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顯揚看來,李安常常整夜不眠地想電影,甚至24小時不停地想。“他最厲害的地方是對創作的全情投入,不被其他東西所影響,這是很難做到的。他拿到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後,你從他的臉上看不到一點喜悅,他馬上就把這些視為過去,放到了一邊,沒有沉迷在獎項裏。踏踏實實地做電影,不要想那麼多,這是李安導演對電影的態度,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用好劇本吸引大牌演員
2009年,周顯揚覺得時機成熟了,決定要拍一部片子。他給江誌強看了三個劇本,其中有一個就是他後來的電影處女作《殺人犯》。周顯揚說,“那時候香港電影已經是低潮中的低潮了,我也沒有想太多,沒有顧慮沒有包袱,就是十幾年在電影圈裏的積累與欲望的厚積薄發,是多年的磨礪在一個戲裏的表達,我希望表達人性的陰暗麵。”
郭富城、任達華、張家輝,當別的新導演為請大明星而犯愁的時候,周顯揚的電影卻不缺影帝級人馬。當時他還是個沒有作品的新導演,隻能拿劇本來吸引好演員。“很多人講郭富城怎麼提攜新人導演,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劇本不好,郭富城絕不會冒著演爛片的危險來幫我。張家輝也不會花七個月的時間鍛煉身體為這部電影做準備。要給他們好劇本,人家才會產生創作的欲望。拍電影很重要的一點是人物的複雜性,好的商業電影一定不是純娛樂的,有它的深度在裏麵。”
周顯揚對劇本的要求近乎苛刻,他所有劇本都是寫了好幾年,改了幾十稿。“對劇本的判斷,我通常的做法是先把劇本放一段時間後再看,一年前想的故事,現在再來看,如果故事還能吸引人,我還有興趣與感動,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好題材。如果一年後對它已經沒有興趣了,這個劇本就應該沒有拍的價值。很多時候創作是你先要把自己感動,當你回頭看還會感動時,它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劇本。”
2010年,周顯揚的導演處女作《殺人犯》獲得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導演提名,並入選多個國際影展,在電影圈摸爬滾打多年,很多人自此才知道他的名聲。恩師李安看過《殺人犯》後對他說,“你很有天分,也很敏感。我不擔心電影好不好,但我會擔心你的心理狀態,我怕你會不好受。因為拍這種電影,是很不好受的,我這個年紀的人,才敢麵對和挑戰‘小鬼’這種東西,你這個‘小鬼’受得了嗎。而且你和觀眾的關係,像一個彈簧,你用多大的力量打出去,就會有多大的力量反過來,我覺得對你的打擊一定很大。”周顯揚聽完一下子就哭了,他覺得很多人,包括他自己也看不明白的事,恩師一下就看穿了。
三年後,周顯揚又拍了《大追捕》,依舊是懸疑題材,也包含了他獨有的敏感和哲學思辨。“我不想拍沒突破的電影,不想讓觀眾覺得是在浪費錢。《大追捕》劇本創作就花了18個月,要改的地方都已改好,開拍之前故事版本也已定了下來,開拍後我是絕對不允許演員改我的劇本的。”最幸運的是江誌強懂他,支持他在類型片格局裏夾藏私貨。“我特別喜歡被他批評,他會從投資商的角度去考慮,有多些人去看,你就有更多機會。他明白我劇本裏喜歡表達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有緣分的地方。”
對於周顯揚來說,每一部電影都是一種自我表達。“當你相信的東西變得不再可信時,比恐怖片還恐怖。我年輕的時候也很固執,喜歡追根究底,現在知道放開一點,會得到更多。”李安在看過《大追捕》後,認為周顯揚對電影的駕馭做到了爐火純青,這對他而言是個莫大的鼓勵。
周顯揚這樣總結他與江誌強和李安的關係:“我本身是追求完美的人,能遇到做人做事如此一絲不苟、如此盡心盡力的監製、導演,是我的幸運。我很感恩,也希望能出好電影來回報他們。”2013年,周顯揚終於用“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導演獎”回報了兩位恩師對他的信任。
中國自己的英雄
對於過往的成績,周顯揚顯得不太願意多談,他覺得那已經屬於過去,未來更重要。在獲得第32屆香港金項獎最佳新導演獎時,他正在籌備電影《黃飛鴻》,一心一意想要把《黃飛鴻》拍好,當時尚有很多困難需要解決,讓他來不及去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