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四世三公終成空(1 / 2)

卻說曹操乘袁紹之敗,整頓軍馬,迤邐追襲,袁紹幅巾單衣,引八百餘騎,奔至黎陽北岸,大將蔣義渠出寨迎接,袁紹以前事訴與蔣義渠。

蔣義渠乃招諭離散之眾,軍勢複振,議還冀州,軍行之次,夜宿荒山,袁紹於帳中聞遠遠有哭聲,遂私往聽之,卻是敗軍相聚,訴說喪兄失弟,棄伴亡親之苦,各各捶胸大哭,袁紹心中懊悔不已,次日,上馬正行間,逢紀引軍來接,讒說田豐在獄中聞袁紹軍敗,大肆挖苦袁紹,袁紹聽了大怒,他本就不知如何麵對田豐,今日聽逢紀之言,遂命人持劍先行殺田豐。

這一日,使者齎劍至獄中,傳袁紹命,欲取田豐之首,左右皆驚。田豐到是神色自若,他負手說道:“大丈夫生於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今日受死,我不怪袁公,怪隻怪我自己識人不明!”

田豐說完從使者手中接過寶劍,他將劍抽出撫摸片刻,回想昔年之事,田豐不由苦澀一笑:“小武我來見你了!”

田豐說完揮劍自刎於獄中,河北棟梁又折一根,田豐的死,讓許多人歎惜不已。

袁紹回到冀州後,心煩意亂,不理政事,其妻劉氏勸立後嗣。而袁紹所生三子長子袁譚字顯思,出守青州,次子袁熙字顯奕,出守幽州,三子袁尚字顯甫,是劉氏所出,生得形貌俊偉,袁紹至愛之,因此留在身邊。

自官渡兵敗之後,劉氏勸立袁尚為後嗣,袁紹乃與審配、逢紀、辛評、郭圖四人商議、原來審、逢二人輔袁尚;辛、郭二人輔袁譚;這四人各為其主,當下袁紹謂四人道:“今外患未息,內事不可不早定,我將議立後嗣:長子譚,為人性剛好殺;次子熙,為人柔懦難成;三子尚,有英雄之表,禮賢敬士,我欲立之。公等之意若何?”

郭圖聽了不由皺眉說道:“三子之中,譚為長,今又居外;主公若廢長立幼,此自取其亂。今軍威稍挫,敵兵壓境,豈可複使父子兄弟自相爭亂?主公且理會拒敵之策,立嗣之事,毋容多議。”

袁紹聞言躊躇未決,忽有人報袁熙引兵六萬,自幽州來;袁譚引兵五萬,自青州來;外甥高幹亦引兵五萬,自並州來,各至冀州助戰。

袁紹聞言喜,再整人馬來戰曹操,時曹操引得勝之兵,陳列於河上,人報袁紹聚四州之兵,得二三十萬,前至倉亭下寨。

曹操於是提兵前進,下寨已定,次日,兩軍相對,各布成陣勢。操引諸將出陣,袁紹亦引三子及文官武將出到陣前。

兩軍陣前,曹操策馬出陣說道:“本初計窮力盡,何尚不思投降?難道真要等到刀臨項上,才願意俯首來降麼?!”

袁紹大怒,如今這個曹操誌得意滿,當年他們眾人以他為首,如今曹操竟然如此囂張,他不由回顧眾將道:“誰敢出馬?”

袁軍之中,袁尚欲於父前逞能,便舞雙刀,飛馬出陣,來往奔馳,曹操見了不由指袁尚回問眾將道:“此何人?”

眾人回之,曹操點頭,看著陣前的袁尚果然有其父之風,就在這時曹軍陣中一將亦挺槍而出,此人乃徐晃部將史渙,他舞槍直取袁尚。

二人兩騎相交,未及三合,袁尚撥馬反身就走。史渙見了縱馬趕來,袁尚收刀拈弓搭箭,翻身背射,史渙不及躲閃,正中左目,墜馬而死。

袁紹見袁尚得勝,揮鞭一指,大隊人馬擁將過來,雙方混戰大殺一場,各自鳴金收軍還寨。

曹操與諸將商議破紹之策,郭嘉獻十麵埋伏之計,他勸曹操退軍於河上,伏兵十隊,誘袁紹追至河上,曹操同意,於是左右各分五隊。

左路夏侯惇,張遼,李典,樂進,夏侯淵;右路曹洪,張郃,徐晃,於禁,高覽,中軍則以許褚為先鋒。

次日,十隊先進,埋伏左右已定,至半夜,曹操令許褚引兵前進,偽作劫寨之勢。

袁紹五寨人馬,一齊俱起,許褚回軍便走,袁紹引軍趕來,喊聲不絕,比及天明,趕至河上,曹軍無去路,眾軍回身奮力向前。

許褚飛馬當先,力斬十數將,袁軍大亂,袁紹退軍急回,背後曹軍趕來,正行間:一聲鼓響,左邊夏侯淵,右邊高覽,兩軍衝出,袁紹聚三子一甥,死衝血路奔走。

又行不到十裏,左邊樂進,右邊於禁殺出,殺得袁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渠,又行不到數裏,左邊李典,右邊徐晃,兩軍截殺一陣,袁紹父子膽喪心驚,奔入舊寨。

此刻袁軍驚懼疲憊,三軍造飯,方欲待食,左邊張遼,右邊張郃,徑來衝寨。

袁紹慌上馬,前奔倉亭,人馬困乏,欲待歇息,後麵曹操大軍趕來,袁紹舍命而走,正行之間,右邊曹洪,左邊夏侯惇,擋住去路。袁紹奮力衝突,得脫重圍,袁熙、高幹皆被箭傷,軍馬死亡殆盡。

袁紹抱三子痛哭一場,不覺昏倒,眾人急救,袁紹口吐鮮血不止,歎道:“我自曆戰數十場,不意今日狼狽至此!此天喪我也!你等且各回本州訓練人馬,我誓與曹賊一決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