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知人善用——讓人才為你衝鋒陷陣(2)(3 / 3)

王旦說:“陛下治理著天下,卻用忿爭無禮的罪名將大臣入獄,如果這件事傳到國外,恐怕會因處罰失當而損害您的威信。”真宗問:“你說該怎麼辦呢?”王旦說:“應該通過中書省傳達您的旨意,把王欽若叫來宣布陛下對他們寬大為懷的態度,同時對他予以警告。等過一段時間,再將他們罷免也為時不晚。”真宗同意了王旦的處理辦法,並說:“如果不是您說了話,我真是難以容忍他們這樣放肆。”一個多月後,王欽若等人都受到了免職的處分。

王旦不以和怨待人,體現了品德的高尚。衡量一個人的品德,就在於看他平常處理事物的具體表現。王旦曾經與同僚楊億一起品評當朝人物。楊億人:“丁謂這個人日後的前途如何?”王旦評價道:“丁謂是個有才華的人,但在品德修養上還有所缺陷。他日後擔任了高級職務,假使有品德高尚的人幫助他,可能會有一個好的晚節;如果是他單獨掌權,一定會給晚節帶來不幸。”後來,丁謂的發展果然證實了王旦的預見。

王旦作為皇帝使者負責修理兗州景靈宮,太監周懷政與他一起同行。有一次,周懷政趁便請求與王旦相見,王旦卻一定等隨從的人都來到後,才穿著官服在大庭廣眾下與他見麵,說完了正事就立即告別。後來,周懷政因為策劃政變而被殺,眾人才知道王旦識人之準與深謀遠慮。另一名太監劉承規因為忠厚老實受到宋真宗的寵愛,在他即將臨死之時,他請求皇帝能封他做節度使,劉承規和王旦在私交上堪稱莫逆之交。但當皇帝問及王旦此事如何處置,王旦卻執意不批準,他說,從私誼而論,對於一個即將死去的朋友,這點要求並不算過分,但從國法上論,這個例子不可開頭,會影響到今後的大局。劉承規的遺願最終沒能實現。從這個方麵上說,王旦是位品德優秀的人,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人格的魅力。

人生悟語:

品德是內在的涵養在外部的表現,也是認知一個人的關鍵。一個沒有德行的人無疑是於社會無益的。一個有德的員工,會給你的事業帶來和諧的氣氛和高尚的形象,而一個人道德的頹廢,比物質的匱乏更可怕。

12.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就是好貓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深知人才的重要。在當時動亂的年代裏,宇文泰知人善任,反對“州郡大吏,但取門資”而“不擇賢良”的做法,主張選才“當不限蔭資,惟在得人”,提拔重用了有真才實學的蘇綽等人。蘇綽,陝西武功人,才華出眾,經人推薦,擔任了行台郎中。宇文泰通過接觸和了解,感到蘇綽有才學,就找了個機會把他留下來交談。過後,宇文泰對屬官周惠達說:“蘇綽真乃奇士,我將把政務委任給他。”不久,蘇綽被擢升為大行台左丞,參與國家機密要政,越來越受到宇文泰的寵信和厚待。後來,蘇綽成為宇文泰的重要助手,幫助他大力改革官製、頒行均田製、創立府兵製,從而使西魏一天天強大起來,為北周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被人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北宋宰相趙普在宰相位幾十年,曾對北宋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巨大貢獻。在薦賢用人上,他也是不遺餘力。一次,趙普舉薦某人為官,宋太祖不許;第二天複薦,仍不許;第三天再薦,宋太祖大怒,撕碎他的奏章,擲之於地。趙普臉不變色,默默地跪在地上,把殘牘碎片一一拾起,然後還朝回家。第四天,他補綴好舊牘,更奏如初。宋太祖明白了趙普的苦心,終於任用所舉之人。又一次,有幾個臣僚應當升遷。宋太祖一向厭惡這些人,不予批準。趙普卻再三請命。宋太祖很生氣,說:“朕偏不準這些人升遷,看你有什麼辦法?”趙普據理力爭,說:“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宋太祖怒不可遏,起身走人後宮。趙普緊跟不舍,來到寢宮門前,恭立等候,久久不肯離去。宋太祖無奈,隻得諭允其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