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雀形目鳥類精選(3)(1 / 3)

頸部具有蓬鬆的白色羽毛,腹部黃色,無冠羽,相當好馴服而且容易接近,常在雨林低地處單獨活動,以漿果和小甲蟲為食。

植物纖維築成的淺杯狀巢,內襯較細的椰毛,位於接近地麵的灌木叢或樹上。

地理分布

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和婆羅洲。

黑短腳鵯(Black Bulbul)

羽毛蓬鬆,靈敏而喧鬧,棲息於橡樹、鬆樹和杜鵑花生長的山林中,以漿果和大型水果為食,僅在夏季時棲息在高海拔區。

草、葉和苔蘚築成的整潔而不太堅固的杯狀巢,位於樹枝分叉處。

地理分布

印度半島、中國和東南亞部分地區,北部種群冬季遷徙到南方過冬。

黑翅雀鵯(Common Iora)

活躍在雨林和農場中,體形小,成對出現,有時混群覓食葉叢中的昆蟲和毛蟲。炫耀時,雄鳥張開尾羽和肋羽躍飛入空中,再滑翔回自己的棲枝上。

植物築成的整潔的杯狀巢,上覆蛛絲網,位於嫩枝的分叉處。

地理分布

印度、東南亞、婆羅洲和爪哇。

橙腹木葉鳥(Orange-billied Leafbird)

成對或成小群在高空中活動,棲息在山地森林中較高的樹冠葉叢中。常加入混合食群,一起飛到花朵盛開的樹林,捕食昆蟲和蜘蛛,並用特殊的刷狀舌尖吸取花蜜。

由樹根和纖維構成的搖籃狀巢,懸於靠近樹枝末端的嫩枝間。

地理分布

從喜馬拉雅山脈東部、中國南部延伸到馬來半島。

亞洲和平鳥(Asian Fairy Bluebird)

常出現在落葉和常綠林中,伴隨著悠揚而有節奏感的鳴聲,集小群取食大樹頂部的果實。

具有苔蘚的杯狀巢,內襯細根,位於樹上嫩枝分叉處的基部。

地理分布

印度西南、喜馬拉雅山東部經亞洲東南到婆羅洲和爪哇。

南方白頂林鵙(Southern White-crowned Shrike)

群性極強,常成對或以小群集體出現。棲息於樹林、熱帶或亞熱帶草地的樹頂,或向外伸出的枝條上,與其他伯勞一樣從棲木飛到地上捕食昆蟲和小生物,也以漿果為食。飛行疾速而呈直線,扇翅幅度小而快。

由植物築成厚壁的杯狀巢,以蜘蛛絲網連結,位於樹上。

地理分布

南非的部分地區。

白肩長尾鵲伯勞(Magpie-shrike)

具有長而細的黑色尾羽,出沒在相思樹屬樹林、灌木叢等空曠的半幹旱樹林中,群居性強,常組成12隻以上的喧鬧群體。取食時從棲息的樹林或灌木叢的頂端躍飛到地麵,捕捉昆蟲和小爬蟲。

由嫩枝、草莖和根築成笨重的杯狀巢,內襯細根、莖和藤蔓植物的卷須,位於樹上。

地理分布

非洲的東部和南部,從肯尼亞到莫桑比克。

附注

也稱長尾伯勞,活動於曠野,長尾是其繁殖期炫耀的特征。

白盔林鵙(White Helmet-shrike)

群居性強,常與其它種鳥類形成多達20隻的鳥群。捕食生活於樹冠到地麵各層的昆蟲和蜘蛛,棲息時,整群排成一起擠在樹枝上。

樹皮碎片構成的結實的杯狀巢,用蜘蛛絲連結,位於樹枝分叉處。

地理分布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黑頭紅翅伯勞(Black-crowned Tchagra)

常單隻或成群活動,捕食地麵或靠近地麵的無脊椎動物及小生物。以振翼飛行的方式在灌木叢間低飛,總是先從灌木叢上鳴叫著起飛,然後向下滑翔。

嫩枝和根築成的淺杯狀巢,內襯以細根,位於灌木叢中。

地理分布

非洲西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西南部。

緋紅胸黑伯勞(Crimson-breasted Gonolek)

色彩鮮豔,行蹤隱秘,生活於空曠的樹林,捕食地麵或樹上的昆蟲。鳴聲響亮如鈴,配對時以重唱的方式一起鳴叫。

樹皮築成的碗狀巢,以蜘蛛網連結,內襯纖維,位於樹上。

地理分布

非洲南部的部分地區。

南非叢林伯勞(Bokmakierie)

棲息於河邊和有岩石的山坡灌木叢、花園中的顯眼地方,捕食下層林木中的昆蟲和小生物。配對時,以二重唱的方式鳴叫,鳴聲終年不絕。

由嫩枝和莖築成粗大的碗狀巢,位於密灌木叢中。

地理分布

非洲南部地區。

紅背伯勞(Red-backed Shrike)

類似肉食鳥類的鳴禽,出沒在灌木叢中,往有利地形觀察和襲擊昆蟲,有時捕食鳥類和其他小生物。

草根築成的深杯狀巢,位於濃密的灌木叢中。

地理分布

在不列顛群島東南到西伯利亞西部地區繁殖,冬季南遷遠達南非。

呆頭伯勞(Loggerhead Shrike)

棲息於稀樹林地和曠野,在可了望的棲枝間作短距離飛行,俯衝到地麵捕食昆蟲等獵物。

由嫩枝、草莖和細根築成密實的杯狀巢,位於濃密的灌木叢或矮樹上。

地理分布

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種群遷徙到南方。

赤褐鉤嘴鵙(Rufous Vanga)

棲息於雨林,常見4~8隻組成紀律嚴格的家族群,捕食不活躍。在捕獲獵物前,常花很長的時間觀察,以各種昆蟲為食,也捕食蜥蜴。

尚無紀錄。

地理分布

馬達加斯加島。

附注

僅在馬達加斯加發現的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