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道的領隊大惑不解地問:“你們不明白什麼?”
日航領隊笑了笑,回答:“這一切。”
麥道主談急切地追問:“這一切是什麼意思?請具體說明你們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明白’的?”
日航助談歉意地說:“對不起,從拉上窗簾的那一刻開始。”
麥道領隊泄氣地倚在門邊:“那麼,你們希望我們再做些什麼呢?”
日航領隊歉意地笑笑說:“你們可以重放一次嗎?”別無選擇,隻得照辦。但麥道公司談判代表重複那兩個半小時的介紹時,已經失去了最初的熱忱和信心。是日本人開了美國佬的玩笑嗎?不是,他們隻是不想在交涉之初就表明自己的理解力,談判風格素來以具體、幹脆、明確而著稱的美國人,哪裏會想到日本人有這一層心思呢?更不知道自己在談判伊始已先輸一盤了。
談判進入交鋒階段,老謀深算的日航代表在“假癡不癲”上又使出了新的一手:裝成聽覺不敏,反應遲鈍,顯得很難甚至無法明了麥道方在說些什麼;讓麥道方覺得跟愚笨的人談判,早已準備好的論點、論據和推理是沒有用的,精心選擇的說服策略也無用武之地。連日來,麥道方已被攪得煩躁不定,隻想盡快結束這種與笨人打交道的災難,於是直截了當地把球踢向對方:“我們飛機性能是最佳的,報價也是合情合理的,你們有什麼異議嗎?”
此時,日航主談似乎由於緊張,忽然出現語言障礙。他結結巴巴地說:“第……第……第……”“是第一點嗎?”麥道主談忍不住問。日航主談點頭稱是。“好吧,第一點是什麼呢?”麥道主談急切地問。“價……價……價……”“是價錢嗎?”麥道主談問。日航主談又點了點頭。“好,這點可以商量。第二點是什麼?”麥道主談焦急地問。“性……性……性……”“你是說性能嗎?隻要日航方麵提出書麵改進要求,我們一定滿足。”麥道主談脫口而出。
至此,日航一方說了什麼呢?什麼也沒有說。麥道一方做了什麼呢?在幫助日方跟自己交鋒。他們先是幫日方把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的話解釋清楚,接著為問出對方後麵要說的話,就不假思索地匆忙作出許諾,結果把談判的主動權拱手交給對方。經過三輪談判,日航代表以最低的價錢買到了最先進的飛機,大獲全勝。
人生悟語:
給對手一個假象,讓對手覺得你無知,而自己出其不意,抓住對方弱點反攻出擊,不失為一個妙招。
10.雙贏合作,優勢互補
在與客卿的合作中,李嘉誠也很善於為他人謀利,做得仁至義盡。
杜輝廉是曾為李嘉誠的事業鼎力相助的一個客卿之一。
杜輝廉是一位英國人,出身倫敦證券經紀行,是一位證券專家。70年代,英國唯高達證券公司來港發展,委任杜輝廉為駐港代表。在業務往來中他便與李嘉誠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4年,唯高達被萬國寶通銀行購並,杜輝廉隨之參與萬國寶通國際的證券業務。
杜輝廉是長江多次股市收購戰的高參,並實際操辦了長實及李嘉誠家族的股票買賣,因而被業界稱為李嘉誠的股票經紀。
但杜輝廉並不是李嘉誠公司的董事,他多次謝絕李嘉誠邀請他擔任長實董事的好意,是眾客卿中唯一不支幹薪者。但他絕不因為未支幹薪,而拒絕參與長實係股權結構、股市集資、股票投資的決策,這令重情重義的李嘉誠一直覺得欠他一份重情,總想著尋機報答於他。
機會終於來了,1988年底,杜輝廉與他的好友梁伯韜共創百富勤融資公司,李嘉誠當即決定幫助百富勤公司,以報社輝廉相助之恩。
杜梁二人各占百富勤公司35%的股份,其餘股份,由李嘉誠邀請包括他在內的18路商界巨頭參股。
這些商界巨頭也得到過杜輝廉的幫助,所以接到李嘉誠的邀請後,便欣然允諾。他們都和李嘉誠一樣不入局,不參政,目的僅在於助其實力,壯其聲威。
在18路商界巨頭的大力協助下,百富勤發展勢頭迅猛,先後收購了廣生行與泰盛,也分拆出另一家公司百富勤證券;杜輝兼任這兩家公司主席。到1992年,該集團年盈利已達到了6.68億港元。
當百富勤集團成為商界小巨人後,李嘉誠等巨商主動攤薄自己所持的股份。其目的是再明顯不過了,那就是好讓杜梁二人的持股量達到絕對的安全線。
李嘉誠對百富勤的投資,完全出於非盈利目的,他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報社輝廉之恩。
盡管李嘉誠並不想從百富勤賺得一分一厘,但李嘉誠持有的5.1%的百富勤股份,仍為他帶來了大筆紅利。這是因為百富勤發展迅速,是市場備受寵愛的熱門股,他不想賺錢也得賺錢了。
90年代,李嘉誠與中資公司的多次合作(借殼上市、售股集資),基本上都是請百富勤擔當財務顧問。身兼兩家上市公司主席的杜輝廉,仍忠誠不渝地充當李嘉誠的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