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介紹世界咖啡式交談的禮儀規範、氛圍營造方式的基礎上,借助於案例的分析,重點從交談的程序、原則及技巧等諸多方麵探討集體創新思維的培養及創造的過程。它還提供了如何主持“真正重要的交談”的實用技巧,適用於任何規模的對話團體,適合不同的群體之間,也適合一個企業、政府等組織內部進行團體對話,研討各類問題的策略性交談方式。
它不僅使成員之間認識到彼此的想法,而且使各自的思維得到拓展,迸發出集體創造的智慧。
這本書正是一本促進深入交談、創造集體智慧的有效技巧與工具。它通過營造一種安全、平和的環境,在組織內部或組織間開展充分交換、分享的集體智慧。可以說,“世界咖啡”是帶動組織學習與個人成長的修煉工具,是會議組織者、主持者和服務人員學習的良好參照。
本書中有很多簡便易行的實用技巧,或許“世界咖啡”根本就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使人們進入一種與他人共處的自然狀態的邀請,這種狀態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是天性的一部分。
彙談、係統思考、建立共同願景,這些長久以來一直是我們關於組織學習和變革工作的基石。如果認真地實踐,“世界咖啡”將引導一個公司、一個產業、一個社群、一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在協作對話、分享知識、創造行動的過程中找到交流的最佳平台。
在此基礎上,逐漸領悟學習型組織的真諦,以飽含意義的彙談,激蕩出更多人內心的無盡智慧,真正建設起學習型組織。
更多內容詳見《智囊悅讀》2010年5月刊(總第9期)
全球化與變革管理
《世界是平的》反思全球化
由托馬斯·弗裏德曼撰寫的《世界是平的》,被認為是全球化的基本讀物。作者通過其對複雜外交政策和經濟問題的非凡的解讀能力,詮釋了世界平坦化趨勢是如何在21世紀來臨之時發生的;這個趨勢對於國家、公司、社會和個人而言意味著什麼;政府和組織如何才能接受而且必須接受;為什麼恐怖分子仍然想繼續妄為?
弗裏德曼(Thomas L. Friedman)的《世界是平的》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一個簡單而有衝擊力的概念:世界是平的,並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世界發展的潮流或趨勢,同時,該書尤其敏銳地把握了互聯網最前沿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最新狀況和最新發展趨勢。因此,許多人尤其是時常在網絡上縱橫的人,捧著這本書都有所敬畏,最大的感覺是自己知識不足了,需要更新了。
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記者之一,作者的閱曆見識確非常人可比,他用自己在印度的采訪經曆作為切入點,闡述在電腦軟件不斷創新、網絡技術深入普及的前提下,曾經阻止人們充分交流的地域、人種、語言、文化等壁壘均被一一打破,人類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他們有更多參與國際化競爭的平等機會,可以輕而易舉地參與全球化進程。
全球化首先表現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的自由化。《世界是平的》講述全球化狀況及其給人們所帶來的影響,強調今天的全球經濟體讓人才的競爭和流動更加直接和快速,並產生贏者更贏、輸者更輸的殘酷現實,直接衝擊了人們對價值的理解;很多人都感受到前途不確定,憂慮隨時會失去工作,因此對未來產生恐懼。
托馬斯·弗裏德曼認為,全球化是資本、技術和信息的跨國界結合,這種結合創造了一個單一的全球市場,消除了生產和銷售的地域空間限製,逐步形成一個全球村。弗裏德曼指出,由於市場的全球化,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全球化,使這個世界的經濟敏感地比流感來得還快,比禽流感的傳播還要迅猛。有點像“蝴蝶效應”。或者你仰天長歎一口氣,就引起了“卡特尼娜”颶風;你跺一跺腳,就引發了“東南亞海嘯”。世界各國的經濟聯係越來越千絲萬縷,越來越榮辱與共。
全球化的概念伴隨我們已經長達幾個世紀,並以各種形式呈現,但是弗裏德曼所展現的21世紀的全球化隻是“公司的全球化”。比如,金融海嘯中隱含著全球化的核心真相:我們都彼此相關,但沒人負責。全球化幫助推動了世界經濟增長,同時也使美國把自己的有害抵押貸款傳染給世界。
《世界是平的》告訴我們,競爭的平台已經被推平了。試看今日的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免受競爭所帶來的衝擊,可以不享受因為合作所帶來的極大豐厚的回報。企業與企業之間,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競爭與合作,因為競爭與合作帶來了整個世界的變化,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傳播。
由於資本市場的一體化,可能我們已經不能辨別世界500強企業到底是哪個國家的。
現在看來,弗裏德曼出於對技術的癡迷,在很多時候會有意無意地忽視這些相對不變、可能從新聞的角度來看也相對乏味的因素。這使得他的有些結論過於樂觀,而有的結論則多少顯得天真。重讀《世界是平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思考弗理德曼提出來的問題,但不要盲目相信他提供的答案。
更多內容詳見《智囊悅讀》2010年8月刊(總第12期)
文化管理和組織管理
《萬曆十五年》從曆史看管理
這本書融彙了作者數十年人生經曆與治學體會,首次以“大曆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症結,觀察現代中國之來路,從文化管理和組織管理來看,給人啟發良多。
《萬曆十五年》是一部改變中國人閱讀方式的經典,是美籍華裔曆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彙黃先生數十年人生經驗與治學體會於一體,首次以“大曆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症結,觀察現代中國之來路,發人深思。
本書英文本推出後,被美國多所大學采用為教科書,並兩次獲得美國書卷獎曆史類好書的提名;中文本問世後,獲得如潮好評,成為眾多作家、學者、企業家、高校師生的案頭必備書,並入選《新周刊》和《書城》“改革開放20年來對中國影響最大的20本書”。另有日文、法文、德文等版本。
這是對當代中國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一部經典之作。它的重要在於,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具有顛覆意義的敘述曆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國人的曆史寫作,是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是政治宣傳的一部分。幾乎所有的曆史書都是一種模式,一種口吻,一種角度,隻提供了一種畫麵。
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中,數不勝數的封建政治家、封建思想家、封建實幹家、封建統治者們,都不約而同地自我奠定了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中國特色的人類封建社會行為準則,它就是著名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它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倫理道德最核心的內容,它包括了身處任何地位級別的中國人從小到大、從生到死全部生涯中的唯一行為綱領:下級永遠服從上級、兒女永遠服從父母、女人永遠服從丈夫——而從來不允許懷疑其上級、其父母、其丈夫在任何時候會出現有過錯的事情,有過錯也得服從。
而黃仁宇的這本書,簡直是給我們開放了另一個世界,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大陸人都會震驚,原來曆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曆史是如此的有趣、複雜、豐富,原來曆史人物並不像我們的教科書上講的那樣單調、格式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就像一柄匕首,劃開了由意識形態統治曆史寫作的鐵幕。
本書以明朝的萬曆十五年為橫斷麵,剖開了中國的傳統社會:這個社會雖然表麵上尊卑有序,實際上是亂糟糟的。黃先生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方麵來考察,到處都是亂糟糟;偏偏明朝理學盛行,很會擺排場,高調也唱得很好。曆史就是這樣神奇,總能創造出匪夷所思的故事留與後人去猜。
曆史,就是這麼客觀地前行。放寬曆史的眼界,伸展曆史的觸角,曆史的書寫應該還原曆史發展真實的軌跡。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細節中,需要我們去體會和研習,而不需要他人直接的結論。
不同的人看《萬曆十五年》能看出不同的東西,甚至有人從中悟出了許多管理學方麵的心得,我們更關心的是黃仁宇在解釋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時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層次分析。
從《萬曆十五年》讀出的不僅僅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中國社會,更是當前中國社會的影子,我們需要多讀這樣的書,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麵臨的種種特殊的問題。
關注未來
《下一代企業》以明天的視角做今天的選擇
該書對未來的企業、未來的消費者和未來的產業進行深入、全方位的解讀,為企業管理者把握紛繁的世界變化提供一幅參考圖。
《下一代企業:世界變平了,中國怎麼辦》對未來的產業、未來的管理、未來的消費者等方麵進行了前沿性探討。比如:20世紀的企業已成為曆史了嗎?如果說工業時代正讓位於知識時代,那麼這一時代企業特有的新基本結構和組織原則是什麼?這些原則如何影響現有企業和競爭環境?它們對管理方式和當前的研發實踐有何意義?
本書的作者認為,在全球化3.0的環境下,地域、文化、技術、知識等一切因素都不再成為分工的阻礙。各國之間的產業競爭越過了中間環節,直接在最高端的信息產業展開,更激烈也更殘酷。我們應該看到,收入差距、環境汙染、製度瓶頸、地域壁壘等問題圍繞著中國企業,影響著世界變平的過程。這些因素不會隨著經濟發展而消失,反而會變本加厲。
本書的寫作模式采取了全新的開放性創作,智囊傳媒聯合上百位經濟學家、管理學家、管理研究機構、谘詢公司等管理智能提供機構,成立了智囊管理研究院,並圍繞“管理的未來”、“未來的管理”以及“管理的變革”、“變革的管理”等方麵展開了研究和討論,並將陸續出版“未來的管理係列”圖書。與此同時,智囊傳媒與機械工業出版社簽約合作出版“智囊叢書”,也預示著一係列具有前瞻性和挑戰性的著作將對企業管理的創新與挑戰形成深刻影響。而《下一代企業:世界變平了,中國怎麼辦》的出版則是“智囊叢書”中“未來的管理係列”中的第一部專著。
本書以前瞻性的眼光,國際化的視野,從經濟、產業、企業、消費者四個維度向讀者詮釋了未來的發展趨勢,發人深思。在書中,我們能夠學到從其他書本中學不到的一些東西,甚至會因此而感慨:這個處於自己身邊、與自己朝夕與共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自己竟然對此卻一無所知!就像一名遊泳運動員整天在遊泳池裏不停地遊著,某一時刻抬起頭來張望,卻發現自己居然身處於大海之中。
正如佛家所言,未來心不可得。對於未來,我們的確無法知曉,但我們可以用“今天的選擇”讓自己的未來發生變化。要使未來發生變化,需要的不是天賦,而是膽識、實幹和信念,這是人人力所能及的。要使未來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勇於創新,勤於思考。未來本身既不確定又充滿風險,但是明天終究會來臨,明天終究將不同於今天。即使實力再強的公司,倘若沒有對未來做好準備,則終將會陷入困境,並且喪失昔日的榮耀和領先的位置。不敢承擔風險去促進新事物的發生,恰恰是最大的風險!因為,麵對一個全新的未來,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將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這也恰恰給許多後來者一個“重塑自己未來”的機會。
由此看來,中國企業作為一個“後來者”,要想超越自己、超越對手,就必須要“以明天的視角思考今天的問題”;而麵向“未來的管理”也成了中國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如此關注“下一代企業”的真正原因。我們真切地希望可以藉此為中國企業重塑未來助一臂之力。
更多內容詳見《智囊悅讀》2009年9月刊(總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