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夢中夢”理論。按照精神分析學理論,夢境中的現實是跳躍式的,當夢中的事件由於阻抗太強或者其他原因而導致沒有按照內心要求或者欲望進行時,就會出現另外一個新的夢而形成夢中夢。在《盜夢空間》中,諾蘭設置了四層夢境的套層結構,環環相扣,將情節逐漸推向了高潮。主人公柯布為了完成任務,最初設計了三層夢境,但是按照諾蘭對劇情的設計,三層夢境已經是非常危險的了,因為夢境層數越多,人的意識就越混亂。進入夢境中的人要服用大劑量的安眠藥,然後通過在夢境中逐層喚醒逐層返回到現實中來。但是如果在夢境中死去,將無法回到上一層夢境中來,隻能進入“迷失域”中。諾蘭按照“夢中夢”理論設計了四層夢境和一個“迷失域”,讓整個劇情充滿了懸念,帶著觀眾進入一種全新的電影結構模式中去。
2.超現實主義的建築。在一般人的夢境中經常會出現在現實中無法存在的建築和環境,人在自己的夢中被自己所設的環境所困,按照夢的解析理論,這是由於人潛意識被困在某種境界中造成的。在《盜夢空間》中,諾蘭也做了同樣的設計,比如沒有盡頭的彭羅斯樓梯,但是他這種設計又不同於夢的解析理論,而是為了防止走進夢境中的人走到夢境的邊緣。
3.人物性格特征的隱喻表達。影片中每個與主人公柯布有關的角色都是他性格特征的一個方麵,諾蘭通過這樣的設計去展現柯布性格的複雜與矛盾。比如影片中反複出現的柯布的兩個孩子,但是鏡頭一直展現的是兩個孩子的背影,直到影片最後才出現了兩個孩子的麵孔。從精神分析學角度分析,這兩個孩子代表了柯布的內心深處的情感,他一直希望去找尋到孩子,並可以看到孩子的樣子,表示他非常想探尋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而柯布的妻子,一直出現在柯布夢境中的這個人,在他的每次行動中都加以破壞導致行動失敗,則代表著柯布固執、守舊、矛盾的一麵,每次行動中,正是因為他這樣的矛盾性格才導致行動失敗。在影片最後,柯布終於戰勝了妻子的破壞,完成行動,展現了他戰勝自我的一麵。
(二)非線性的敘事結構模式
希區柯克的懸疑片善於采用線性的敘事結構模式,這樣的結構按照觀眾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敘事方式展開情節,通過在劇情中設置一個個懸念將電影逐步推向高潮。希區柯克的經典電影《電話謀殺案》運用的就是典型的線性敘事結構,男主人公湯姆因為妻子出軌雇用了殺手去殺死妻子,並將殺人的細節對殺手做了詳細的安排,但是妻子對這一切並不知情,這樣就增加了懸念,觀眾隨著情節的展開對妻子的安危焦急擔憂。但是影片在這時將情節進行了逆轉,丈夫湯姆的表突然停了,導致他沒有準時通知殺手開始行動,妻子卻意外殺死了小偷,一下子電影又出現了新的懸念,觀眾也由最初對妻子的擔心轉為好奇湯姆麵對這樣的變化會做出如何反應。湯姆製造了妻子殺人的假現場,妻子被法庭判為死刑,希區柯克通過這樣一個一個跌宕起伏的情節將影片推向了高潮。他的這種線性敘事結構的懸疑片模式被之後的電影導演廣泛學習和應用,但是這種模式被普遍采用後,觀眾就失去了對這種模式懸疑片的新鮮感,造成了觀眾的審美倦怠。
諾蘭的電影打破了希區柯克線性敘事結構的傳統懸疑片模式,采用了非線性的敘事結構模式。在他的電影中打破了單一的時間向度和順序,故事情節的展開由人物的心理結構和邏輯順序替代了傳統懸疑片的時間、事件邏輯順序。運用心理敘事線索強化電影的非理性方麵而削弱電影的戲劇化和邏輯性,多條線索的設計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諾蘭導演的多部影片都是運用了這種非線性敘事的結構模式,在影片中設置多條線索展開情節,設置懸念,並取得了觀眾廣泛的好評。影片《盜夢空間》通過三層夢境設置了三條情節線索,三層夢境彼此聯係卻又有著各自的環境和人物特征。第一層夢境裏,在出租車內商議如何將被盜夢對象費舍爾劫持;第二層夢境裏,又將情節設置在賓館內,設法讓費舍爾進入第三層夢境中;在第三層夢境裏,醫院裏,費舍爾的父親在臨終遺囑中讓費舍爾分割公司,植入思想的任務完成。在三層夢境中,出現了層層阻礙阻攔柯布盜夢團隊的盜夢任務,這種阻礙將觀眾帶入一個個懸念之中,並且讓柯布的妻子在夢境中將費舍爾殺死阻礙最後任務的完成,然後築夢師又製造了更為危險的第四層夢境,並且繼續在第四層夢境中設置懸念,柯布的妻子要求用柯布來換費舍爾,費舍爾回到了第三層夢境中,完成了最初的盜夢任務。但是柯布陷入“潛意識”的危機中,最後柯布終於帶齋藤走出了夢境,本以為電影會是一個圓滿的大結局,但是諾蘭在影片的最後又設置了一個未解的懸念,讓觀眾帶著疑惑從電影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