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6.哀張宅(1 / 2)

初夏時節一個晴朗的日子,我來到古城荊州,尋找張居正故居。在鶯飛草長的江南三月,我曾在上海聽原籍荊州的著名學者王元化先生說,張居正故居“隻剩下一點點了”。作為明史學者,這“一點點”始終在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總想親眼目睹,從這一“點”開始,把四百多年的曆史滄桑、沉痛教訓,“今古何妨一線牽”。荊州城不大,經向路人打聽,很快便找到了“張居正街”。此街長約二百米,東端連接崇樓竣閣的東門門樓。大街兩側,商店林立,近在咫尺的東門派出所,新建的門樓古色古香,裝飾華麗,大屋頂的高大建築,更有“鶴立雞群”的豪宅氣象。可是,當年張居正的豪宅又在哪裏?早已被深埋在曆史的煙塵之中!在街上一家早點鋪的右邊牆上,有一塊簡陋到寒磣地步的小碑,上書“張居正故裏”,落款是“江陵縣人民政府一九九一年七月立”。熱心的早點鋪女主人,把我讓進屋內,指著似乎老掉牙的兩扇門及一條橫梁說:這就是張居正老屋的大門,水井也是張家的原物。我想,這也許是張宅的殘物,但絕對不是張宅大門。她哪裏知道:當初這整個一條街,都是明朝藩王遼王朱憲櫛的王府,朱憲櫛垮台後,張居正家屬搬進去,成了張宅,不幸的是,曾幾何時,“眼看你進豪宅,眼看你宴賓客,眼看你抄家了!”我拿起照相機、攝像機,在這“隻剩下一點點”的張居正故居前憑吊,曆史的潮水在我心中翻滾——嗬,江陵(荊州又稱江陵),江陵,真個是“江聲八千裏,心緒滿天涯”,感慨萬千,悲從中來。

遙想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五個兒子朱植,先封衛王,後改封遼王,不久又移國湖廣荊州府,建造了恢宏、豪華的王府,除了京師紫禁城,就要數遼王府之類藩王府最為氣派了。遼王日日錦衣玉食,笙歌鼎沸。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傳位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朱憲櫛繼位。此人的荒淫暴虐,堪稱是人頭畜鳴之最。居然“淫亂從姑及叔祖等妾,逼奸婦女,或生置棺中燒死,或手刃剔其臂肉……用炮格釗剝等非刑剜人目、炙人麵、烊人耳……”(徐學聚:《國朝典彙》卷13)多行不義必自斃,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經巡按禦史陳省劾其罪,並由刑部侍郎洪朝選往勘核實,遼王終於被廢,全家人也按例被攆出王府。這時的張居正,雖是內閣成員,但還不是首輔——也就是第一把手,(相當於宰相、總理之職)可是,到了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穆宗駕崩,經過一番激烈的權力鬥爭,張居正取高拱而代之,成了內閣首輔後,這位位極人臣,手中握有極大權力的人,難免時時想起故園,想起原本隻有數十畝田、幾間房的老家,想起年邁的雙親。不久,他公然讓老家的親屬搬進遼王府去住,一家人無異於一個斤鬥翻到雲端裏,那是多麼的舒坦、氣派、榮耀!從此張府車水馬龍,官員、鄉紳來拍馬、交結、行賄者,實繁有徒。正是在這所大宅裏,張居正從京中趕回,為老父送終,沿途及抵江陵後,威風八麵,簡直有地動山搖之勢。但是,張居正萬萬沒有想到,這所王府後來竟成了他的政治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