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基金會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募集資金與管理資金。陳慕華一直強調,基金會一定要有很好的信譽,要取信於民,對每筆基金都要有交代。募來的錢隻能用於公益事業,即使是利息部分的使用,也要嚴格限製。有一次,有家食品廠向基金會捐糖果,基金會的同誌分給了陳慕華20塊糖。可陳慕華卻認真地拒絕了,並且說,不能給我,該給誰就給誰。我們要對捐贈者負責,也要對接受捐贈者負責,這是基金會的信譽問題。陳慕華在這募集資金方麵有兩句名言廣為流傳:一句是“搞募捐是為了婦女兒童,不是為我自己”;另一句是 “要有愛心,臉皮要厚”。
為了創造一個培養婦女人才的良好環境,1992年初,在陳慕華的倡導下,全國婦聯決定:自己籌資,在中國婦女管理幹部學院的基礎上擴建一所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職業高等教育為一體的現代化的女子高等學府——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將專項集資興建中華女子學院的任務交給了婦基會。陳慕華不顧自己年高體弱,親臨募資一線,轉戰大江南北,她走到哪兒,就宣傳鼓動到哪兒,安排落實到哪兒。她曾說過,“辦好女性教育是千秋偉業,這個光榮的使命落到了我們的肩上,我們這一代人就一定要把它完成好。”
為了在1995年世婦會召開前建成中華女子學院,陳慕華一步步製定籌款方案,從設計圖紙到施工都親自過問。她冒著酷暑,頂著寒風,多次到建設中的中華女子學院視察,從防水層問題到學生宿舍內部結構的設置,都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幾年中,陳慕華帶領婦基會的同誌四處奔走,八方求助,向社會廣募資金,最終募集資金達1.5億餘元,較好地完成了專項集資任務。經過艱辛的努力,她的心願終於變成了現實,中華女子學院已被建設成為一所專門培養新型女性人才的現代化的大學。
1993年3月,在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陳慕華再次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同年9月,又連任第七屆全國婦聯主席。1998年之後,她還一直擔任全國婦聯名譽主席,繼續為共和國的發展發揮著“餘熱”,曾成為第十屆宋慶齡樟樹榮譽獎的唯一獲獎者。
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由於自然和曆史的原因,極度缺水。那裏的人畜用水幾乎全靠人工蓄集有限的雨水。人們在地下修建的蓄集雨水的容器,被稱為水窖。因無足夠的資金對這種水窖的內部進行混凝土硬化,會很快出現滲漏。嚴重缺水的惡劣狀況,導致當地農民生活艱難、生產原始、教育落後、婦女的疾病率和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婦女們承擔著數倍於正常環境下婦女肩負的生活重任。
2000年,陳慕華了解到這些情況後,十分心痛,明確指出:“修水窖是解決當地缺水難題的最科學、最有效辦法,但是1000塊錢建一眼水窖,當地絕大多數家庭無力承擔。”為此,她指示相關人員開展專題研究,並由全國婦聯、婦基會發出了捐建“大地之愛 母親水窖”的倡議,向社會募集善款,為西北缺水地區捐修混凝土構造的水窖,使該地區能利用屋麵、場院、溝坡等集流設施,有效地蓄集到有限的雨水,以供一年的基本飲用水,最終解決百姓的缺水問題。她還提出以“母親水窖”為龍頭,立體化發展,開展綜合扶貧,幫助當地農民發展農業,尋找致富新方向。陳慕華和家人多次捐現金資助修建水窖,在她的倡導下,許多金融機構也紛紛解囊,修建“母親水窖”,為貧困地區農民送去了溫暖。
一口“大地之愛 母親水窖”解決一戶家庭的飲水,千萬口水窖讓千萬戶家庭走進希望的綠洲。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莫文秀回憶,2000年7月21日,她在甘肅東鄉縣考勒鄉當土村檢查“母親水窖”的有關情況時,102歲的馬文華老人拿出了自己舍不得吃的金瓜,要她把這個金瓜送給陳慕華。原來,用水不便讓馬文華世代吃土豆,建成“母親水窖”後解決了他吃水的問題,後來當地政府又幫助他搞起蔬菜大棚,他才吃上各種新鮮的蔬菜。老人每天起來的第一件事,便是拄著拐杖到大棚裏去摸一摸新長出來的瓜。當時,大棚蔬菜成熟後,他把村子曆史上結的第一個金瓜,托莫文秀帶到北京,送給陳慕華。陳慕華收到這特殊的禮物時,淚流滿麵,她動情地說:“真想親自去水窖項目實施地看一看,可惜年紀大了,已經不宜遠行了。”
“大地之愛 母親水窖”項目幫助許多西部貧困地區的婦女解決了用水難題,為婦女疾病的減少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但廣大貧困婦女健康條件與觀念的改變仍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西部婦女的健康狀況時刻牽掛著陳慕華的心。陳慕華在2001年底聽取婦基會彙報時就提出:“你們要開通巡回醫療車,直接送醫送教,為西部貧困母親送去實實在在的關愛。”
根據陳慕華的指示,婦基會啟動了“母親健康快車”公益項目,該項目旨在以流動醫療車為載體,通過為西部廣大貧困婦女送健康理念、送健康知識、送健康服務,緩解西部貧困婦女就醫難的狀況,維護婦女健康權益,提高婦女衛生健康意識和衛生健康水平,激發她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提高她們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和社會地位,從而促進西部婦女的發展。在陳慕華領導下的婦基會工作人員經過一年多的調研、籌備,2002年11月25日,第一批試點的“母親健康快車”終於在重慶市涪陵、石柱、豐都三地開始巡回義診。“母親健康快車”每到一地,專家醫療隊便兵分兩路,一部分在基層縣、鄉醫院進行義診、查房和培訓當地醫生;一部分深入到農村進行普查和救治。“母親健康快車”在國家級貧困縣石柱期間,一個在當地醫院被懷疑為宮頸癌的農村婦女,經過專家查房診斷為宮外孕,並成功地實施了手術。聞訊趕來的群眾更是把“母親健康快車”的專家視為妙手回春的大夫。陳慕華在聽取“母親健康快車”試點工作彙報後,特別強調指出,要把工作做紮實,讓更多的老百姓真正受益。
在陳慕華的關心和指導下,2003年7月12日,“母親健康快車”發車儀式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首批200輛“母親健康快車”駛往陝西、貴州兩省。在項目活動周期間,除了直接救助之外,“母親健康快車”還承擔了流動科普教育的角色:它們在為婦女實施救治和保健服務的同時,舉辦各種形式的講座和培訓班;利用農村廣播和地方電視節目,向貧困婦女傳播衛生保健知識,發放“家長手冊”、“孕產婦須知”、“安全分娩必讀”、“預防出生缺陷的發生”和其他科普知識手冊。“母親健康快車”項目啟動以來成效顯著,廣受歡迎,使西部婦女真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
麵對許多的榮譽和頭銜,陳慕華寵辱不驚,她時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自己是人民的一員、女性的一分子。身為領導幹部的陳慕華在生活上廉潔樸實,平時上下班都乘公交車,在機關排隊買飯,深受機關幹部的稱讚。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除了養花與散步,陳慕華幾乎沒有什麼業餘愛好。平時,她對衣著也沒有講究,不穿名牌,也不用名牌化妝品。她所有的風度和魅力從樸素中來,從智慧中來,從才幹中來。
其弟陳慕榕說,雖然姐姐陳慕華當過副總理,但是她沒什麼架子。“她是個簡單幹淨的人,衣著也不刻意講究,因為她長期做婦女工作,所以很關心各地婦女兒童的情況,每次回老家都喜歡看看孩子們。”讓陳慕榕印象深刻的,還有陳慕華對於家人的嚴格要求。她雖然很少回老家,但是每次回來都告訴陳慕榕要踏實工作,不要好高騖遠。
2011年5月12日,當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成立30周年之際,中國兒童慈善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並為此奉獻出全部智慧和心血的陳慕華卻永遠地離開了。
斯人已去,風範長存。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的一位老部下得知陳慕華病逝後,深情地說:“尊敬的老領導,老大姐,您今天走了,您在汶川地震發生時的3周年前的兩個小時前走了——我們心裏知道,您是為了趕在全國人民祭奠幾十萬死難同胞前,先行前往災區看望慰問四川大地上的那些死難同胞了,特別是去提前看望慰問那些在災難中罹難的婦女和兒童們了。因為,在您心裏,始終放不下的,就是婦女和兒童!”
(責任編輯:吳 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