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薩爾瓦多——富有色彩的瑪雅文化發源地(3 / 3)

每一年狂歡節的日子都不同,有時在二月,有時在三月,許多時候還和中國的春節撞在一起,這是什麼原因呢?中國的春節是按農曆計算的,和月亮的周期有關,狂歡節也一樣。許多人也許想不到,狂歡節居然和宗教有著密切的關係。狂歡節源於歐洲,出現於12世紀。狂歡節的葡萄牙文寫法為“Carnaval”,從拉丁文而來,直譯應為“謝肉節”。按照天主教的規矩,複活節的前40天“四旬齋”期間,天主教徒必須停止一切娛樂活動,不沾酒肉,以虔誠和潔淨的身心迎接耶穌複活。因此,教徒在四旬齋前三天狂歌亂舞並暴飲暴食一番,狂歡節便由此產生。

在裏約和聖保羅,專門建有桑巴舞表演的場地。類似足球場的看台,隻是不是圓形的,而是長形的,中間是一條長長的走道,供參加表演的桑巴舞隊通過,兩邊是看台,分為包廂、雅座、通座等好幾種,票價各不同,最貴的好幾百巴幣,最便宜的隻有幾十巴幣。桑巴表演場地由於形狀和功能特別,一年隻用一次,平時幾乎閑置。

我們這次買的是三號台的票,靠近各桑巴舞校進場的地方。該看台是通座,沒有椅子,觀眾們都席地坐在一層層的台階上。表演從晚上七時開始,至次日淩晨五六個小時才結束。我們進場稍晚,看台上已經水泄不通,放眼看去連一個空位也沒有,我們經過一番努力,跨越了不少人牆障礙,終於在前排爭得立足之地。當晚有七個舞校參加表演,每個舞校限在一小時十分內走過通道。

播音員先以葡萄牙語和英語宣布將要進場的舞校的名稱,然後由該舞校的鼓隊先造聲勢。鼓隊並不進場合,隻在入口處鼓噪片刻,隨後便退出。緊接著由舞校的歌手通過麥克風高呼鼓舞士氣的口號,隨之音樂聲起,表演正式開始。每個舞校進場時,遠處都會大放禮炮和煙花。禮炮聲一起,看台上的觀眾會紛紛起立,隨著音樂聲手舞足蹈,不到隊伍走過看台,觀眾們是不會坐下來休息的,如此一直到天明,不能不讓人欽佩巴西人的熱情和精力。

每個桑巴舞校表現的主題不同,但都和巴西曆史有關。有的讚美原住民印第安人,有的表現黑奴解放,也有的以某位前總統的政績為題材。一個桑巴舞校的成員往往不下五千人,分為方隊出場,中間穿插花車。為了保證行進速度,每個方隊都有舞校本身的督導人員,掌握方隊的行進速度和整齊,催促落後的演員趕快跟上,並約束那些因自我表現欲過強而和全隊行動不一致的演員,因為這些行為都會導致扣分。每個方隊的人數不同,多則四五百人,少則十幾人,服裝顏色和打扮各不同。

花車是舞校表現主題的主要方式,每一輛花車都有一個中心思想,有的表現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有的表現各國移民在巴西的大溶合,也有的表現葡萄牙殖民者乘坐的大帆船。花車寬10多米,長約20米,高20多米,上麵層層疊疊地站滿了舞蹈者。車子由一位坐在車裏的司機掌握方向,後麵有20多精壯小夥子推車,許多推車人也乘著車停下來的空隙手舞足蹈一通。花車上有許多機關,展現著能工巧匠們的好手藝,有會伸頸吐舌的大蟒蛇,有會上下移動的老鷹,有會轉動的茶杯等等,讓人在目不暇及的同時,不得不讚歎製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巧奪天工的技藝。

鼓隊走在隊伍的中間,是舞校的靈魂。桑巴舞的節奏性極強,假如沒有激昂的鼓點,就不能算是桑巴。鼓隊約有四百人,在指揮的帶領下敲出各種節奏。以前鼓手清一色全是男性,現在也有不少女性躋身其間。鼓分十多種,小的手鼓拿在手上搖晃著敲,大鼓則需係在腰上用大槌擂。具說裏約舞校和聖保羅舞校的鼓隊敲出來的節奏不同,但外行人卻聽不出有什麼區別。每一舞校的鼓隊都有一位“皇後”,走在鼓隊的前麵。一般來說,皇後是由該校最漂亮的姑娘扮演的,有時也請名演員客串。

走在鼓隊後麵的是載著音響和歌手的車。每個舞校平均有三四名歌手,他們從進場開始演唱,直到整個舞校走完通道為至。每個舞校隻有一首歌,重複地唱,巴西人多少都有些音樂細胞,往往一個舞校才走一半,就已經變成了全場的大合唱,許多曲子就是這樣流行起來的。

由於狂歡節的桑巴表演是極好的出風頭的機會,很多名人會加入各舞校借機招搖一番,既能過足癮頭,又能提高知名度,包括演員、運動員和模特兒。當今最紅的“青春偶像”、青年男演員提亞哥·拉塞爾塔就在“大河”舞校的前隊中出現,他所經過之處,不知有多少姑娘激動得差一點暈倒。著名足球運動員埃德蒙多和維歐拉也在隊伍中載歌載舞。已故塞車手塞納的前女友卡莉絲黛爾則充當鼓隊的“皇後”。“青年”舞校請來許多體育界名人,主要是排球和籃球國手,站在表現巴西體育成就的花車上。

雖然桑巴表演一向以服裝裸露出名,但觀看薩爾瓦多桑巴舞校的表演,並不覺得有過分之處。大部分群眾演員的服裝都很齊整,色彩鮮豔,以民族服裝為主,如巴夷亞州女子的白色大折裙。穿著較少的一般是身材姣好的年輕姑娘,有的幾乎是一絲不掛,隻是塗上油彩或貼上羽毛等裝飾物,但這些姑娘不但身材好,舞姿也都很美,所以看起來確實是一種美的享受。

桑巴舞主要靠的是腳上的功夫,跳得好的人,兩隻腳隨著鼓點在原地輕快地交錯,臀部和腰像波浪般自然擺動,兩隻手臂在體側保持平衡。當晚跳得最好的,要數“環球電視台”的桑巴女郎瓦蕾莉亞·瓦內沙。她通身以藍、綠、紅三色油彩塗成斑馬狀,長發高高束在頭上似雞冠,兩臂、腰、大腿及小腿處掛著八把彩色小刷子。這些小刷子隨著她腰身的扭動輕快地搖擺著,給人帶來歡快的感覺。

兩個舞校中間會有二十分鍾的間隙,供清潔工打掃走道。此時觀眾們紛紛落座,讓站累的腿稍事歇息,並補充水和食物。演出期間,一直有售貨員穿插於看台的各處,向觀眾們兜售啤酒和汽水。突然,觀眾席上一陣騷動,大家紛紛駐足觀望。原來有一個清潔工,乘著打掃衛生的機會舉著掃帚在場中央翩然起舞,弄得人們紛紛趕來拍照。據說該清潔工每年都要乘機出一次風頭。在巴西,清潔工收入微薄、地位低下,平時他在大街上打掃衛生,有誰會多看他一眼呢?可是今天,成千上萬雙眼睛看著他,還有許多人通過電視看到他的表演,他一定覺得自己就像一個神氣的皇帝。

也許這正是每位今晚走過通道的演員的感覺。或許他正失著業,或許她今天上午還為沒有錢付房租而發愁,但今晚他們個個都像皇帝或皇後,昂首挺胸地從通道上走過去,盡情地狂歡,把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九霄雲外。巴西是世界上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廣大下層老百姓生活貧困,但在狂歡節的遊行隊伍裏,不分貧富,不分貴賤,人們從白天跳到黑夜,快樂相互傳染,不滿得以宣泄。狂歡節期間,數不清的羅曼史在發生,點亮人們平庸的日常生活。桑巴給了他們一朝為天子的感覺,這也就是桑巴深受中下層民眾喜愛的原因。

經過十個小時的狂歡,天邊已現出魚肚白,觀眾們的情緒依然高漲。台上與台下的“熱浪”彙在一起,彙成一片歡樂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