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繼功同誌為寧夏固原一中的特級教師,中共黨1。他從事山區教育38年,大半生心血獻給了黨的教育事業。他興趣廣泛,樂觀進取,曾從事過文、史、理、化、地理、勞技等多科教學;擔任過高、初中班主任20多年。經過多年辛勤的耕耘,誠摯的奉獻,既具有紮實的文字功底,又有多科的實踐能力。他的論文選集《教海點滴》,既是“教學相長”,朝夕磨研的經驗總結,也是長期教學實踐中開拓創新的追求與探索。其中有些論文被人民大學報刊資料和中國農科院有關刊物摘錄、複印,還有部分論文被國家或省部級專業書刊收錄。1998年曾獲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突出貢獻獎。他的論文選集《教海點滴》的突出特點及其價值如下:
一、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教育形勢的變化與發展,如何適應時代的特點,搞好中學班級的德育管理,這是一項既陌生又艱難的課題。所以破除舊的管理模式,研究新的情況,解決新的問題成為當務之急。繼功同誌在這方麵的確作出了典範。他創設的班級管理模式及“小包公”製度,能將德、智融為一爐,且將法製教育引入班級管理,從其引導學生自覺地考核以及德育量化的實施。效應而論,這種管理模式,不僅改變了往昔“保姆式”“封閉式”的陳舊格局,而且促進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平等觀念,達到了自我教育、自我激勵、自我完善的目的。經過反複實踐,他的確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型管理模式,值得借鑒。
二、如今,隨著“四化”建設的深入開展,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而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愈來愈高,用人層次愈來愈廣,這就需要我們造就一代富有創造性、綜合性且有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現實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從應試模式向素質教育轉軌,由知識型向智能型轉變,這是一場教育思想體製的變革,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升學應試的體製仍困擾著人們。而繼功的論著,敢於針對應試教育的種種流弊,痛下針砭,實在可貴。
(1)就地方學校的統籌安排標尺而論,作者就某些教育主管部門,以升學率的高低為標尺,人為地將中小學分為重點與非重點的格局,深切論析了它的流弊,值得反思。凡是重點學校的辦學經費不僅能得到上邊的傾斜照顧,且在生7方麵也有優先選擇權。而優越的辦學條件再加上優秀生的集結,自然升學率高。那些非重點學校,生7來自“重點”篩選後的“次品”,加之經費短缺,自然步履艱難、輿論糟糕。相形之下,“重點”學校門庭若市,成為人們傾財追求的名牌,“非重點”學校即使拚命追趕,也擺脫不了升學率不高的厄運。因之,他呼籲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取消人為重點,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自然形成公平、公正的競爭機製。
(2)在教育管理人才的選拔任用方麵。作者認為部分教育主管部門,總是以升學率的高低為準則提拔任用幹部,教師的獎勵、晉級,更以學生分數為依據,總之,從上到下皆以分數為標準,在利益的驅動下,片麵追求升學率之風愈演愈烈,結果導致地方教育形成惡性循環,可謂擊中要害。
(3)以學生的負擔而論,在以“升學率”為準則的應試製度的嚴酷支配下,教師忙於“販運”、灌輸知識,學生日日夜夜陷入題海戰術之中,而且層層加壓,不堪重負。如此,不僅抑製了他們獨立思考及創新能力,而且嚴重地阻滯了他們的情緒智力,其害無窮。
三、在這新的曆史變革時期,如何改變舊的教學思想方法,如何培養發揮學生分析、綜合、應用、創新的能力,這正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分水嶺。從1985年起,段繼功同誌就針對學生高分低能、嚴重脫離實踐的普遍問題,緊貼時代脈搏,引導學生開展“手工藝報”活動,通過學生親自采訪、撰稿、編排、製作等自覺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體驗社會,擴大視野,既鍛煉他們積累材料、分析、綜合、製作的能力,又激發了他們愛國主義情懷。通過10多年的實踐探索,在這方麵,他引導學生,取得了豐碩成果。當然還有許多特色,恕不一一例舉。
在選題論證方麵,作者雖說是“點滴嚐試”,實際上,其中大多選題,都是當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重要課題,也是人們往往引以為常的現象,作者正是透過上述現象,采用以小見大之法,深入開掘,從中提煉帶有本質意義的東西,以深刻的啟迪。至於論證過程,層層展開,旗幟鮮明,有理有據,有說服力,而且思路清晰,形式多樣。其中許多篇章對於中學的教育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希望能夠進一步加強理論修養,拓展思路,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深刻為好。上述希望對於一位成年累月奔忙於教學第一線的老教師來說,近乎苛求,然而,學無止境,隻能有待於以後了。
寧夏師範學院中文係教授南矩容
2001年7月1日於六盤靜觀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