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慕華:與中共同齡的鏗鏘巾幗(1 / 3)

偉人風采

作者:餘瑋

“男同誌能幹的,女同誌也能幹!為什麼不讓女同誌參加參謀訓練隊?”17歲的陳慕華站在了毛澤東的麵前,她那純真堅定的要求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於是,她被正式批準進入延安抗大參訓隊。

這位八路軍的第一位女參謀,後來擔任了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第一任主任、中國人民銀行首任女行長,並在中國近一半人口為其成員的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擔任主席,印證了毛澤東說的一句話“婦女也能頂半邊天”!

陳慕華自17歲走進革命隊伍,經過腥風血雨的戰爭年代,受過政治運動的衝擊,遭受過委屈和誤解,然而,她那堅忍不拔的性格和堅定的信念,支持她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走進一個又一個陌生的領域,開創一個又一個工作新局麵,為黨為祖國盡心盡職盡責。身材高大的她精明能幹,和藹可親,洋溢著特別的活力,既無遜於男性領導人的風度,也不失東方女性的魅力。

與中共同齡的陳慕華親曆了一個政黨的由弱到強,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2011年5月,她走完了人生曆程,接過火炬的年輕一代成了她最放不下的牽掛。

難以抹去的延安記憶

2011年5月12日12時25分,陳慕華因病在北京辭世。

陳慕華的弟弟陳慕榕回憶說,姐姐一直很忙,很少回浙江青田老家。“老家的木屋還在,姐姐很久以前回來的時候特意去過一次,還和我們感慨時間過得太快……”

1921年,陳慕華出生於素有“石雕之鄉”、“華僑之鄉”、“田魚之鄉”、“楊梅之鄉”與“浙南油庫”(山茶油)美譽的江南小城青田的一個軍官家庭。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正在南京讀中學的陳慕華親眼目睹了蔣介石的消極抗日,她滿腔愛國心,堅定了一個信念:不能當亡國奴,要追求新生活。日本人打進來了,書也讀不成了。於是,她輾轉到了西安,看了當時的《新華日報》,感覺中國共產黨是真正抗日的,便於1938年3月奔赴延安。從此,這個官宦世家的嬌小姐走上了革命道路。

陳慕華曾回憶說:“我那時候還想繼續上學,但是日本侵略了,學上不成了,因此思想上是一股子熱情,要抗日,要抵禦外敵的入侵,所以積極地參加抗日活動。延安有個抗大,而且隻要學半年就可以畢業——這是個好事情,很吸引,所以我就要求到延安去。臨走前,林伯渠林老,那時候他負責八路軍辦事處的工作,還跟我談了話。他講延安很苦,你到那裏去要準備吃苦,要有吃苦的精神。第二點意思是到那裏要好好地學習,年輕人應該好好學習上進。第三條不要過早戀愛。這樣我就交了10塊錢,搭了八路軍往延安運糧的卡車,坐在卡車後麵到了延安。”

在延安,陳慕華如願以償地上了抗日軍政大學,參加共產主義思想培訓和學習。1938年6月,陳慕華加入中國共產黨。“我那時先是參加了抗日委員會,接著參加‘民先’,然後積極要求入黨。我在班組的時候挺活路,當班長,一個小骨幹。這樣,很快就入了黨。”革命聖地延安的生活十分艱苦,總是“饑一頓飽一頓”,但這沒有動搖陳慕華的革命決心。當時,戰士都是沒有軍糧吃青菜,沒有青菜就吃幹白菜、喝麵糊糊,苦是苦,但陳慕華革命的勁頭從沒退縮。

後來延安抗大開辦參謀訓練隊,但是隻招收男學員。當時的女戰士就是搞衛生、當護士或學醫,搞通訊的都很少,陳慕華等女戰士不甘於此,還是想從軍學參謀。於是,她毅然決定寫信給毛澤東,說明自己革命的決心和信念。在毛澤東的支持下,以陳慕華為代表的11個女孩終於參加了參謀訓練隊的學習。

延安歲月是陳慕華難以抹去的記憶。她與後來相濡以沫的老伴鍾毅是在這裏相識相戀的。鍾毅畢業於東北哈爾濱工業大學,因從事抗日活動遭日軍追捕,1938年赴延安參加革命,同陳慕華一起在參謀訓練隊學習,畢業後在留守兵團當參謀,兩人於1940年結婚。陳慕華曾這麼回憶:“沒條件搞結婚儀式,那時候經濟條件很差,大家吃得都很差,生活標準都很低,行李也不多,反正兩個人的行李湊到一起,搬到一個窯洞裏。”

1943年11月,秋風蕭瑟,陳慕華的二女兒降臨到了人間。當時陳慕華因叔叔陳棲霞曾是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身份而受到一些人的圍攻、逼問。鍾毅帶著大女兒住在延河對岸,因陳慕華被審查一直不能與家人團圓。二女兒誕生後,陳慕華一直在為女兒的前途抉擇,因為嚴峻的形勢使她無法給女兒最基本的照顧。

經過3個月的思想鬥爭,陳慕華終於下了送出女兒的決心——為了革命需要,也為了女兒的生存,她把女兒送給了安塞紡織女工王進。

1945年,王進夫婦離開延安時帶著用羊奶喂大的女兒小蘋來向陳慕華辭行。陳慕華牢牢記住了“小蘋”、“王進”的名字,魂牽夢縈30年沒有一天淡忘過。全國一解放,陳慕華就開始四處尋找,但音訊杳無。

直到1975年,奇跡終於發生。在一次極偶然的機會裏,陳慕華聽說外貿部有一位女同誌叫王進,心中的希望之火又被點燃了。她找到一位熟悉王進的同誌,請他特地去看看王進的女兒。那人很快就回來了,驚喜異常地說道:“沒錯!沒錯!女孩兒是高個兒,非常像您!”陳慕華立即趕到王進家——老太太確是當年的女工王進。她端詳著王老太太,口未張淚先流,繼而哽咽著說:“你們照顧小蘋32年實在不容易!小蘋永遠是您的女兒。我身邊還有3個女兒,小蘋會永遠留在您身邊盡孝道。老姐妹,今後我們就是親戚了!”

走在“趕考”的路上

1945年日本投降後,陳慕華靠著一雙腳從延安走到了吉林長春,在東北的鐵路線上四處奔忙。即使是一窮二白,陳慕華也是不遺餘力,將共產黨員“革命的螺絲釘”精神發揚光大,幹好本職工作。她先後擔任熱河軍區司令部一科參謀、東北鐵路總局機關政治協理員等職。

1946年9月,按照黨中央要建立東北北滿根據地的指示精神,東北鐵路總局總工會委任陳慕華為穆棱礦特派員,負責黨的工作;東北鐵路護路軍司令部委任鍾毅為穆棱礦軍代表,兼任礦長,前去接管穆棱煤礦。陳慕華她們深入礦工和家屬中訪貧問苦,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配合中共穆棱縣委與派到礦上的工作團,發動群眾開展鬥爭,公審鎮壓惡霸、漢奸。

當時礦上嚴重缺糧,陳慕華幫助礦總工會派人去外地購糧。口糧解決後,她又發動職工用“獻工出煤”的錢,集資成立職工消費合作社,使職工生活有了保障,並將持續20年的井下12小時工作製改為8小時。她還帶領職工和學生平出800多平方米操場,並組織學校開課。

1948年5月,陳慕華夫婦調離,職工上書挽留未準。臨別時,幾千名礦工和家屬步行3公裏多路送到火車站,含淚與陳、鍾告別。後來,陳慕華又先後任東北鐵路保育院院長、中長鐵路中央醫院副院長。

多年的革命經曆,使陳慕華從一位單純的愛國主義者轉變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相信人民相信黨,相信群眾相信黨。這不是一句口號,這是一種信念,遇到挫折時信念一定不能動搖。因為事情的發展總是不確定的,形勢順利時不要昏昏然,不順時也不要垂頭喪氣。年輕人更是要不斷學習,積累經驗,堅定信念,勇於克服困難。”陳慕華經常這樣告誡後人。

新中國成立後,陳慕華調任東北鐵路政治部宣傳組組長,後曆任鐵道部政治部宣傳組副組長,國家計委交通局副處長、處長,對外經濟聯絡總局成套設備局副局長,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三局副局長等職。

在20世紀60年代,陳慕華就開始做援外工作,經常前往第三世界,特別是非洲國家。她非常注意與受援國家人民之間密切關係,在確定援助項目、提出技術幫助時從受援國家實際需要出發,體諒他們的困難和需要,盡量使援建項目適合受援國家的要求。在會談和交往中,她十分注意平等相待,同第三世界的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文化大革命”中,陳慕華被打成“走資派”,並株連到她在黑龍江工作的弟弟,致使其慘遭迫害致死。陳慕華後來回憶說:“在‘文化大革命’裏頭,我有一些同學受委屈了。(我)這麼講的:你還要相信人民相信黨,相信群眾相信黨。我們是講實事求是的,總會弄清楚的。要有這個信念,我一直是這樣的。一時弄不清楚,總會弄清楚的。信仰最重要,信仰要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