命以堅實的力量。

見諸於行動,不脫離行動,是畢生都要堅持的。

108.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譯文:能夠堅持做下去的人,常常能獲得成功,能夠不停地走著的人,常常能到達目的地。

解析:晏子此言道出來一個至理:隻要堅持不懈地行動,就會獲得成功。計劃也好,設想也好,願望也好,理想也好,如不化為行動,都是空的。隻有付出行動,才開始具有現實性。付出行動之後,再不停地做下去。不論遇到何種阻力、何種障礙、何種困難,都毫不猶豫,毫不停留地做下去,做下去……最後的結果必然是成功。晏子所表述的這個道理,再一次證明了行動的重要。

賢哲們對行動都具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就充分證明了它確確實實是個永恒的生活真理。

109.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

譯文:太陽出來就去勞動,太陽落了就休息,逍遙自在在天地之間而心情悠然自得。

解析:莊子的這段名言是描寫一個農夫每天從早到晚辛勤在田間勞作,愉快而悠然自得的心境。體現了普通勞動者熱愛勞動,以勞作為天職,勤懇、踏實的本色。讀之令人油然產生敬佩之情。正由於廣大的勞動者普遍具有這種本色,所以就形成了推動生產發展、社會前進的根基。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的落後,勞動者隻能依靠肩背手扶、一鋤一鍁的手工勞動。時至今日,科學技術水平高度發展,生產程序完全實現了電氣化、自動化,但是勞動手段、方法變了,勤勞本色不會變。不論從事何種勞動,都應勤懇、踏實,而且,真正的悠然自得的樂趣來源於付出艱辛的勞作之中。

110.吞舟之魚,不遊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汙地。——《列子·楊朱》

譯文:能吞下船的大魚,不在支流中遊動;大天鵝在天空中高飛,不會棲息在汙濁的池塘邊。

解析:此句形象地寫出大魚和天鵝的碩大和英姿,用來比喻具有遠大誌向,崇高情操的精英,十分貼切。凡要做一番大事業的人,必然首先要立下大誌,如此才能高瞻遠矚、信心百倍,力量無窮。鼠目寸光,追逐蠅頭小利之人,必做不成大事。這是被無數曆史事實所充分證明了的。

青年人從小就要立下鴻鵠之誌,具有吞舟之魚和鴻鵠高飛的氣魄,在強國富民的建設洪流中,顯出英雄本色。

111.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易經·係辭下》

譯文:君子在安定的時候,不要忘記危險,生存的時候,不要忘記有滅亡的可能,在天下太平的時候,不要忘記有可能發生動亂。

解詞:君子:品行端正的人。此文中可理解為賢明的君主。治:安定、太平。此處作名詞用。

解析:此名言諄諄告誡執政者,在國泰民安的穩定情勢下,絕不能樂而忘憂。因為,國家的形勢,事態的發展,隨時都存在著變數,安定中可能包含著危險的因素,強盛中可能潛伏著動亂的因素。所以,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治國者,必須高瞻遠矚,時時具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做好一切防備。這樣,國家才能長期穩定興旺。

112.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漢·劉安《淮南子》

譯文:向別人求取火種,不如自己用燧石鑽木取火;想求別人給水不如自己鑿井取水。

解詞:燧:古代人取火的器具。也稱燧石。寄:托付,可作“求取”解。汲:取水。

解析:此句寓意深刻。火和水都是人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東西,是生存的需要。但如果完全依靠向別人求取,是絕對不能保證供給的。所以必須立足於自力更生,而且還要采用“取燧”、“鑿井”這種根本方法去徹底解決。求人不如求己。這樣,人就獨立自主了。在生活中,人就得有這樣的誌氣和勇氣。取水、取火如此,方方麵麵的需要也是如此。個人如此,團體、民族、國家也是如此。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戰天鬥地,不怕艱險,一切財富都可創造出來!

鏈接:2009年3月13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記者招待會,溫家寶總理在會上從三個方麵解釋GDP增長8%的可行性後說:“其實,最為重要的就是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中國人的心開始暖起來了。我以為,心暖則經濟暖,我深知這場金融危機在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克服困難也不能脫離國際經濟的影響。但是我們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就是說你想得到水,不如自己去鑿井。因此,我希望全體中國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來暖中國的經濟。”溫總理引用這句古文,目的在於鼓勵中國人民要自強不息,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戰勝經濟危機帶來的困難。

113.君子之於道也,猶農夫之耕,雖不獲年,優之無以易也。——漢·韓嬰《韓詩外傳》

譯文:君子對於道義的追求,就像農夫耕地一樣。雖然有時會歉收,但卻從未動搖過堅持耕作的信念。

解詞:獲年:豐收年。優:古代農具名。易:改變。

解析:以農夫無論是豐收或歉收,都畢生堅持耕種為喻,讚揚君子終生矢誌不渝地追求道義的崇高精神。用農夫的勤勞和堅韌,類比君子的執著追求,十分貼切而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一個人的一生隻有短短的幾十年,絕不能虛度年華,一定要立誌、成才。應當“猶農夫之耕,雖不獲年,優之無以易也”一樣,懷著堅定的信念、追求真理。雖遇挫折、艱難,也絕不動搖、絕不後退,矢誌不渝。

這才是一個有追求的人,有追求的人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光彩。

114.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誌之不立。——漢·徐幹《中論》

譯文:為學的人不怕才智不夠豐富,而怕的是誌向不能樹立。

解詞:贍:充足、豐富。

解析:有才智固然很好,但對人,尤其是對青年人來說,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患誌之不立”。即:立下誌向是最重要的。因為,誌向就是前進和奮鬥的目標和方向。人的一生經曆,實際上如同是在走一條路。路通向何方,路如何走,必須首先樹立一個路標。沒有路標,就失去方向和目的,就必然會走岔了道。所以,唯一能使你昂著頭、挺著胸,邁著堅定的步伐朝前走的力量,就是來自於確定了的誌向。為此,可以說,誌向就是支撐著你的生命大廈的基點。誌向能使你有勇氣和信心,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可能變為現實。誌向會使你成為一個成功者、一個勝利者。

立誌,對任何人都是最重要的。

115.誌不求易,事不避難。——範曄《後漢書·虞詡傳》

譯文:立誌不要從容易方麵想,做事不要躲避困難。

解析:此句的中心意思是要高瞻遠矚,從嚴要求自己。為了求得光明前途,每一個人都要立下誌向。誌向有大有小,小誌向容易實現,但成就不了大事業;大誌向難以實現,但隻要堅定地確立了起來,並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就能實現。而一旦實現了大誌向,必然就成就了大事業,前途就一片光明。為此,就應“誌不求易”。

做事有難有易,小事易做,大事難做,而要想成就事業,就必須勇於做難做的大事。迎難而上,既有了成就,又得到了磨煉和提高。如果避難就易,專去做容易的事,就既無成就又得不到鍛煉,必然一事無成。為此,就應“事不避難”。而要做到“誌不求易,事不避難”必須高瞻遠矚、眼界開闊。

鏈接:2008年3月18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溫家寶總理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回答英國記者有關中國經濟增長的提問時,從我國的經濟政策的幾個方麵作了回答。並總結說:“我們必須密切關注經濟局勢的變化和走勢,及時、靈活地采取對策,並且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方向和力度……至於結果怎麼樣,要到明年的3月份我再給各位回答。但我有一個信念,就是‘事不避難’、勇於擔當,奮勇向前。”溫總理在此處引用了“事不避難”,鮮明地表示了自己勇於擔當國家建設的重任,不怕困難、艱苦奮鬥,力爭經濟蓬勃、迅速發展的雄心和氣魄。

116.棄燕雀之小誌,慕鴻鵠以高翔。——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譯文:不要燕子麻雀那樣小的誌向,羨慕天鵝插翅高飛的雄姿。

解詞:鴻鵠:天鵝。

解析:此句的要義在於要立下鴻鵠大誌。誌向有大有小,如果隻像小燕子、小麻雀一樣,視野狹窄,目光短淺,隻能是個庸人,無所作為。必須如鴻鵠一般展翅飛翔,立下雄心大誌,才能成就大事業,前途一片光明。

立誌是一個人,尤其是青年人,首先要解決好的人生最重要的課題。誌向主宰著人的精神世界,誌向遠大,心中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就會產生充足而不枯竭的動力和能量,就會高起點、自覺地、不停頓地開拓奮鬥,在人生道路上昂首闊步、披荊斬棘、百折不撓、履險如夷。

誌向是你心中最重要的支點,讓它貫穿於你整個的生命。這樣,你的生命之樹就會常青,你的天空就會一片蔚藍,你的路就會越走越寬。

附:《史記·陳涉世家》中,有“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之句,與此句意思相同。

117.髫發厲誌,白首不衰。——南朝·範曄《後漢書·伏湛列傳》

譯文:從小就磨煉立下的誌向,到了老年也不衰減。

解詞:髫(tiáo)發:古代指孩子下垂的頭發。句中指兒童。

解析:短短的八個字,卻突出了“立誌”的大事。要一生不斷前進,就要一生有明確而堅定的誌向。“髫發厲誌”自不待言,“白首不衰”卻更需重視。人進入老年階段,往往容易意識到,韶華已過,來日不多,於是不覺之中就消沉了下來。然而,正因為來日不多,就更應當珍惜寶貴的歲月,以一種豪壯氣魄,自強不息,奮鬥不止,貢獻社會。

誌向長存,青春永駐!

118.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南朝·蕭子顯《北齊·元景安傳》

譯文:寧可做玉器被砸碎,也不做瓦器被保全。

解析:這是一句流傳千年的名句,以“玉碎”和“瓦全”為喻,並兩相對照,突出、讚頌剛正不阿、頂天立地的誌士大無畏的氣概。讀來蕩氣回腸、感人肺腑。這種具有豪氣的硬漢子,在艱難險阻,甚或生死考驗的關鍵時刻,必能抬頭挺胸,堅決抗爭到底,絕不會喪失氣節、苟且偷生。

曆史上許多具有這種氣魄的仁人誌士,可歌可泣、可親可佩。現代人更須具有這種豪氣和意誌。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現為常用成語。

119.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唐·王勃《滕王閣序》

譯文:年紀老邁豪氣應更壯,豈能因白了頭發而改變奮發的心誌?境遇窮困意誌應越發堅定,絕不失掉淩雲壯誌。

解析:讀此豪言壯語,就會深受感動,內心定會翻動著一股強烈的熱情。處於白發蒼蒼之際,或窮極潦倒之時,最易產生消極情緒。但是如果能自覺地與消極情緒相抗爭,以洞察事物的豁達,居高臨下地去正視現實、認識現實,力求大徹大悟,就能改變心境,激情滿懷。

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曆從年輕到年老的這一過程。這是人生的必然經曆,也是無可更改的自然規律。人到了老年,如果能自覺接受自然規律,從容對待生與死這一生活的必然內容,就不會心生悲愴和恐懼,反而能朝氣蓬勃、樂觀豁達,“老當益壯”。有的人生活窮困,或遭遇挫折,這是常見的事。但如果能以正確的態度去認識和對待,就會變成一種精神財富,一種前進的動力。從而產生豪情壯誌、下定決心,艱苦奮鬥。這樣,必能改變命運,前途似錦。

豪氣長存,壯誌淩雲。

120.無義而生,不若有義而死;邪曲而得,不若正直而失。——五代·王定保《唐摭(zhí)言》

譯文:不講道義地活著,不如為道義而死;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不如正直無私地失去。

解詞:邪曲:偏邪。

解析:此句所言,涉及生死觀和價值觀的重要話題。“無義而生,不若有義而死”強調的是生命要體現出意義和價值來。人的生命的開始和結局都一樣,但過程卻不一樣,或者大不一樣。有的人一生選定了貢獻和付出,由此就會為創造久存於世界中的物質和精神之美,獻出畢生的力量。這樣,其生命就充滿了光和熱,就具有意義和價值,就重於泰山。而有的人卻被物欲所裹挾,為謀求個人私利而無所不用其極,甚而敗壞道義,觸犯法律。這樣的生命就毫無意義和價值,就輕於鴻毛。“邪曲而得,不若正直而失”強調的是不貪不義之財。如采取損人利己、偷雞摸狗、盜竊搶奪等卑劣、違法手段所得,據為己有,是無恥之人所為,社會不容,人所不齒。

寧可“死”、“失”,也絕不做“無義”、“邪曲”之事。這是何等的愛憎分明!何等的堅定不移!

12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宋·蘇軾《晁錯論》

譯文:自古能夠成就大事業的人,不僅具有超出常人的才能,也必定有堅忍不拔的意誌。

解析:蘇軾對仁人誌士、英雄豪傑所以能夠成就豐功偉業的原因,十分準確而精辟地歸結為兩點:“超世之才”和“堅忍不拔之誌”。這對後人具有十分深刻的啟迪意義。“超世之才”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刻苦攻讀,堅持不懈,經過十年寒窗的磨煉。而“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尤為重要。因為,凡立誌要成大事業者要走的路,都是十分崎嶇不平的,都是充滿著艱辛困苦的。沒有堅忍不拔的意誌,是難以突破的。所以,要想成功,必須是個強者。強者所以能強,是因為能忍受常人所難以忍受的種種艱辛和挫折,是在諸多磨難、苦痛接踵而來的時候,始終昂頭站著的人。

有誌之人,朝著“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努力吧!

122.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宋·張載《西銘》

譯文:艱難困苦的精神,像琢磨璞玉一樣鍛煉你,促使你成就大業。

解詞:玉:作動詞用。意為琢磨璞玉。汝:你。

解析:此句的寫法十分新穎。其要點是強調艱難困苦對於一個人事業成功的重要作用。在寫法上卻把艱難困苦和人們視之為珍品的玉相聯係,這是要把艱難困苦這種精神財富,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使讀者更深一層去體味艱難困苦對於自己的立誌、奮鬥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而自覺地發奮圖強。艱難創業,走出成功之路。

琢磨出來的寶玉,蘊藏著艱苦奮鬥的精神寶藏。

鏈接:2011年2月1日,溫家寶總理在春節團拜會上發表講話。鼓勵全國人民在新的一年裏同心協力、眾誌成城建設祖國美好的未來。溫總理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偉大的中華民族具有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戰勝任何困難和挑戰。把中的事情辦好。讓人民安居樂業、心情舒暢、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123.一德立而百善從之。——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道篇》

譯文:高尚的品德確立起來了,各種善行就自然跟隨產生。

解析:句中的“一德”中的“德”,按現在的理解,就是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高尚的道德品質而言。一個人隻要明確了生命的意義,懂得了如何做人,並具有了優良的品質,就必然“百善從之”,不論何時何地,想的都是如何為民謀利,做的也都是各種好事,一心為公,不圖私利,而且一切都是自覺而為,毫不勉強。具有“一德”的人,把自己應盡的責任,牢固地銘記於心頭,凝結於血肉之中,經久不變,貫穿於整個生命之中。

社會需要大量具有“一德立而百善從”的人。

124.少不勤苦,老必艱辛。——宋·林逋《省心錄》

譯文:年輕的時候如果不勤勞艱苦,到年老時必然備受艱辛。

解析:此句是從人的一生各階段的關係談少年必須立誌創業的道理。從這一點考慮,很有道理。任何人都希望自己一生幸福安康,尤其是人到老年,更需要過著平安富足的生活,這是人之常情。然而,老年時期生活的保障,需得自己從年輕時就開始自創。也就是說,少年立誌創業,艱苦勤勞,一則是為社會作出貢獻,二則也是為自己日後的生活打下堅實基礎,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老年時期的美滿生活,也是應當而必需的。

希望“少不勤苦,老必艱辛”這種現象盡量不要發生在今天的社會裏。

125.君子之為君子也,一人死而萬人壽,一人痛而萬人愈,一人憂而萬人樂,一人勞而萬人逸。——明·莊元臣《淑苴jū子內篇》

譯文:君子之所以稱為君子,是因為他所求的是自己一個人犧牲而上萬人得以長存;一個人患病痛苦而上萬人得以痊愈;一個人憂愁而上萬人快樂;一個人勞作而上萬人得以安適。

解析:句中所述,勾畫了一個赤膽忠心、全心為民,甘願付出、不惜犧牲以換取大眾的幸福安康生活的動人形象。這樣的人心地純淨,誌向高潔,其所想所為,毫不摻雜個人私利。為“萬人壽”、“萬人愈”、“萬人樂”、“萬人逸”,而不惜“一人死”、“一人痛”、“一人憂”、“一人勞”。如此全心全意地付出和貢獻,如此心甘情願地犧牲個人,這是何等的高風亮節!這是何等的獻身精神!深刻體味這種高尚的精神境界,欽佩、感動之情,會油然而生。

古人尚且如此無私、高尚,今人豈不更應再上一層樓?

126.富貴本無根,盡從勤裏來。——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

譯文:富貴本來就沒有長成的根,而是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

解析:此句透徹地道出富貴得來的唯一來由——“盡從勤裏來”。這是至理名言。任何人都希望生活富足,但這“富”不能靠天,也不能靠地,更不能靠不法手段牟取。唯一的正確途徑,就是靠自己的辛勤勞作。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財富,勞動使人致富。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並具有曆史和現實的積極意義。

從辛勤勞作中獲得,從辛勤勞作中富有!

127.皇天不負苦心人。——清·李寶嘉《文明小史》

譯文:蒼天不會辜負苦心的人。

解詞:皇天:天、蒼天。許多古人因為受到當時的思想觀念的影響,都以為天上有神,神主宰著人的命運。“皇天”一詞在文中,具有一些象征意義,但無實意。

解析:此句的要義是在於鼓勵“苦心人”。苦心人是指那些立下了宏偉誌向,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忍不拔地全力拚搏、終於獲得卓越成就的成功人士。“不負”的含義是,隻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必將會得到豐碩的回報。其中蘊涵著激勵和期望之情。

要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實實在在,絕無半點虛妄。

128.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譯文:一個家庭如果能節儉就能興旺,一個人如能勤勞就能強健。又能勤勞又知節儉,就永遠不會貧賤。

解析:《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把平時所寫的1500封書信收錄成冊。多為治家之道,成書後廣為流傳。

此句言簡意賅地指出,“儉”和“勤”是興家致富的根本。此斷言含義深刻,具有深遠意義。“儉”是儉省、節約,是積累財富最好、最有效的方式。“勤”是勤勞、盡力,是創造財富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既能創造財富,又能積累財富,就必然能脫離貧窮,興旺發達。一個家庭如此,一個國家同樣如此。所以,勤儉是千古承接的傳家寶,要萬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