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美學嬗變
邵氏成功出品了《大醉俠》和《獨臂刀》之後,新型古裝片中的動作美學在其後的20年中不斷地推陳出新,又出現了文藝古裝片、拳腳功夫片以及特技古裝片等新的電影類型。
拳腳功夫片:20世紀70年代,中國香港觀眾唯古裝片馬首是瞻,而邵氏公司又悄然探索出了動作片的新類型——拳腳功夫片,以1970年出品張徹的《報仇》為標杆,拳腳功夫片開始引領動作片新潮流。而緊隨其後的王羽的《龍虎鬥》更是以其新穎的動作美學特色奪得了香港1970年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
在這之後,邵氏開始集中出品越來越受觀眾歡迎的拳腳功夫片,如1972年出品的鄭昌的《天下第一拳》,令邵氏動作片成功進軍國際市場。而在1973年,李小龍去世,邵氏在其他公司隻會模仿李小龍時,獨樹一幟地開發香港自己的思想內涵,先後推出了黃飛鴻係列、詠春拳係列等功夫片,使香港影壇呈現出不一樣的創作新潮。
文藝古裝片:在70年代中期,香港動作片處於低迷時期,而邵氏的一大批優秀人才也先後離開。此時邵逸夫出麵邀請著名導演楚原合作,而楚原也不負期望,在1976年以古龍小說為劇本,改編並拍攝了一係列浪漫唯美、懸念迭起的文藝古裝片,為邵氏動作片的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特技古裝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特技元素加入電影中,而以徐克為代表的“海歸”派導演為香港影壇帶來了非常前衛的創作理念,其代表作《新蜀山劍俠》將香港電影向前推進了很大一步。與此同時,楚原式的文藝古裝片則日漸式微,邵氏也在推陳出新,力求與時俱進,推出了如《六指琴魔》等將動作片與現代特技相結合的電影,在電影類型的創新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70年代,盡管邵氏努力適應市場潮流去改變自身的作品風格以期能對抗興起的嘉禾公司,但是事與願違,邵氏陸續推出的多部電影都以結局慘淡而告終。在這之後,邵氏電影終於日漸沒落,最終於1985年被迫徹底消亡。而這突然倒閉的偶然中,是一係列原因促成的必然。
究其邵氏電影走向沒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邵氏的故步自封以及對文化革新的固守。邵氏的主管者們並沒有發現當時香港社會的文化發展潮流以及觀眾喜好口味的改變,還是閉門造車,一味地去出品無法迎合大眾口味的電影。譬如當時香港本土文化的複辟導致粵語片的興起,競爭對手嘉禾公司等能及時把握住這一時機快速發展,而邵氏沒有及時敏銳地意識到這一時機,從而也加速了邵氏自身的失敗。另外一方麵,邵氏的董事長邵逸夫獨自掌權,任人唯親,製度落後,他創作的電影都是依據他個人的口味,沒有及時地與世界電影發展相接軌,這也進一步惡化了邵氏岌岌可危的僵局。
總的來說,在這一係列因素的共同推動下,邵氏在80年代的時候已經是巨廈將傾,在世界各種潮流的影響下搖搖欲墜。最終,在1985年,終於支持不下去的邵氏在競爭對手嘉禾公司的排擠下頹然倒下,徒留一地的歎息。
五、結 語
在20世紀香港影業發展曆程中,邵氏總是一個無法被忽略的見證者與參與者。雖然在多種因素下邵氏還是無法避免最終消亡的命運,但是我們無法否認其在香港電影美學的嬗變過程中做出的有益探索,其對中國電影美學,乃至對世界電影美學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董斐然.後現代電影的美學嬗變與再審視[J].電影文學,2014(23).
[2] 王凡.香港“邵氏”降頭恐怖片及其意蘊探微[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1).
[3] 茱茱.邵氏電影帝國的世紀興衰[J].南風窗,2014(02).
[4] 薛鬆.中國風,美利堅製造——《殺死比爾》對邵氏兄弟影片的惡搞式征引[J].電影評介,2014(17).
[5] 趙福帥.邵氏家族華語影視呼風喚雨[J].英才,2013(07).
[作者簡介] 邢春生(1977—),男,河南駐馬店人,碩士,黃河科技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