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2.防騙奇書:《杜騙新書》(2 / 2)

十分難得的是,本書的每則故事後麵,都附有張應俞寫的評論。他用樸實無華的筆墨,分析這則故事中騙子所用的手法,以及被騙者應當吸取的教訓。他告誡世人要謹防上當受騙的拳拳之心,真是溢於言表。

還應指出的是,本書對研究明代社會生活史、經濟史,尤其是明代商業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書中對牙行的經營方式、各種物價的記載、各地——特別是南方的貿易情形等等,應當引起學者們的重視。我的同事許敏女士是研究明朝鋪戶的,看了本書,喜出望外,抄了不少卡片,本書的學術價值,可見一斑。

令人遺憾的是,本書撰者張應俞的生平,還有待詳細考證。他是浙江何處人?夔衷是何地?我曾請教專攻曆史地理學的專家、學者,但至今還沒有答案。從本書的各條評論可以看出,張應俞是懷有正義感,並有強烈社會責任心的下層知識分子。他憎恨貪官汙吏,同情小民百姓,而對江湖騙術,深惡痛絕。他既不信鬼神,也不信歪門邪道。從全書看來,盡管他不斷揭露騙術,及與之相關的各種醜惡行為,但他的情操是高尚的,並不采取自然主義的手法,去津津樂道犯罪細節,對淫穢行為繪聲繪影。因此,用今天的話說,張應俞筆下不涉黃。明中葉後,統治階級上層人欲橫流,淫亂不堪,社會風氣腐敗,對比之下,張應俞真可謂眾醉獨醒,出汙泥而不染了。也正因為如此,他寫的這本書,才會成為嚴肅的、有益於世道人心的好書。當然,作為古代文化載體的古書,畢竟是古代特定時期的產物,即使是一本好書,就像今天我們打撈起古代的沉船一樣,盡管裝滿財寶,但也難免來有泥沙。本書中的“尼姑撒珠為奸媒”的故事,今天看來就不大適合再向讀者推薦。

騙子自古有,於今為烈。近幾年來,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曆史上的沉滓重又泛起,形成一大批新的江湖客,用各種騙術,上坑國家,下坑百姓。但是,盡管他們的欺騙活動的內容,與幾百年前有所不同,但大體而言,手法卻是一脈相承的,無非是“黑漆漆裝下了陷人坑,響當當直說出瞞天謊。”因此,希望國內出版家能將此書重梓問世,這對於我們識別今天的江湖騙子,無疑是有很好的借鑒作用的。

1992年5月6日於京西八角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