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葉隆禮確係南宋末年人,而且其事約略可以考見。其書不見於陳振孫書錄題解及宋史藝文誌著錄,上引四庫提要辨證且雲:”(元)袁桷清容集卷四十一有修遼金宋史搜訪遺書條列事狀一篇,所列遺書凡一百四十餘種,尚無此書,可見元初未行於世。“但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五三史質疑中已論及此書,詳見後。千頃堂書目卷三亦著錄此書,且注為元人葉隆禮所撰。隆禮自淳佑七年進士及第,下逮南宋滅亡--祥興二年(一二七九年)才三十二年,如果隆禮中進士時為二十幾歲,至此時,也不過五十餘,因此入元之後撰次此書是完全可能的。然而餘嘉錫先生卻根本懷疑此書為隆禮所撰,他在上引四庫提要辨證卷五中說:
夫隆禮之書,既係奉敕撰集,且嚐表奏進禦,則立言之間當倍極恭慎,乃其書法竟或內遼而外宋,宜非當時臣子之所敢為,疑是後人所偽撰,假隆禮之名以行。
其實”進書表“純係作偽產物,已如上述,因此,所謂”嚐表奏進禦“之事,亦係子虛烏有。而且隆禮編纂此書是在入元以後--至少是入元後始公諸於世,因此”內遼而外宋“,固已無妨。
前人有不考此書撰次時間,僅據”進書表“所屬年月,即對作者之宗旨妄加推測者。如錢曾讀書敏求記卷二雲:
隆禮書法謹嚴,筆力詳贍,洵有良史之風。具載兩國誓書及南北通使禮物,蓋深有慨於”海上之盟“,使讀者尋其意於言外耳。棄祖宗之宿好,結虎狼之新歡,自撤籬樊,孰當扞蔽?青城之禍,詳其流毒,實有隱痛焉。存遼以障金,此則隆禮之誌也。至夷契丹為國,不史而誌之,其尊本朝也至矣。予特表而出之。
掃葉山房本契丹國誌前有校刊者席世臣寫的序,亦重複錢氏的說法?進一步予以引申。序中寫道:
至於宋遼之交,尤多微意。若澶淵誓書、關南誓書、地界之議、禮物之數,皆詳載無遺。蓋宋徽宗之約金攻遼,釁起於趙良嗣,禍成於童貫、蔡攸,權其曲直,責有所歸。隆禮不敢顯言之,故備陳舊典,以戒前車。
如依”進書表“所屬,此書成於淳熙七年,這一年正值金世宗大定二十年,金正是號稱”小堯舜“的盛世,北方蒙古尚未興起,此時備陳宋徽宗約金攻遼一段曆史,如何會含有”以戒前車“之微意呢?顯然錢曾和席世臣連基本史實亦未考察,僅因考慮到孝宗淳熙年間是值南宋與蒙古結盟夾攻金朝之前,於是就對此書寫作的宗旨作了上述推測。
金末,北方新興起的蒙古國大舉南犯時,宋理宗一夥竟然忘記了當年宋金”海上之盟“的教訓,如今又與蒙古結盟,約夾攻金。據金史卷十八哀宗本紀記載:天興二年(一二三三年)八月”大元使王檝諭宋還,宋以軍護其行,青山招撫盧進得邏使言以聞,上為之懼“。當時,獲悉宋與蒙古結盟,嚇得”驚悸無人色“的金哀宗,連忙遣使向宋朝致意雲:”大元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連和,所以為我者亦為彼也。“道理盡管如此顯而易見,結果宋朝仍是與蒙古結盟而拒絕了金的請求。這一年裏,金哀宗被蒙古軍攻擊,由開封逃到歸德,後又逃到蔡州。最後南宋應蒙古之約出兵夾攻,終於在一二三四年攻破蔡州,金哀宗為亂兵所殺。
金亡之後,昏憒到喪失理智程度的南宋統治集團,竟然幻想乘機恢複中原,這何異於虎口拔牙!結果終因受蒙古軍所阻,慘遭失敗。此後,南宋在江、淮之間和四川方麵就一直受到蒙古軍的攻擊。所以,即便是淳佑間葉隆禮中進士並開始做官之後馬上著手撰次此書,也已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海上之盟“的滑稽戲又已重演之後,此時舊事重提,即使有供統治者借鑒之意,也已是”馬後炮“了。何況成書及刊行的時間,又很可能是入元之後呢?因此,我覺得要考察葉隆禮撰寫此書的宗旨,重點不應從遼宋之交的史實求之,值得注意的倒是遼末一段。書中對蕭奉先、李儼等迎合天祚而誤國的權臣,痛加斥責。契丹國誌卷十九”論曰“:
亡契丹者,蕭奉先、李儼亡之也,非女真也。夫國之盛衰,視柄國之臣何如耳。天祚荒淫,委政後族,惑於奉先、儼之欺蔽,阿骨打不當信而信之,晉王不當害而害之,夾山之禍有自來矣。舉二百餘年之基業,一朝而覆之,奸諛之誤國,其明效大驗,至此極也。悲夫!
南宋末年,權臣賈似道誤國的曆史為葉隆禮所親曆。所以,我們如果把他針對遼朝的興亡所發表的這番議論,看作是一個國破家亡的宋朝”遺老“在痛定思痛之後發出的感慨,當不能謂無據。
二
關於契丹國誌一書的史料價值,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五三史質疑適園叢書本。持一筆抹煞的態度,他說:
葉隆禮、宇文懋昭為遼、金國誌,皆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於傳聞。蓋遼、金末,稗官小說,中間失實甚多,至如建元、加號、傳次、征伐及將相名字往往杜撰,絕不可信。
然而,蘇天爵所論之所以不能為人們信服,則正在於他把話說絕了。契丹國誌所記遼代史事,固然不乏秕謬,但是正如四庫提要所說:此書中”諸家目錄所載遼庭須知、使遼圖鈔、遼遺事、契丹疆宇圖、契丹事跡諸書,隆禮時尚未盡佚,故所錄亦頗有可據“。這種評論,顯然是公允的。因此,從事遼史研究是不當忽視這部書的史料價值的。歸結起來,至少可以有這樣兩點:一是可補證遼史之缺誤,二是可考見遼史的資料來源。
上引四庫提要指出:”道宗壽隆紀年,此書實作壽昌,與遼世所遺碑刻之文並合,可以證遼史之誤。“這類事例,在書中還可以找到。如李胡,遼史本傳雲:”統和中追諡欽順皇帝。“滿洲金石誌卷二宣徽南院使韓橁墓誌中有”壽昌恭順昭簡皇帝“不解其何許人。羅福頤先生於該墓誌後附案語雲:
壽昌恭順昭簡皇帝當是太祖第三子李胡,傳亦隻稱”統和中追諡欽順皇帝“,脫”壽昌昭簡“之文。”恭順“作”欽順“者,蓋金人修史時避章宗父允恭諱所改,元人因襲,未遑訂正。
羅先生所論”恭順“作”欽順“之道理,固然極是。但如果追究”恭順“其人,則僅須查閱契丹國誌卷十四恭順皇帝傳即可解決。傳雲:”自在太子名阮,太祖第三子,母曰述律氏。“遼史卷七十二李胡傳亦雲”太祖第三子,母淳欽皇後蕭氏。即述律氏。“我們對勘兩傳,完全可以認定所記為同一人,而韓橁墓誌中的”壽昌恭順昭簡皇帝“也一定是此人。
再如遼史卷四十五百官誌”北麵官“條關於北、南樞密院的記載是這樣的:
契丹北樞密院。掌兵機、武銓、群牧之政,凡契丹軍馬皆屬焉。以其牙帳居大內帳殿之北,故名北院。元好問所謂”北衙不理民“是也。
契丹南樞密院。掌文銓、部族、丁賦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屬焉。以其牙帳居大內之南,故名南院。元好問所謂”南衙不主兵“是也。
據此則是契丹樞密院本身分作南、北兩個。此外,卷四十七百官誌”南麵朝官“條中另有”漢人樞密院“,”掌漢人兵馬之政,初兼尚書省“。
其實,這種分設三樞密的說法,與遼史卷八十一蕭孝忠傳的有關記載,就明顯的不一致。傳雲:
其官有契丹樞密院及行宮都總管司,謂之北麵,以其在牙帳之北,以主蕃事。又有漢人樞密院、中書省、行宮都總管司,謂之南麵,以其在牙帳之南,以主漢事。
此條雖係全部采自長編卷一百十仁宗天聖九年六月丁醜記事,但在此問題上,契丹國誌不似遼史混亂不堪,亦可見作者之識力。我們以長編、契丹國誌、與遼史蕭孝忠傳相印證,即可斷定遼史百官誌之分設三樞密院說是沒有史實依據的。
其次,遼史由於因襲遼國史,因此,對某些史實多有回護處,由此造成的某些缺誤,我們亦可依據契丹國誌予以補證。如耶律德光死後,永康王兀欲搶先自立為帝,隨即發生了以他為一方,以述律後和李胡為另一方的爭奪皇位的戰爭,結果兀欲獲勝。遼史卷七十七耶律屋質傳詳載了戰爭及議和的過程,但事後述律氏的可悲歸宿,卻不見於遼史。如遼史卷五世宗本紀隻雲:”用屋質之謀,各罷兵趨上京。既而聞太後、李胡複有異謀,遷於祖州。“卷七十一淳欽皇後傳亦雲:”遷太後於祖州。“而契丹國誌卷十三太祖述律後傳則雲:”兀欲幽述律太後於太祖墓側,居之沒打河。“這顯然是據事直書,更近於史實。
又如興宗與其生母聖宗欽哀皇後的鬥爭,遼史卷十八於重熙三年五月條,隻略書:”是月,皇太後還政於上,躬守慶陵。“一似”還政“出於太後自願。卷七十一欽哀皇後傳雖然透露出這場權力鬥爭的一些端倪,但亦甚隱晦。傳雲:
(重熙)三年,後陰召諸弟,欲立少子重元,重元以所謀白帝。帝收太後符璽,遷於慶州七括宮。
卷百十二耶律重元傳記載與此略同。契丹國誌卷十三聖宗蕭後傳記載此事,雖時間稍誤,敘述鬥爭之激烈,卻極為具體、生動。該傳雲:
太後之廢也,諸舅滿朝,權勢灼奕,帝懼內難,乃與殿前都點檢耶律喜孫、護位太保耶律劉三等定謀廢後。召硬寨拽刺、護位等凡五百餘人。帝立馬於行宮東之二裏小山上,喜孫等直入太後宮,驅後登黃布車,幽於慶州。諸舅以次分兵捕獲,或死或徙,餘黨並誅。
此種材料,必出自親曆此事件之人的記載。我們賴此可知,這一事件,完全是興宗事先密謀好了的一次軍事政變。結果不但母後被廢,而且還將其囚禁起來了。
又如東丹王奔唐事,遼史記載亦甚簡略。而契丹國誌卷十四東丹王傳則記載,東丹王奔唐,實為兩次。第一次”為邏者所遏“未獲成功。此為遼史所不載。
契丹國誌成書在先,修遼史時因襲此書處,曆曆可考。上引四庫提要雲:”天祚紀所載與金攻戰及兵馬、漁獵諸事,較遼史紀、誌為詳,存之亦可備參考。“馮家升先生遼史源流考曾以遼史張礪傳及契丹國誌張礪傳之一段相互對照,證明乃一一相合。其實此兩傳相合處不僅是一部分,而幾乎是全部。馮先生所作之對比,見遼史證誤三種一書第三十五頁,今采馮先生略去者對比如下:
遼史張礪傳
頃之,車駕北還,至欒城崩。時礪在恒州,蕭翰與麻荅以兵圍其第。礪方臥病,出見之。翰數之曰:”汝何故於先帝言國人不可為節度使?我以國舅之親,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為宣武軍節度使,汝獨以為不可。又譖我與解裏好掠人財物子女。今必殺汝!“趣令鎖之。礪抗聲曰:”此國家大體,安危所係,吾實言之。欲殺即殺,奚以鎖為?“麻荅以大臣不可專殺,乃救止之。是夕,礪恚憤卒。
契丹國誌張礪傳
大兵北歸,回居恒州,蕭翰、麻荅以鐵騎圍其第。礪方臥病,出見之。翰數之曰:”汝何言於先帝雲北人不可為節度使?又吾為宣武軍節度使,且國舅也,汝在中書乃帖我。又先帝留我守汴州,令我處宮中,汝以為不可。又譖我及解裏於先帝,雲解裏好掠人財,我好掠人子女。我必殺汝。“命鎖之。礪抗聲曰:”此皆國家大體,吾實言之。欲殺即殺,奚以鎖為?“麻荅以大臣不可專殺,乃救止之,翰乃釋之。是夕,礪憤恚而卒。
經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遼史除將”大兵北歸“改為”車駕北還“,”北人“改作”國人“外,其它幾乎一依契丹國誌。麻荅在遼史七十六有傳,作耶律拔裏得,而在張礪傳中亦未遑訂正,至使抄襲痕益為明顯。
三
我們肯定了契丹國誌的史料價值,但並不應忽視這部書的嚴重缺陷。正如上引四庫提要所雲,此書大部分是”取前人記載原文,分條采摘排比成編“,所以,在使用這部書時,凡能找得到的原書,應悉取與之對勘。如本書引用最多的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資治通鑒和續資治通鑒長編等,至今尚存。我們如不做這種考源辨誤的工作,就會為本書所誤。如契丹國誌卷八興宗紀雲:
法天後,平州節度使蕭思猥之女,丞相耶律隆運之甥,有容色,聖宗愛幸特甚。事承天太後尤謹,承天以隆運故,深愛之。
這段文字采自長編卷一百十仁宗天聖九年六月記事,由於轉抄中有脫誤,結果成了張冠李戴。長編原文是這樣的:
(聖宗)其妻號齊天皇後,妾號順聖元妃。即興宗即位後的法天太後。齊天,平州節度使蕭錫珪之女,耶律隆運之甥也。有容色,隆緒愛幸特甚,事雅雅克即承天太後燕燕。尤謹。雅雅克以隆運故,深愛之。
耶律隆運之甥是齊天後而非法天後,長編記載甚明。近年出土的耿延毅墓誌載遼寧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七八年第三期。亦可證明長編言之有據,而契丹國誌則完全搞錯了。該墓誌雲:”大丞相晉國王贈太傅諡文忠,乃伯舅也。齊天章德皇後乃姨兄妹也。“”大丞相“乃韓德讓,後賜名耶律隆運。此人是耿延毅的”伯舅“,亦即延毅之母為隆運之妹。而延毅與齊天又是”姨兄妹“,亦即雙方的母親是姊妹關係,因此齊天與隆運的關係亦同於延毅與他的關係。他既然是延毅的舅父,當然亦是齊天的舅父。
此外,本書另一顯著缺點,就是重複處太多。如卷十六韓延徽傳雲:
太祖召延徽語,悅之,遂以為謀主,舉動訪焉。延徽始教太祖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裏以處漢人,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由是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諸國,延徽有助焉。
這段文字已盡載於卷一太祖紀。契丹國誌一書的作者不辨虛實,重複抄錄於書中,說明他是完全相信這些記載的。這一段采自通鑒卷二百六十九後梁均王貞明二年年末紀事,隻是將原文中的”契丹“改為”太祖“而已。其實阿保機”建牙開府“,當是梁開平元年(九○七年)的事。當時其左右雖有韓知古等漢人為其出謀劃策,但韓延徽卻尚未至契丹。據上引通鑒一段的考異雲:”幹化元年守光攻易、定,王處直求救於晉,故晉王遣周德威伐之,其遣延徽結契丹蓋在此時。“幹化元年為公元九一一年,時為阿保機立為可汗、稱天皇王並建牙開府之後的第四年。可見通鑒所載不盡確切,而契丹國誌又把錯誤因襲了下來。
此外,上引韓延徽傳中還有與同書卷十三太祖述律後傳完全重複的。如延徽傳雲:
劉守光末年衰困,盧龍巡屬皆入於晉,遣延徽求援於契丹,太祖怒其不拜,留之,使牧馬於野。延徽有智略,頗知屬文,述律太後言於太祖曰:”延徽能守節不屈,今之賢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禮用之。“
這一段既已載於延徽傳,又一字不差地見於述律後傳。重複如此,有何必要?
再如卷三太宗本紀雲:
遼連歲入侵中國,疲於奔命,邊民塗地,人畜多死,國人厭苦之。述律太後謂帝曰:”使漢人為遼主可乎?“曰:”不可。“太後曰:”然則汝何故欲為漢帝?“曰:”石氏負恩,不可容。“後曰:”今汝雖得漢地,不能居也。萬一蹉跌,悔所不及。“又謂群下曰:”漢兒何得一餉眠。自古但聞漢和番,不聞番和漢。漢兒果能回意,我亦何惜與和?“
我們將這一段同太祖述律後傳相對照,幾乎完全相同,因此可知兩者來源於同一數據,隻是葉隆禮在本紀中把”胡主“改成了”遼主“,把”漢主“改成了”漢帝“而已。
象這樣重出複見的例子,還可以列舉出好多。如卷一太祖本紀雲:
述律後左右有桀黠者,後輒謂曰:”為我達語於先帝。“至墓所則殺之,前後所殺者以百數。最後平州人趙思溫當往,不肯行。後曰:”汝事先帝常親近,何故不行?“對曰:”親近莫如後,後行臣則繼之。“後曰:”吾非不欲從先帝於地下,顧嗣子幼弱,國家無主,不得往耳。“乃斷其一腕令置墓中,思溫亦得免。
此事亦見於太祖述律後傳中,且文字一無變更。張礪自契丹南逃為追騎所獲事,既見於卷二太宗本紀又複出於張礪傳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夢溪筆談卷十五雲:”契丹書禁甚嚴,傳入中國者法皆死。“北宋人記契丹事,因文獻無征,故多得諸傳聞,但卻並非如蘇天爵所說”絕不可信“。因為宋人出使契丹,如曹利用、富弼等,歸來後所記見聞,多是可信的。此外,自遼歸宋的漢人亦有關於契丹事跡的記載,如宋會要兵一七之一雲:”慶曆元年八月,以契丹歸明人趙英為洪州觀察推官,賜緋衣銀帶及錢五萬,更名至忠。“這個趙至忠所著虜廷雜記,當胡三省注通鑒時尚存。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葉隆禮撰契丹國誌時,所見這類書籍,定然是較現存者多得多。我們隻要對葉隆禮的這部書有分析,有選擇地運用,其對遼史研究工作的價值還是不容抹煞的。史學史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四期。
附錄三
本書校勘引用及參考書目
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簡作通鑒。
2、[元]脫脫等遼史
3、[宋]趙誌忠虜廷雜記通鑒胡三省注引。
4、[宋]薛居正舊五代史
5、[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簡作長編。
6、張亮采補〈遼史?交聘表〉
7、[宋]江休複嘉佑雜誌
8、[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簡作會編。
9、[清]秦緗業等續資治通鑒長編拾遺簡作拾遺。
10、[宋]陳均九朝編年備要簡作備要。
11、[宋]史願亡遼錄會編節引。
12、[宋]馬擴茆齋自敘會編節引。
13、[宋]許采陷燕記會編節引。
14、[宋]沈管南歸錄會編節引。
15、[宋]朱勝非秀水閑居錄
16、[宋]趙良嗣燕雲奉使錄會編節引。
17、[宋]王偁東都事略簡作事略。
18、[宋]蔡絛北征紀實
19、[宋]洪皓鬆漠紀聞
20、[宋]範仲熊北記會編節引。
21、[元]脫脫等金史
22、[宋]童貫上賀耶律氏滅亡表會編節引。
23、[宋]仁宗實錄長編注引,簡作實錄。
24、[宋]歐陽修新五代史
25、[宋]馬令南唐書
26、[宋]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錄會編轉載,簡作行程錄。
27、[宋]宋綬出使錄長編節引。
28、[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簡作通考。
29、[宋]宋會要輯稿簡作會要。
30、[元]脫脫等宋史
31、[宋]餘靖武溪集
32、[宋]王曾行程錄長編節引。
33、[宋]曾公亮武經總要簡作總要。
34、[明]宋濂等元史
35、[宋]劉敞出山詩
36、[宋]宋摶行程錄
37、[宋]路振乘軺錄續談助、皇朝事實類苑節引。
38、[宋]薛映、張士遜使遼語錄
39、[宋]劉邠中山詩話簡作詩話。
40、古今詩話簡作詩話。
41、[宋]胡嶠陷虜記新五代史節引。
42、幽怪錄類說節引。
43、[宋]張舜民使遼錄陶宗儀說郛及類說節引。
44、[南北朝]魏收魏書
45、[唐]李延壽北史
46、[唐]姚思廉梁書
47、[宋]武珪燕北雜記類說節引。
48、(佛)長阿含經
49、(佛)薩婆多論
50、(佛)瑞應經
51、(佛)灌佛經
52、[宋]範成大攬轡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