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寧夏農村金融發展的製度變遷與路徑選擇(2 / 3)

正式金融製度供給的趨同性

寧夏農村正式金融的供給不僅在量上存在著明顯的缺口,而且在質上也存在著嚴重的趨同性。這導致了寧夏地區農村金融機構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同時也增加了同一地區內金融機構的競爭壓力,從而形成了資源配置上的低效率。主要表現在:一是金融機構在空間上配置十分均衡,幾乎每個縣域內都設置了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它們的設立幾乎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達程度無關,這嚴重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二是金融產品在橫向服務上基本同質,寧夏農村正式金融機構的主營業務均是存貸款業務和中間業務兩類,金融產品的同質性較強,無法滿足寧夏弱質農業的多元化需要。從金融需求角度來看,寧夏農戶和農村企業的金融需求具有鮮明的層次性特征。然而,不同的需求應該由不同的金融組織和不同形式的金融供給來滿足。如貧困農戶,其生產和生活資金均較短缺,其作為金融機構放款的承貸主體時是不健全的,貸款風險較大,雖然其對貸款也產生需求,但是被排斥在正式金融組織的貸款供給範圍之外,隻能以較為特殊的方式滿足資金需求,如政策性金融的優惠貸款資金、民間渠道的小額貸款、政府財政性扶貧資金,都是貧困農戶滿足資金需求的重要方式;市場型農戶由於從事專業化技能型生產,對於貸款資金的需求大於一般農戶,但其缺乏有效的承貸機製,缺乏商業貸款供給所要求的抵押擔保品,因而難以從銀行申請到貸款。目前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主要開展的是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業務單一,大多飽受不良貸款之苦,金融效率低下。這種農戶、企業需求的多層次性與農村金融供給的趨同性形成了矛盾。

非正式金融的興盛

非正式金融製度是相對於官方正式金融製度而言的,民間借貸屬於非正式金融製度。西北地區農戶麵臨著正式金融製度的缺口和金融產品單一的問題,其對正式金融製度的多樣化需求處於一種被壓抑的狀態,也就是說這些潛在的需求因種種原因未能得到滿足。而在現實中這種需求又確實存在,無奈之下,隻好轉而尋求非正式金融製度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非正式金融製度就自發成長、壯大起來,並對西北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它的興起對寧夏農村金融製度的變遷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據調查統計,僅2010年寧夏中寧縣農村地區的民間借貸比例已經高達65%,農村民間的高利貸借貸金額,就約占了農村信用社發放農業貸款金額的14.55%,約占農村資金需求總量的45.76%。從經濟學上來說,遊離於官方監管之外的民間借貸,實質上是一種處於國家貨幣政策宏觀調控和規範金融市場之外,由民間自發推出的,進行中、短期投資或投機的個人金融行為。作為一種借貸資本形式,民間借貸的存在與發展有其客觀性和必然性。

誠然,非正式金融的發展解決了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部分資金需求,但同時也要注意到非正式金融的發展給農村金融的安全帶了不小的隱患,如:高利率與資金流向的失調、組織不規範性與運營中的高風險、活動的隱蔽性與政府監管的困難等。

農村金融製度變遷的路徑安排

就目前而言,寧夏農村金融製度的變遷無非兩條路徑:一是對現有的正式農村金融組織進行功能性的調整;二是賦予非正式的農村金融組織進行平等的競爭。但無論選擇哪一種變遷的路徑,都必須兼顧改革的成本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