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長治久安的綠色人文思考
特稿
作者:董恒宇
相比新疆、西藏,內蒙古在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麵,總體情況是好的。究其緣由,有曆史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現實因素,其中主要的兩條是我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與蒙古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相比之下,有些民族自治區與鄰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致使一些少數民族群眾產生了心理落差,對國家認同感減少,形成了近些年一係列問題產生的土壤。
結合學習俞正聲、杜青林主席重要講話,我談點粗淺的感想和體會。
守住生態底線
習近平總書記提倡底線思維,對於內蒙古來說第一條底線就是生態底線。我區是生態大區,70%以上的麵積是草原、森林、濕地、沙漠戈壁,保護好草原、保護好我區的綠水青山是我們的首要責任,是我們發展的底線。
幾千年來,蒙古族以及在這塊熱土上生存繁衍的各個民族都是依賴草原,逐水草而生存的,草原就是牧民的家,是民族文化、遊牧文明的載體。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其中三個綠色植被退化,隻有中國的農耕和遊牧文明還能養育13多億人口?原因是北疆有我們這樣一個綠色生態屏障,守護著國家的生態安全。我區生態出了問題,不僅會讓牧民失去生存之地,而且會威脅到首都北京乃至整個北方的生態安全,前些年沙塵暴頻發就說明了這一點。
綠色發展,低碳發展
“8337”發展思路對我區的定位是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其中關鍵詞是“綠色”。畜牧業發展原來是以企業效益為核心,現在應該轉變為“以飼料為核心”。為什麼牛奶出了問題?因為秸稈飼料的蛋白含量低,牛奶達不到檢測標準,不法商家非法加入外源性蛋白以增加原奶的蛋白含量,所以畜牧業綠色發展的核心是飼料問題。今年7月在呼和浩特召開的第三次全國草業大會上,任繼周院士經科學測算,認為2020年我國的糧食60%用於飼料。而牛羊是食草動物,所以我在會上提出“以草為王”的畜牧產業發展思路。飼草的質量好,奶、肉的蛋白含量才高,品質才能提高。飼草的問題、牧區疫情問題涉及生態安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牛奶、牛羊肉一旦出現問題不僅會損害牧民切身利益,而且影響消費者食品安全,一定要在沒有出現重大事件前未雨綢繆,把好質量關。畜牧業生態產品的重要內涵是飼草的生態品質。
在發展能源、工業方麵,我們要汲取2011年“錫盟事件”的教訓,要由以企業效益為王,轉變為以水定產,建設清潔能源基地。京津冀及東南沿海霧霾不斷,能源、化工等項目轉移到我區,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由於我區是水資源短缺的地區,因此要向資源能源開發企業和利益享受方征收生態補償和壞境補償費,用於對當地牧民的生產生活方麵的補償。要節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方可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
規劃富民工程,切實為牧民創造就業機會
為提高農牧區人民的生活水平,自治區黨委政府開展“十個全覆蓋”工程,意義重大。“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逐漸顯現之後,牧民由於技能單一,一時難以適應形勢的變化。
今年我們在牧區調研“完善草原生態保護補償政策”時發現,遊牧文明的回歸是大勢所趨,我們要順勢而為,積極引導。遊牧文明的回歸可以使草原民族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是長治久安的一個重要契機。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民族文化的本色,加強和完善各類自然保護區、文化保護區的管理非常重要。
我們要抓住人類回歸自然、尋找綠色和原生態文化的時代主題,在牧區建設好公路、鐵路、景區配套設施等公共基礎設施;挖掘整合區域文化、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好草原、森林、濕地、沙地等自然景觀;培育好旅遊、文化項目;做好富民項目規劃,切實為牧民創造就業機會,牧民有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他們才會感到活的有尊嚴,他們才會感到生活在自己的家園有幸福感。
總之,我們要不斷豐富“發展”的內涵,即守住生態環境底線,“以草為王”建設綠色農畜產品基地,“以水定產”建設清潔能源基地,“以文化為魂”進行富民產業規劃。富民強區,首先使牧民群眾真正富裕起來,才能實現人民生活殷實、精神豐富,方可民族團結、邊疆穩定,長治久安。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