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悟語:
隻要對方是你需要的人才,能夠在你事業發展上給予幫助,起到推動作用。那就應該給予重用,而不要考慮他是你的親屬還是你的仇人。所謂“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就是這個道理。
15.有誌不在年高
秦王嬴政破格提拔年僅12歲的甘羅出使趙國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有誌不在年高的事例。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經呂不韋的推薦,派甘羅出使趙國。甘羅對趙王說明利害得失後,趙願意割讓5個城池給秦國。以後趙國伐燕攻取燕國30個城市後又劃11個城市給秦。秦國不費一兵一卒,而擴大了國土。秦王政因此封甘羅為上卿。這就是俗傳的“甘羅十二為丞相”。
五代時,很有作為的周世宗柴榮在選人用人上,也反對隻看資曆和過去的功勞,或依仗“走後門”。公元954年,周世宗繼位不久,就擬升樞密副使、右監門衛大將軍魏仁浦為樞密使、檢校太保。有人議論魏仁浦沒有經過科舉及第,世宗依然重用之。又如,王樸在《平邊策》一文中表現了他的遠見卓識。周世宗看後,十分賞識他的才能。不久,即提升王樸為左諫議大夫、開封府知事。
人生悟語:
人才的選拔,最忌諱論資排輩。憑資曆擇人,社會就會失去朝氣蓬勃的生命力而凝固,停止前進的腳步。注意提拔有才能的年輕人,才能使自己的事業永葆青春,創意無限。
16.把屬下當作知己
三國時,東吳孫策、孫權兄弟用人,有十分高明之處。孫策活捉了太史慈後,親自為他鬆綁說:“你是青州的名士,隻是跟隨的主人不適合你自己,我現在是你的知己,你不必擔心在我這裏不如意。”張昭擔任長史時,北方士大夫來信說了許多讚美張昭的話,孫策聽到這些話後,高興地說:“管仲擔任齊國丞相的時候,使齊國完成了霸業;而今張昭這樣的賢能之士,我用了他,他建立的功名不也有我的一份嗎?”正由於孫策善於用人,與文武百官情投意合,才招攬了許多人才。
孫策死後,孫權繼承了東吳王位。孫權對大將軍甘寧的粗暴脾氣非常惱火,呂蒙勸他說:“難得有甘寧這樣善戰的大將!”孫權從此以後善待甘寧。劉備進攻吳國時,有人傳話給孫權,說諸葛謹(諸葛亮家兄,字子渝)暗暗派人前往蜀國,孫權卻說:“我和子而有生死之交,他不會負我,就像我不負他一樣。”
孫權任吳王時,從不袒護自己的過失。有一次,他準備派張彌、許晏乘船從東海北上至遼東,去招撫加封公孫淵。張昭竭力勸阻,孫權聽不進去。後來,派去的張彌、許晏二人果然被公孫淵殺害。孫權自感慚愧,親自登門向張昭道歉。過了好久,張昭才由兒子扶著出門相見。孫權請他上車,一同回宮。回宮後,孫權向張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人生悟語:
“士為知己者死”,充分了解你的下屬,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麼,什麼才能打動他的心,是衡量一個領導是否稱職的重要標準。
17.放下領導的架子
魏文侯是先秦時期一位有雄心的國君,他常以朋友的身份和賢人相處,從來不擺領導的架子。魏成子向魏文侯推薦:段幹木才能出眾,平生不為功名利祿所引誘,一直隱居在西河鄉下,不願出來做官。於是魏文侯親自帶著隨從前去聘請。在段幹木的門前,魏文侯親自叩門,但段幹木不想出來做官,他翻過後牆躲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