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燈之前,教坊司揣摸皇上的意思,先是演奏了禦苑中高樹枝葉飛,上有慈鳥乳雛勤。雛翎少幹呼教飛,騰翔啞啞朝與昏。有時力及隨風去,有時不及枝內存。呼來呼去羽翎硬,萬裏長風兩翼振。父母雙飛緊相隨,雛知返哺天性真。噓唏慈鳥慟惻仁,人而不如鳥乎?將何伸,將何伸!吾思昔日微庶民,苦哉憔悴堂上親。有似不如鳥之至孝精,噓唏噓唏夢寐心不泯!
在舞唱過程中,這位貧微起家,曆盡坎坷而終成大業的帝王,他輕聲吟和,手指扣幾,隨著花白胡須的抖動,眸裏也顯出淚光。
但是他的王子們一個個正襟危坐,似無動於衷。被皇上請來的大臣們雖也感到榮幸,但那強擠出來的笑容卻也難掩飾其誠惶誠恐的心情。這也難怪——瞧瞧禦座旁邊,如今尚有幾位真正被皇上信得過的人呢?有的死在疆場上了,有的死在牢獄了。而今苟活的,不知哪天又會出事兒!該敬酒敬酒,該歡呼歡呼,但要少說,少喝,務要掌握好分寸。
燈會開始了。各種各樣的花燈依次表演。皇帝、嬪妃、親王及近臣們出殿俯瞰。氣氛此時便顯得熱烈了些。隻見這些花燈有的扮了八仙、鍾馗、白娘子、麻姑等神鬼故事,有的則是獅、虎、驢、豬等野獸家畜,更有魚、鱉、蝦、蟹等海裏動物。各顯其能,異彩紛呈。最好看的還是龍燈。隻見紅白二龍為爭一隻明珠而飛騰旋舞,隨著急驟的鼓點兒還不時從龍口裏噴出火焰。而各種彩燈的周圍,五顏六色的煙花持續不斷地噴發,端的是火樹銀花,流光溢彩。整座紫禁城乃至整座應天城都沐浴在了祥和的煙雲裏。
每到這樣的場合,貧僧出身但喜歡風雅的洪武皇帝自然會即興賦詩。自然也會有翰林院或其他院、部的近臣應製唱和。就在這個熱鬧的上元節裏,有一位八十歲的左春坊大學士,名叫劉三吾的,經不住皇帝的鼓勵與啟發,寫下了兩首七律並當場朗誦,多少出題午門觀燈應製二首
其一中天佳氣護鳴鑾,火樹燈輪徹夜寒。教坊促隊來群樂,中使催班到上官。鸞鶴屢從雲裏見,星辰隻在仗中看。微臣載筆沾恩澤,玉碗醍醐極醉歡。
其二五雲合彩護蓬萊,鏊背千蜂紫翠開。帝德如天涵海嶽,笙歌隨處動樓台。群臣競效三呼祝,列辟同稱萬壽杯。佳興多方從此樂,中天雨露一時來。
劉三吾的詩將這夜的盛況描繪得淋漓盡致。君臣們似乎都非常痛快。但這樣的宴樂不可能搞得太久。眼見得焰火燃盡,天和地突然黑暗下來,整個午門仿佛掉進了無底洞裏,燈籠的光輝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君臣們也便相繼散去了。
三
上元節後一日,太子朱標決定於東宮設宴,款待幾位來朝的親王。
以他的身體狀況,連續忙亂了數日,再要主持這宴會的確勉為其難。但都是親兄弟,有的又多年未見,怎能不在一起坐坐呢?何況這實際也是父皇的意思。父皇說,你是太子,當然也是大哥,有這個責任。這就叫“親親之情”。宴會是在晚上進行的。入夜時分,燕王率領朱能、葛誠等隨從官員來到西華門,錦衣衛和擔任“門正”的內官十分恭謹然而一絲不苟驗符的時候,朱能不滿似地咕噥了一句什麼。此時東宮的兩位太監滿頭汗水地奔了過來。他們推來了太子的輦,請燕王上輦。但燕王執意不肯。他說他很樂意安步當車。
夜幕籠罩下的皇宮靜悄悄的。這兒那兒已亮起了燈光。燕王聽得見他的腳步在所謂“金磚”地上發出清晰的回響,而他的心也在這腳步聲中有力地勃跳起來了。燕王朱棣仿佛又回到孩提時代,他的兄弟們又坐在“大本堂”裏。聽父皇為他們選定的師傅們講解《尚書》、《春秋》、《大學演義》或《貞觀政要》。師傅們皆為鴻儒,學富五車,是父皇倚重的大臣,但在講書之前還要向他們行四拜禮,始終持一副恂恂然的樣子。隻有一位叫李希顏的師傅比較嚴厲。記得有一回,因他在書堂上不守紀律,惹得李師傅生氣,竟舉起戒尺,在他的腦袋上擊打出一個血包。連父皇也給驚動了。父皇撫摸著他的頭,十分心疼,盛怒之下差點兒治李希顏的罪。後來,還是他的母後從旁勸解說:“師傅教我們的兒子以聖人之道,管教得嚴點也是好事。我們哪能對師傅發怒呢?”說得父皇恍然大悟。父皇消了火氣,不僅未責怪李希顏,反而將他提升了官職……在這腳步聲裏,朱棣的思緒又回到洪武三年的四月初七。就在麵前的這座奉天殿裏,父皇為他們幾個兄弟舉行冊封儀式。那時候他還小,才隻十二歲,但捧在手中的冊寶使他過早地理會了“親王”的涵義。當內使將冊寶放在冊寶亭的盝匣裏時,他覺得那冊寶輝煌而又神秘。其實所謂的金冊,不過是兩片金葉,上下有孔,用紅的絲絛綴在了一起,開合如同書本。冊文均以楷體書寫,鐫在金冊上。冊盤用木刻成,上有一條以渾金瀝粉描繪的蟠龍。而所謂金寶,就是一方金印,正麵用篆書刻著“燕王之寶”,上方則飾以龜紐。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