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勵誌獻身(2 / 3)

海棠的花蕾可象征處於成長期的年輕人。在人的全部曆程中,青春期是最寶貴的一段年華。青春意味著旺盛、朝氣、奮進、火熱。擁有希望、擁有明天、擁有未來。所以,處於這一時段的熱血青年,應當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光和熱,開創前所未有的業績,對社會作出最大的貢獻。然而,青年人又是單純而不成熟的,在熱情澎湃之時,有可能帶些衝動、浮躁、甚而炫耀,從而根底不牢,減損了青春的活力。

可愛的青年人啊:願你們銘記住社會對你們的厚望,如海棠一樣,深藏花蕾,愛惜芳心,多多積蓄、儲存青春的能量、激情。青春魅力常存,青春銳氣常存。

81.人愛名與利,我愛山與水。人樂紛而競,我樂靜而閑。——金·劉汲《題西岩》

譯文:別人喜愛功名和利祿,我隻喜愛大山和流水。別人樂於紛紛去爭奪官位,而我隻樂於安靜閑適。

解析:處於金代異族統治之下,包括作者在內的一些或不滿朝政,或仕途失意,或倦怠官場的士人,一心要到山水田園中去,以尋找人生樂趣,獲得身心愉悅。這在當時特定的曆史環境下,不失為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尤其要充分肯定的是“人愛名與利,我愛山與水”這種不慕功名富貴的鮮明愛憎情感和高風亮節。至於“我樂靜而閑”這種隱逸、安閑、散淡的追求,如何看待,應視時代特點、曆史環境而定。作者處於他所生活的時代,遠離塵世,追求幽靜閑適,應予以肯定。而生活在今天這個充滿生機、蓬勃發展的嶄新時代裏,就應該以火熱的激情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承擔時代所賦予的責任和義務,開創前所未有的業績。適當休息、舒散是必要的,但不可一心去追求安逸和閑適,更不可遠離現實,封閉自己。

題西岩(節選)

人愛名與利,我愛山與水。人樂紛而競,我樂靜而閑。所以西岩地,千古無人看。雖看亦不愛,雖賞亦不歡。

82.無窮名利無窮恨,有限光陰有限身。——元·張養浩《中呂·喜春來》

譯文:無止境地追逐名利就會帶來無窮的痛苦,人生可以使用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生命是短暫的。

解析:此散曲短短的兩句,卻深刻地道出了人生真諦:一個人如果把名利金錢作為人生追求目標,被物欲、財欲所裹挾而不能自拔,就必定會走向痛苦的深淵。因為,追求私欲是不會有止境的,是永不會滿足的。得到了,還會再要;多了還要更多。為了追逐貪得無厭的私利,可以使人玩物喪誌;可以使人利令智昏;可以使人坑蒙拐騙;可以使人圖財害命;可以使人豬狗不如……這樣活著,還有何樂趣?還有何意義?

時間是生命的裏程,是生命的材料,是生命的形式。所以,時間和生命同等寶貴,因此要萬般愛護,要珍惜每一個黎明,利用好每一個小時,抓住每一分鍾,去做自己應做的事。如此,人才活得有樂趣、有價值、有意義。

中呂·喜春來

無窮名利無窮恨,有限光陰有限身。

也曾附鳳與攀鱗,今日聲,花鳥一般春。

一場惡夢風吹覺,依舊壺天日月高。

83.樹蒼蒼,水茫茫,雲台不見中興將,千古轉頭歸滅亡。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元·張養浩《山坡羊·洛陽懷古》

譯文:廣袤的原野上,樹木蒼蒼,流水茫茫,雲台處看不見擔當中興大業的將領,年代久遠的事轉眼就不複存在。功名利祿都不會長久存在。

解析:和前一首《喜春來》相似,此首散曲也同樣十分鮮明地表達了不慕功名利祿,唾棄榮華富貴的高風亮節。“千古轉頭歸滅亡,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作者以此深刻地揭露和諷刺官場上的腐朽權貴的貪婪和醜惡,並指出他們最終將一無所得,身敗名裂。觀察透徹、清醒,筆鋒犀利,難能可貴,令人敬佩!

時至當代,作者的榮辱觀,愛憎情感和人生追求,仍具有現實意義。人的一生隻有短短的幾十年,人的生命應當活得有意義。有意義的生命,是充實的,是無愧的,是宏大莊嚴的,是光輝燦爛的。而人生意義的體現卻又是平凡而普通的。隻要把自己應盡的責任,全力盡到,隻要把自己的力量全部貢獻給社會,隻要把自己的生命注滿火,注滿力,隻要一生拒絕追名逐利,一身清白,縱然做的事都平淡無奇,卻同樣是有意義的。

山坡羊·洛陽懷古

天津橋上,憑欄遙望。春陵王氣都凋喪。

樹蒼蒼,水茫茫,雲台不見中興將,千古轉頭歸滅亡。

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84.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元·關漢卿《南呂·一枝花·不伏老》

解析:此散曲和口語沒有差別,所以無須做詞語方麵的解釋和說明。但此十分通俗的詞曲卻極為鮮明地顯示出作者的火爆、倔強、剛烈、豪氣的性格和不屈不撓的錚錚鐵骨。成為千古流傳的名句。“銅豌豆”本來就已充分顯示出了堅實、強硬、不屈的骨氣,而在它之前,再加上“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五組修飾語,一個硬漢子的高大形象,就活脫脫地在讀者麵前站立了起來。作為戲劇家的關漢卿具有這般鮮明的性格,大大有利於他的戲曲創作和與廣大下層民眾的交往。所以,在曆史上,他一直廣受戲曲觀眾的愛戴。他的硬骨頭精神也代代相傳了下來。時至今日,“銅豌豆”的鮮明形象,仍然能激勵著人們在艱難困苦中勇於拚搏,敢於奮鬥,爭取成為生活中的一個強者。

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節選)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

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棉套頭。

85.大丈夫心烈,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元·關漢卿《關大王獨赴單刀會》

譯文:大丈夫心性剛烈,我(指關羽)看這單刀會就像村鎮裏的迎神賽會一樣。

解詞:覷(qù):看。賽村社:古時農村鄉鎮中每逢節日所舉行的迎神賽會,表演歌舞,商品交易,十分熱鬧。

解析:《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是一部曆史劇,所寫的內容是為人們所熟悉的三國故事。劇中是寫東吳的魯肅請關羽赴宴,想要挾關羽,索取荊州,如若不成,就借機殺掉他。此危急形勢對關羽威脅很大,但他卻毫不畏懼,隻身過江,單刀赴會。“大丈夫心烈,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鮮明地突顯了關羽忠心義膽、坦蕩無畏的英雄形象。他把“千丈虎狼穴”,視為普通而輕鬆的賽村社,其豪氣萬丈、激昂威武的氣概,被酣暢淋漓地表現了出來。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數百年來,此雜劇被改編為許多劇種,如京劇、昆曲等,久演不衰。由此,關羽的豪氣也將永存並激勵後人。

關羽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已成為一種精神財富,永存於世。對後人有十分深刻的激勵作用。

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第四折節選)

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一葉。

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烈,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

86.休說功名,皆是浪語。得失榮枯總是虛。便做到三公位待何如?——元·沈和《仙呂·賞花時·北·瀟湘八景》

譯文:不要說功名富貴,都是隨便說的胡話。所得和所失,榮華和敗落都是空的,就是做到了三公的高位又算得了什麼?

解詞:三公:古時曆代朝臣的最高職位。一般指丞相、太尉、禦史。

解析:沈和是一個性情散淡、風雅的才子,長期過著隱居生活。“休說功名,皆是浪語。得失榮枯總是虛。便做到三公位待何如?”簡短幾句,就寫出淡泊、超脫,無視功名富貴的高風亮節。透徹深刻,含義無窮。來到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其生命都隻有短促的幾十年,為了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充實而有興味,就應當使自己具有一種視榮辱得失如浮雲,超然擺脫物欲、私欲的誘惑和束縛,內心一片湛然和寧靜的精神世界。達到這個境界很難,或許要付出畢生不懈的努力,但是十分需要,對每一個人都需要。

仙呂·賞花時·北·瀟湘八景

休說功名,皆是浪語,得失榮枯總是虛。

便做到三公位待何如?如今得時務,盡荊棘是迷途。

87.江梅並瘦,檻竹同清,岩鬆共久,身外何求?——元·王實甫《集賢賓·退隱》

譯文:(我)要與江邊的梅一樣孤傲,與欄杆前的竹一樣清高,與岩石上的鬆一樣挺拔。除此以外,還有何種要求呢?

解詞:瘦:一般意義指身體單薄、不豐滿。此處可作“孤傲、挺拔”解。檻:指欄杆。

解析:王實甫是元代著名的劇作家,其代表作《西廂記》流傳至今,久演不衰。他是個仕途失意的文人,長期處於此種境況,對於官場種種黑暗、弊端,自有清醒的認識。曲中,他以梅、竹、鬆自喻,顯示了他不與世俗為伍,潔身自好、誌趣高遠的追求,是應當充分肯定的。

鬆、竹、梅從古至今一向被譽為“歲寒三友”。意為寒冬來臨,百花凋零,唯有鬆、竹、梅傲然挺立,與嚴寒並存,顯示其抗寒鬥雪的堅強鬥誌。鬆、竹、梅麵對酷冷有如此頑強的抗力,人麵對艱難險阻,更應具有錚錚鐵骨。人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一路順風,處處通暢,因為生活本身從來就充滿著艱辛,布滿著荊棘,存在著各色誘惑,所以,在被急流險灘所阻擋時,在被嚴冬暴雪所裹挾時,就應當鼓起勇氣、充滿自信,戰天鬥地、無往不勝。

在新時代裏生活著的人,應當有鬆、竹、梅一樣的氣質和風韻,應當是一個堅毅、果敢、頂天立地的強者。

商調·集賢賓·退隱

江梅並瘦,檻竹同清,岩鬆共久,身外何求?

笑時人鶴背揚州!明月清風老致優,對綠水青山依舊。

曲肱北牖,舒嘯東皋,放眼西樓。

88.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於謙《石灰吟》

譯文:(石灰石)在深山中經過千萬次捶打敲擊開采出來,然後再經過烈火焚燒成為潔白的石灰。曆經如此粉身碎骨的磨煉,也毫不懼怕,為的是要把清白的本色留在人間。

解析:《石灰吟》是於謙少年詠誌之作。從字麵上看,詩人是在寫石灰的冶燒過程,而實際上是用擬人化的手法寫人,寫自己。於謙是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正直、廉潔的清官。他鐵骨錚錚、堅毅剛強,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石灰吟》是他清白正直的高潔情操、遠大不凡的抱負、鋼鐵般的意誌的生動寫照。

於謙所具有的品格、意誌、氣節是人性中最可寶貴、最顯光彩、最具意義的精髓。詩中所彰顯出的精神閃光點、絕不僅僅隻籠罩著作者本身,而是光照著曆代無數的英雄、誌士。這種完美人格將永世長存。

89.開時不記春有情,落時偏遇逆風惡。——明·豐坊《桃萼歌》

譯文:(鮮花)盛開時不記得春天有情,(鮮花)落敗時偏偏遇到了涼氣刺人的逆風。

解析:“開時不記春有情,落時偏遇逆風惡”是寫對春來春去的不同感受。四季之中,春是最美的。春季到來,百花盛開、萬物競秀,處處洋溢著飽滿的活力。由此,觀賞春景,體驗花之豔、花之美、花之香,感受春之生氣,春之勃發、春之旺盛,是最愜意、最醉人、最迷人的。對美好的春景,不向往、不留戀,待到春去,麵對著凋零的殘花,迎著撲麵的涼風,心中時時湧出來的,隻能是苦澀、酸楚和失意。

春如同人的一生之中最美好、最可貴的青春年華。青年人十分有幸地擁有著青春。因此,已經步入或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年輕人,應當萬分珍惜這最難得、最寶貴的幸福時光,昂揚、奮進、求真、求新,勇於承擔時代賦予的重任,在社會改革的大潮中,拚搏、創業,開創出前所未有的豐功偉業來。

青年人萬不可辜負青春年華,萬不可愧對社會的囑托。

胸無大誌、無所作為、自甘沉淪,是青年人的最大悲劇,是無可挽回的悔恨。

90.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清·顧炎武《精衛》

譯文:(精衛)將用自己短短的一寸身子,永不停止地銜木填海,直到把大海填平。

解詞:精衛:是一個神話故事中的人物。相傳炎帝的女兒女娃溺死於東海,死後化為小鳥,名叫精衛,日日銜著木石去填東海,下定決心不把東海填平,絕不停止。

解析: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相傳久遠廣泛。“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短短十字,凸顯出精衛身體之輕小,和其決心之大,意誌之堅定。兩相對照,感人至深,歎為觀止。詩人寫精衛的故事,寄托著深刻的寓意。他是借此抒發自己矢誌不渝地抗清複明的愛國情懷和堅持不懈的意誌。

精衛填海故事的精髓是執著。執著就是隻要認準了該做的事,就鐵了心去做。無論遇到何種障礙、困難,都絕不動搖,都堅持到底。執著就是一股咬勁,是一股韌勁。

做小事需執著,做大事更需執著。諸如學業、立業、創新、開拓等。

握一份執著在手中,你就會心有寄托,就經得住磨煉,就精神振奮,就會有成功,就會有快樂。

精衛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91.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清·顧炎武《又酬傅處士次韻(其二)》

譯文:蒼龍在將晚的時候還在降雨,老樹在深春時節還開放著花。

解詞:蒼龍: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叫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中,東風七宿是其中的一組,蒼龍是東風七宿的合稱,也叫青龍。作者在詩中把蒼龍看做是能呼風喚雨的神。

解析:“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是詩人以蒼龍暮時行雨,老樹春深開花自喻,表明自己雖已年邁,但仍心係國家命運,矢誌抗清複明大業的決心和信念,感人至深。

人到老年,在意識到自身已來日不長時,持何種態度,對如何度過餘生,至關重要。正確的態度應是:一要透徹地認清自然法則,即要自覺接受人的生命遲早都要回歸自然的結局;二要豁達樂觀、自強不息、壯誌不已、老有所為。如此,才能精神鮮活,生活充實而愉快。

又酬傅處士次韻(其二)

愁聽關塞遍吹笳,不見中原有戰車。

三戶已亡熊繹國,一成猶啟少康家。

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待得漢廷明詔近,五湖同覓釣魚槎。

92.從來天下士,隻在布衣中。——清·屈大均《魯連台》

譯文:才德非凡的傑出人才,從來都是出自平民百姓之中。

解詞:魯連台:即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終身不仕,但在秦軍圍趙的危急關頭時,他出力解救了趙國。趙國為此以重金酬謝,他笑而不受。後人公認他是個傑出人才。布衣:古代平民百姓所穿的衣服,故借此指普通百姓。

解析:作者通過對魯仲連的讚美,彰顯了曆史上常有而又被統治者所蓄意掩蓋的現實,即被帝王、權臣們所鄙視、所不屑的布衣平民中,卻湧現出一批批叱吒風雲的豪傑和出類拔萃的精英。表明了作者看重平民百姓之中,胸懷大誌在艱苦貧困的境遇裏曆練、奮進,成就大業的人傑。這是十分難得、可貴的人才觀。

窮則思變,苦則勵誌。生於富家之人,如胸無壯誌,不經受磨煉,則必定成為紈絝子弟,渾渾噩噩,終了一生。

魯連台

一笑無秦帝,飄然向海東。誰能排大難,不屑計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萬木風。從來天下士,隻在布衣中。

93.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清·曹雪芹《紅樓夢·回前詩》

譯文:所寫出來的字,個個都滲透著血,十年來為寫此書,所付出的辛苦太不一般了。

解詞:回前詩:古典小說的章節,一般都以章回的形式表明。全書分成若幹回,每一回都有標題。回前詩是指寫在回目之前的詩。

解析:《紅樓夢》是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這部不朽的巨著,無論是思想內涵,還是社會意義和藝術手法等方麵的輝煌成就,在流傳下來的千百部優秀的古典著作中,都是無可比擬的。其社會影響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從《紅樓夢》開始流傳時起,兩百多年以來,就不斷有學者進行專門的研究,從而形成了一門獨有的學派——“紅學”。

曹雪芹所以能寫出如此精美的作品,除了因為他具有由多舛的身世和境遇而積澱起來的豐厚的生活素材,和博學多才,藝術功底深厚等諸方麵的條件之外,他嘔心瀝血,“於悼紅軒中,批閱十載,增減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所付出的苦功和無盡的投入,也是不可忽略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說,《紅樓夢》是曹雪芹在極端困苦的境況下,耗盡畢生心血,超乎尋常、堅持不懈地刻苦創作的結晶。

文學創作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成就任何事業都同樣需要付出苦功。許多人都很羨慕那些耀眼的成功者,但卻忽略了他們在取得輝煌的成果之前,所下的功夫,付出的艱辛,流下的汗水,忍受的寂寞。而這,恰恰是最重要的,是成功所必備的功底。戲曲界所熟知的話:“台上三分鍾,台下十年功”正是苦中見成果的生動寫照。

回前詩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94.丹心縱死還如鐵,碧血長埋未化磷。——清·魏麟征《於忠肅祠》

譯文:一顆赤誠的心縱然已死,還如同鋼鐵一般堅硬,為正義事業而流的血長埋於地下,也不會化成磷火燒盡。

解詞:碧血:指為正義事業而流的血。磷:磷化氫。指人和動物的屍體腐爛時所分解出來的非金屬元素。此種元素可自動燃燒。燃燒時呈白中帶藍綠色,俗稱“鬼火”。在土葬集中的墓地裏,常可見到。於忠肅:指明代民族英雄於謙。他為官清正,不畏強暴,堅決抗擊外族侵犯,但卻被蒙冤處死。“忠肅”是萬曆年間,他被封的諡號。

解析:本詩是對民族英雄於謙的熱烈讚頌。“丹心縱死還如鐵”是以剛硬不變的鐵,來比喻於謙的錚錚鐵骨;“碧血長埋未化磷”是以他雖死後長埋地下,但卻碧血常鮮、永存,十分感人地表露出於謙的忠心赤膽。

錚錚鐵骨和赤膽忠心是人性中最本質、最高尚、最閃光的美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靈魂,是民族傳統中的精髓。這美德、靈魂、精髓應當且必然世代傳承,千古長存。

於忠肅祠

丹心縱死還如鐵,碧血長埋未化磷。

千載湖山留正氣,不須涕淚灑鬆筠。

9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七)》

譯文:花兒雖然已凋謝落地,但卻不是無情之物,它可化為春泥更加保護好枝上開著的花。

解詞:落紅:指落花。

解析:這首詩是龔自珍由於長期備受壓抑,壯誌難酬而辭官離京途中所寫。此時正值暮春時節,作者雖然有些失落、壓抑,但當他看到春花凋謝飄零時,卻不像一些境遇不佳的文人為此引起傷感並把落花視為無情,而是認為“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即:百花凋謝,殘紅滿地,並非無情,並非美的毀滅,而是花落歸根,化為春泥,去孕育、滋養未來的百花盛開、五彩繽紛的春天。聯想到自己,此次棄官離都,雖然表明了仕途不順,但這決不意味著就此一蹶不振,今後雖然已是一介平民,但決不消沉、自棄、避世,而是決心尋求新的途徑,投入到更廣闊的天地,為民族振興,國家富強貢獻自己的一切。龔自珍在詩句中如此吐露心曲,其中所蘊涵的情操,耐人尋味,感人至深。

龔自珍的聯想和深思,對今人也應有啟示。人的一生,可能十分平凡、極其普通,從不曾輝煌、耀眼,也可能曆經磨難、道路崎嶇,但如果一生求真、求美、奮進、盡責,一路走下去,直到盡頭,所留下的點點滴滴,也可“化為春泥更護花”,因為這點點滴滴,可以成為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所產生的力量,雖然無形,但卻巨大、常存。

己亥雜詩(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96.撫劍長號歸去也,千山風雨嘯青鋒。——清·康有為《出都留別諸公(其一)》

譯文:撫摩著寶劍大聲長歎,還是回去吧,而三尺青鋒卻迎著千山的風雨,發出慷慨不平的嘯鳴!

解詞:青鋒:即寶劍。

解析:康有為是戊戌變法的倡導者。他於1888年赴京應試時,為力主變法,第一次上書皇帝,但被保守派所阻,並備受打擊和嘲笑。“撫劍長號歸去也”充分抒發了他此時壯誌滿懷,但不得施展的憤懣之情,而“千山風雨嘯青鋒”卻借青鋒長嘯又強烈地表達了他決心繼續堅持變法革新的夙願和氣魄。悲壯中寄予著豪情。

戊戌變法由於強大的頑固保守派的鎮壓而歸於失敗。康有為逃亡國外。辛亥革命前後,他由革新派演變成保皇派,反對推翻帝製。這固然是他的悲哀,但他在詩歌中所抒發的立誌豪情,還是應予以充分肯定的。

一個人要想有為,必須立誌,而且要矢誌不渝,終生不變。

出都留別諸公(其一)

天龍作騎萬靈從,獨立飛來縹緲峰。懷抱芳心蘭一握,縱橫宇合霧千重。眼中戰國成爭鹿,海內人才孰臥龍。撫劍長號歸去也,千山風雨嘯青鋒。

97.功崇惟誌,業廣惟勤。——《尚書·周書》

譯文:功德卓著是因為立下了宏圖大誌,事業具有輝煌成就是由於勤奮不止。

解詞:崇:高。可作“卓著”解。惟:由於。廣:大。可作“成就很大”解。

解析:本句的要義是立誌和勤奮。兩者是走好人生之路所必不可少的。立誌就是確立方向和目標;勤奮就是實現目標所付出的韌勁和辛勞。沒有方向、目標,就會像斷了線的風箏一般,飄忽不定,迷失於高空;缺乏勤奮的行動,一切美好的想象,都會化為烏有、虛幻。

為人一定要有大誌,且要讓它貫穿於整個生命,支撐著生命大廈;一定要有毅力、韌勁,吃苦耐勞,勤奮不輟。這樣,人生的道路就會越走越寬,業績和成就就必然卓著。

98.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譯文: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最旺,第二次擊鼓時士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喪失殆盡了。

解詞: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氣:振作士氣。

解析:此文句所述,引出了春秋時期魯國打敗強大的齊國的一次軍事戰術運用成功的範例。魯國的作戰指揮者是曹劌。他避旺就衰、以靜製動,利用了最好的時機,一舉打敗了齊軍,獲得了勝利。從此,“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作為成功戰役範例,流傳下來,並作為成語,被廣泛運用。

此文句主要突現了戰術思想,而進一步深思、體驗,對軍事戰術以外的事物,也具有積極意義。如一般情況之下,凡是在創業起始階段,或開拓新的事業、或宏偉規劃確定之後,都是信心最足,積極性最強,情緒最高漲的時候,此時,就應當緊抓大好時機,全身心地投入,一鼓作氣地做好、完成。切忌懈怠、放鬆、停滯。

99.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譯文:三十歲就可自立於社會,立身處世,四十歲就可認清世道人情,不被社會種種現象所迷惑,五十歲就可參透人生,順應天道,六十歲就可對外界各種紛繁雜說平靜地容納,七十歲就可順乎本心天命,隨心所欲,不超越規矩和法度。

解析:孔子以儒家學說為本,高屋建瓴地論斷了人生中幾個重要階段所應達到的定位標準。對前世及後人如何走好人生之路,都極具指導意義。“三十而立”,關鍵詞是“立”。當代處於三十歲左右的青年人的“立”,指的是立誌,立向。即自己要確立誌向,在社會坐標上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滿懷信心、滿腔熱情、全力投入。不能猶豫彷徨,不能無所用心,不能依賴等待。“四十而不惑”,關鍵詞是“不惑”。即頭腦清醒,思想深刻,遇事不迷惑。四十歲即將步入中年,已積累了一些人生體驗,認識上也具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此時,對來自外界的各種是非曲直、問題、輿論、困難、甚或誘惑等等,不會陷於混沌、迷惑之中,而是有正確的判斷、分析、認識,並有恰當的對策。“五十而知天命”,關鍵詞是“知”。人到了五十歲,由於經過了生活的長期磨煉,已到了十分成熟的階段。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僅是清楚,而且是透徹了。“知天命”以當今的觀念來表述,就是對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及人生道路,都有了本質的認識,而且能理性把握和應對。“六十而耳順”,關鍵詞是“順”。六十歲的人在“知天命”的基礎上,境界又大大地提升了一步。“耳順”具體地說,就是無論是何種看法和議論,無論是好評或惡評,無論是褒或貶,都能理解和包容,平靜對待,表現出了理性的豁達,做到了外界和內在的高度融合。“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關鍵詞是“從心所欲”,其內核就是自由。自由是在對客觀世界必然性認識的基礎上的大提升。或者說是人的認識能力的最高境界。自由的具體體現就是一切行為都能遵循、順應正確的理念和規範了的習慣。因此,其外在表現,就是從心所欲、從容淡定。

人的一生的幾個主要階段,如果能夠達到孔子所設定的定位標準,其生命的價值就可以完全而充分地體現出來了。但是,這些定位標準,絕非可以自然形成。或者說,孔子所說的三十到七十歲,絕不是生理年齡,而是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所謂“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是要經過在生活實踐中,自覺地學習再學習,自覺地磨煉,甚至千錘百煉,才能逐步獲得的,這個過程是十分艱苦的。不付出持久的努力就無法達到。

要使自己的生命有光彩,要使自己的生命有分量,那就努力再努力吧!

10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論語·子罕》

譯文:軍隊可被奪去主帥,但絕不能使一個平常人喪失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