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是9—15世紀東南亞高棉王國的都城(吳哥Angkor一詞由來於梵語Nagara,意為都市),9世紀初始,吳哥王朝(802—1431)先後有過25位國王,統治著中南半島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國灣之間的大片土地,其勢力範圍遠遠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領土,盛極一時。其間大興土木,留下了古今奇跡吳哥城(AngkorThom)、吳哥窟(AngkorWat)和女王宮等600多座印度教與佛教建築風格的寺塔,大放異彩。1431年泰族軍隊攻占並洗劫了吳哥,該城廢棄。隨後,繁華的吳哥就湮沒於方圓45平方公裏叢林榛莽之中,到16世紀已成為一片雜木叢生的廢墟,逐漸被人們遺忘。
吳哥古跡以磚塊和磚紅壤為建築材料,磚石塊間不用灰漿連接而以一種混合棕櫚汁粘合。吳哥古跡不僅顯示了古代高棉國王的財富和權勢,也反映出其國民精湛的技術和藝術才能。
吳哥窟——吳哥古跡中最大而且保存得最好的建築。
從暹粒驅車向北,靜靜的護城河倒映著吳哥窟灰黑的圍牆,穿過入門塔步入內過道,映入眼簾的是出水蓮花似的5座聖塔,這是柬埔寨的象征——高聳的聖塔放置於國旗中央。長長的內過道對應著印度神話裏的彩虹橋——連接著天與地,其兩旁是長長的七頭蛇護欄,雖然不少蛇頭已不翼而飛,但餘下的蛇身曲線依然優美。
吳哥古跡中最著名的非吳哥窟莫屬。東西長1.5公裏、南北寬1.3公裏的吳哥窟因占地麵積比吳哥城小得多,俗稱小吳哥。這是吳哥時代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建築,崇奉印度教主神之一毗濕奴。它創立於蘇耶跋摩二世時期,據說以後成為他的陵墓。吳哥窟是一座多層回廊環繞、浮雕精美神秘、逐層上升的高塔群,錯落有致,中心突出。吳哥窟的裝飾浮雕豐富多采,它刻於回廊的牆壁及廊柱、窗楣、基石、欄杆之上,令人目不暇接。最常見到的整牆的女神像,麵帶微笑、頭戴花飾,端莊秀麗。它在結構、比例、均衡、雕塑上的完美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古跡之一。
室內回廊上的石刻浮雕至今保存完整,畫麵宏大、形象逼真、雕刻細膩。浮雕題材主要取自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東牆是“乳海翻騰”的傳說,敘述毗濕奴的故事,北牆是毗濕奴同天魔作戰的故事,西牆是“神猴助戰”,南牆則是高棉人與泰族入侵者的戰鬥情景。
穿梭其間,仿佛穿越過時光隧道倒轉回千年前的神秘世界;此時麵對哥窟寺,你就會有說出內秘密的衝動。
別處風情
吳哥——柬埔寨的靈魂
叢林深處一抹詭笑
到暹粒市,是柬埔寨時間的晚上五點半。在市郊,是擺攤的唱主角,像中國中西部那些著名的旅遊景點一樣,髒而亂,塵土在車輪底下飛揚。攤主的表情要麼苦大仇深,要麼麻木而呆滯……唉,要說柬埔寨人也確實苦難深重,難怪他們好像很不愛笑。
不過,進入到暹粒市中心,景觀就開始氣度不凡了。一條安靜的暹粒河穿城而過,兩岸盡是燈紅酒綠,街麵上絡繹著白人、黑人、黃種人,很有些“國際化味道”。
大家全都是衝著原始叢林深處的吳哥窟來的。
柬埔寨的曆史從公元一世紀左右發端,曆經扶南、真臘、吳哥、後吳哥等朝代。吳哥時期最為輝煌,吳哥窟曾為都城,燦爛之後湮滅於內憂外患,遷都金邊。直至西方探險家偶至原始叢林,才拾起在黑暗中遺失了數百年的這抹詭笑,吳哥窟始重見天日。
不可錯過的日出
12月,在中國是隆冬季節,而在柬埔寨的暹粒市,卻充分地領教了什麼叫“熱帶”。熱、熱、熱,這個字如同吳哥窟熾烈的陽光一般,無所不在地包圍了我們。
隔著車窗與吳哥窟第一次照麵。迎麵是一條寬闊的護城河,護城河對岸,就是我們已經熟悉之至的柬埔寨王國國旗上那三個玉米形尖塔———吳哥窟的標誌性建築。綠茵之中的這條河,吸足了叢林的清新,清亮而又清涼,很大氣地環護著垂老的吳哥城。新鮮的生命,就這樣在曆史的胡須裏茁茁生長,膠著在一起,難解難分。
吳哥作為都城的麵積極廣極大,細細逛的話,一周也不夠。不過,極品“大餐”主要是“小吳哥”:當年的神殿所在。其中的建築之宏偉、浮雕之精美,令人驚歎。
早晨,五點鍾就和同伴去看舉世聞名的吳哥窟日出。出了門兒,酒店門口就有等客人的“摩的”。小夥子張口就說“10Dollar”,我照著13的價錢往下砍,說3美元,嘿,沒想到,小夥子馬上“OK”,弄得我後悔是不是說高了。
路挺遠。天黑著。走著走著,就進了林子,兩邊黑黝黝的叢林,從前那裏麵可是有地雷的。開始還有點害怕,不過,後來就感覺很酷很爽,風呼呼地從耳邊掠過,白天的吳哥哪有這般涼快呢。嘻嘻哈哈地,很快就到了。
站在吳哥窟前的池塘邊,月芽兒還掛在天上呢。池邊也隻有兩三個人,這池塘很著名,拍《古墓麗影》時,是個主景區,看著巴掌大一點兒,在影片中卻頗有浩浩蕩蕩的錯覺。
把鏡頭靜靜地對準吳哥的神塔,天色一點點地亮起來,雲彩滲出一絲絲的血色,最終,朝陽把吳哥窟的“玉米穗”塗成了金紅色,燦爛無比,倒影映在湖中,真是美麗不可方物,不似人間物事。各國遊客都安靜地坐在湖邊,衝著神塔舉起相機。有些專業攝影者,架著三角架,等幾個小時,就為等這一片金紅的到來。
不過,夕陽中的“小吳哥”其實更棒呢。
當天下午,走在吳哥窟的後庭院。踩在千年前的石頭上,周圍是古代吳哥人聰慧的創造,石頭裏的生命勃勃欲出。仰望天空,熱帶的雲朵恣意鋪陳,淋漓於如洗碧空,染上了夕照的橙紅。腳下,是黑黑的石塊,渾厚古拙,籠出一派幽遠神秘的氣氛。輕靈與厚重,眼前與遠古,就在這個溫暖的下午,交融得如此緊密。
我的世界遠了,而世界離我近了。
兒童與僧人
在吳哥窟,除了那些曆經滄桑的神殿、寺廟之外,觸目可及的就是那些追隨著遊人售賣貨物的柬埔寨兒童。坐下來喝一口茶、吃一餐飯之際,他們立馬就懷抱著各種顏色的柬埔寨頭巾、各種印製低劣的明信片、有關吳哥窟的盜版書籍蜂擁而上,而此時你的耳朵也就得不到半點的清閑了!這些有著稚嫩、黝黑小臉的孩童是吳哥窟最老到的商人。他們用熟練的英文和你聊天,告訴你有關吳哥窟的一些趣聞逸事,當彼此的距離拉近之後便開始推銷產品。我問其中的一個女孩,難道不用上學嗎?她仰著小臉眨著眼睛回答:下午才去上課呢!
在去往女王宮BanteaySrei的路上有一所小學,學校整整齊齊的,牆壁上漆著土黃色的油漆,孩子們稚嫩的讀書聲遠遠地飄揚出來,滾動在四周翠綠的稻田裏。在暹粒小鎮,很多孩子都要半工半讀。我想,有這些勤奮的孩子們的存在,吳哥窟的未來也許會很美好吧!
在吳哥窟內遊覽你還會經常遇到身著黃色袈裟的僧人。事隔千年,僧人在吳哥窟仍然受到前所未有的尊敬,他們是神靈的侍者,是凡人與佛陀之間的紐帶。目前有84000個僧人居住在吳哥窟新修建的寺廟裏,享受著來自高棉人的供奉。有趣的是年輕的僧人遇到遊人時都會很友好地用英文打招呼、聊天,據他們自己說是想提高英文水平。(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