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鳥類繁殖對策(2 / 3)

地洞巢 洋紅蜂虎(Merops nubicus)喜歡在土崖上掘洞營巢,洞深可達1米多。

岩洞巢 紅嘴山鴉(Pyrrhocorax pyrrhocorax)在岩洞中築巢。

房洞巢 樓燕、麻雀(Passer montanus)、北紅尾鴝(Phoenicurusauroreus)等許多鳥類常在人類建築物的縫隙或洞穴中築巢。

編織巢

板狀巢 斑鳩的巢常置於樹上,由很少的樹枝構成,呈平板狀,十分簡陋。

球狀巢 甘肅柳鶯(Phylloscopus kansuensis)的巢呈圓球狀,側麵開口。

皿狀巢 褐頭雀鶥(Alcippe cinereiceps)常在灌木叢中用樹枝、草莖編織成碗狀的巢。

瓶狀巢 攀雀以柳的花絮編織成曲頸瓶狀的巢。

特殊形式的鳥巢

最美味的巢——唾液巢 在海邊的懸崖峭壁上,金絲燕用唾液夾雜著海藻,築成淺杯狀的巢,這就是所謂的“燕窩”。

燕子的泥巢 燕子常使用泥丸在房簷下堆砌出碗形的巢,巢內襯以幹草和羽毛。

燕窩一般需要20多天才能築成,呈半月形,形狀好像人的耳朵,直徑6~7厘米,基底厚,廓壁薄,重10~15克。燕窩外圍整齊,內部粗糙,有如絲瓜絡。整個燕窩潔白晶瑩,富有彈性,附著於岩石峭壁的地方。曆來有“稀世名藥”“東方珍品”之美稱。

葉巢 縫葉鶯通常將下垂的大葉片縫合成袋狀,然後在袋內用草莖、獸毛、植物纖維編織成一個杯狀巢。

織布鳥巢 織布鳥的巢是由植物纖維編織而成的,呈曲頸瓶狀,懸掛在樹梢上。

鳥巢之最

作為世界上最小的鳥,吸蜜蜂鳥(Mellisuga helenae)在樹枝上築巢,造型別致,大小隻有2.5厘米,是最小的鳥巢。

白頭海雕(Haliaeetus leucocephalus)的巢是最大的鳥巢。

用別人的巢

長耳鴞(Asio otus)極其偷懶,從不築巢。在繁殖季節,它們或是利用鷹和喜鵲的棄巢作窩,或是以現成的樹洞或岩洞為巢,或是在雜草叢中鋪點落葉就算完事。產白色球形卵,由雌鳥孵卵,並由雄鳥銜食喂雌鳥。雛鳥為晚成鳥。

鳩占鵲巢

杜鵑不會做巢,常強占喜鵲的巢,比喻強占別人的住屋或占據別人的位置。《詩經·召南·鵲巢》:“維雀有巢,維鳩居之。”

“鳩占鵲巢”成語裏的兩種鳥鵲和鳩,這裏的鳩不是指鳩鴿類的斑鳩,而是指杜鵑,古稱鳲鳩。吳代陸璣撰《毛詩陸疏廣要》說:“鳩,鳲鳩也。今謂布穀。”《詩經·曹風》裏也有用鳲鳩四處下蛋,來比喻兒子不在身邊的篇章,“鳲鳩在桑,其子在梅……鳲鳩在桑,其子在棘……鳲鳩在桑,其子在榛”。

青海湖的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在島嶼上密集營巢,巢與巢之間的距離很近。

非洲群居織布鳥的巨型公共巢,它是由多達300對織布鳥共同建造的,每對鳥都有獨立的巢室居住。

從不築巢的鳥

白燕鷗(Gygis alba)從不築巢,通常將單枚卵產在大樹光禿禿的枝杈間或淺坑內,雛鳥剛孵出來時腳和爪就能牢牢抓住樹枝,防止其從樹上掉下來。孵化時,雌鳥從不離開,由雄鳥提供食物,直至雛鳥孵出。

集群營巢

鳥類大多是各自單獨營巢的,集群營巢的鳥類很少,但大多數海鳥是集群營巢的。群巢在島嶼及人跡罕見的地區最為常見。有三種因素可導致鳥類集群營巢:適宜營巢的地點有限;營巢地區的食物比較豐富;有利於共同防禦天敵。

卵的形狀和顏色

色彩斑斕、光彩奪目的鳥卵被譽為“天然的藝術品”。鳥卵有卵形、橢圓形、球形和梨形等各種形狀;白色或近白色的鳥卵是最多的,也有藍色、綠色、淡黃色或黃褐色的卵,很多鳥卵的卵殼上還有多種顏色的花紋,尤其是那些在地麵築巢的鳥類,卵殼的花紋是很好的保護色。

鳥類卵色的進化

在鳥類中,白色的卵是最原始的卵色,因為鳥類的祖先爬行動物的卵就是白色的。營洞巢的鳥類一般傾向於產白色無斑點的卵,而營開放性巢的鳥類產下的卵大都具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或斑紋。這是因為洞巢較為隱蔽,麵臨的捕食壓力較小,在進化過程中其卵色則仍然保持較為原始的白色,沒有產生分化。而開放性鳥巢則較為暴露,天敵的捕食壓力大,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卵的顏色產生了一係列適應性變化,有的還具有各式各樣的斑紋,它們與巢周圍的特定環境非常協調,具有極佳的隱蔽效果,難以被捕食者發現。

窩卵數

在繁殖季節內,雌鳥所產的滿窩卵的數目叫窩卵數。不同種鳥類的窩卵數是不一樣的,具有種的特異性。窩卵數少的每窩隻產一枚卵,多的有產十幾枚甚至幾十枚卵的。

最大的鳥卵是非洲鴕鳥蛋,每個重1.5千克,是鳥體重的1/10左右。

最小的鳥卵為蜂鳥的卵,每個鳥蛋的重量是鳥體重的1/5左右。

David Lack(1910~1973)英國著名鳥類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被譽為進化生物學之父,曾於1947年提出著名的關於鳥類窩卵數進化的假說。其標誌性的研究工作,是關於加拉帕格斯群島達爾文雀的適應輻射和進化。國外的普通生物學教材中大都收錄了這項經典的研究實例。

產卵期

大多數鳥類的產卵期局限在一年中的某個時期。鳥類選擇合適的時間產卵,以能保證雛鳥出殼後有充足的食物供應為前提,通常雛鳥的在巢高峰期與環境中可利用食物資源的高峰期是相吻合的。因此,大多數鳥類選擇在春暖花開、萬物複蘇的春季產卵繁殖。但也有例外,交嘴雀通常在冬季育雛,因為這時候針葉樹的種子最多,可以為雛鳥提供比較便利的取食條件。

孵卵

鳥類主要依靠孵卵斑進行孵卵。在繁殖即將開始的時候,腹部的羽毛會脫落形成裸露的區域,這部分的皮膚會增厚,血管豐富,親鳥通過這裏將熱量傳給卵,使卵正常發育。

用腳孵卵的鳥

鰹鳥是用腳來孵卵的,因為它的腳上具有脈管化的皮膚,血管比較豐富,能傳導熱量。

氣候變化使鳥類早產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現在的春天來得越來越早,植物以及昆蟲的生長也因此會提前。與此相適應,一些鳥類會改變它們的習性而提早產卵。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他們所研究的65種鳥類中有25種的產卵期都提前了。

企鵝是如何孵卵的

企鵝生活在南極的冰天雪地裏,它是把卵放到腳麵上,靠腹部的皮膚褶皺來進行孵卵的。

孵卵的性別

大多數鳥類都是雌性孵卵,也有些種類兩性都參加孵卵,僅雄性孵卵的比較少。雌雄鳥羽色的鮮豔程度與是否參與孵卵關係密切,參與孵卵的一般都羽色暗淡,能起保護作用。

鳥類的孵卵方式

雙親孵卵

雌雄親鳥同時分別對所產的兩窩卵進行孵化,或是雌雄親鳥輪換著對同一窩卵進行孵化,後者見於大多數鳥類。

單親孵卵

部分鳥類的孵卵完全由雌鳥承擔,這期間有些種類的雄鳥會給雌鳥喂食;還有少數鳥類是由雄鳥單獨承擔孵卵任務。

群體孵卵

僅見於少數幾種鳥類,雌鳥產卵後由參加築巢的所有成員共同承擔孵卵和育雛。

營塚鳥

塚雉在繁殖的時候,會在地麵上挖出一個大坑,然後再用沙土和潮濕的落葉進行填埋,最終形成一個塚狀的大土堆。雌鳥就將卵產在這個塚狀巢內,依靠腐殖質降解產生的熱量進行孵化。

塚雉還能用喙感知巢的溫度,並通過調整沙土覆蓋層的厚度來保持巢內溫度恒定。雛鳥孵出以後,必須挖出一條長達幾十厘米的生命通道,才能鑽出來。它們甚至見不到自己的父母,剛出生就成了孤兒,今後的日子全靠自己謀生。

孵化期

鳥類的孵化期因種而異,但每種鳥的孵化期是穩定的。影響鳥類孵化期的因素很多,如身體大小、窩卵數、巢的類型、天氣等。由於洞巢較為安全,而開放巢易於暴露危險大,因此洞巢鳥的孵化期要長於開放巢。

孵卵對策

鳥類胚胎發育理想的溫度範圍在36~38℃之間,鳥類需要采取適當的孵卵對策來維持卵的溫度。鳥類存在複雜多樣的孵卵對策,並能根據環境溫度的變化和巢卵被捕食風險的大小調整其孵卵節律。

雁鴨類等體型較大的鳥類,孵卵時更多地是依靠自身儲備的能量,采用的是次數少、時間長的離巢取食對策,平均每天離巢僅3.2次,每次61.2分鍾。

體型較小的雀形目鳥類,身體儲備的能量相對較少,需更多地從取食中獲得。它們平均每小時離巢3.6次,每次10.2分鍾,采用的是次數多、時間短的離巢取食對策。

鳥類的孵卵節律

孵卵鳥類的坐巢與離巢常按一定的規律交替進行,稱為孵卵節律。每日的離巢次數和坐巢時間比例均會因種而異,坐巢時間也會隨著孵化期的進行而逐漸延長。

血雉

拉丁名:Ithaginis cruentus

英文名:Blood Pheasant

分類地位:雞形目 雉科 血雉屬

分布: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青藏高原邊緣及鄰近的山係,包括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祁連山脈和秦嶺地區。國外見於尼泊爾、不丹、印度和緬甸。為留鳥。

保護級別: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

英國人Thomas Hardwicke於1821年將血雉命名為Phasianu scruentus,模式標本產地在尼泊爾,1832年德國人Johann Georg Wagler將其歸入血雉屬。

由於羽色變異較大以及許多居間類型的存在,血雉的種下分類一直比較混亂,從9個亞種至14個亞種不等,橫斷山區很可能是其分化中心。血雉雄鳥亞種間的形態變化主要表現在頭胸部的紅色和黑色程度,以及翅上大覆羽的綠色程度。根據這些特征,可以將血雉亞種分為兩個亞種組。

血雉主要分布於海拔2100~4600米之間的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及灌木林中。在越冬期營集群生活,群體大小在十多隻至幾十隻不等。每年3月底至4月初開始分群配對,社會性單配製,配偶關係可維持整個繁殖季節。繁殖季節不參加繁殖的亞成體雄鳥、參加繁殖的成體雄鳥或配偶對往往也有集群活動的傾向。

血雉每年繁殖一窩,巢位於地麵,通常在樹基部、灌木下、倒木下、岩石下的洞中,由樹葉和枯枝等築成,較為簡陋。4月下旬開始產卵,通常每隔2天產1枚卵,在產最後1枚卵時往往僅隔1天。產完最後1枚卵後,緊接著開始孵卵。窩卵數5~10枚,卵呈長卵圓形,深褐色具有斑點。血雉孵化期為35~39天,雌雄鳥共同育雛。

血雉奇特的孵卵行為

血雉是青藏高原及周邊山地森林特有鳥類。血雉雌鳥在孵卵時,通常每天僅清晨離巢取食一次,時間長達近7個小時。在這段時間內,血雉卵的溫度持續下降,卵溫低於10℃的時間長達3.5小時。如果是一般鳥類,卵中的胚胎會嚴重受損甚至死亡,但血雉胚胎具有超強的耐寒能力,其孵化率並沒有受到影響。

研究人員推測這種奇特的孵卵行為與血雉食物(主要為苔蘚)的營養價值較低有關,短時間的取食無法滿足其營養需求。

鳳頭的巢卵一經外界翻動哪怕隻用手摸一下卵,它就會棄巢。

戀巢

雌鳥在孵卵期間會非常依戀它的巢,而且這種戀巢性會隨著繁殖的進展越來越強。此外,鳥類的戀巢性也存在種間差異,有的戀巢性強,有的則較弱。

雉雞類的戀巢性很強,尤其在孵化後期表現更為突出,即使人走至巢邊也不離巢。甚至有報道說,當測量藏馬雞的卵時,雌鳥怎麼也不肯離巢,研究人員隻好將其從窩裏抱出來,放在一旁之後才能進行測量。此時的藏馬雞則靜靜地臥在那裏,不動聲色地觀察著人們的一舉一動,直待測量完成被重新放回巢中。

巢寄生

杜鵑又叫布穀鳥。自己不營巢,將卵產在別的鳥類的巢中,讓別的鳥代替自己孵化和育雛。為了避免寄主察覺,杜鵑每次產卵之後,都會把寄主的一個卵含在嘴裏叼走或者直接吞下,以保持卵的總數不變。此外,杜鵑產的卵與養父母產的卵在大小和顏色上十分接近,這是長期進化適應的結果。

杜鵑的卵發育較快,一般都會先孵出來。

雛鳥破殼後,就會本能地將養父母(義親)的卵和雛鳥推出巢外,獨享義親的哺育。

通常杜鵑雛鳥都會模仿義親雛鳥的叫聲,來欺騙義親為它提供食物。此外,杜鵑幼鳥的嘴裂斑也比寄主幼鳥的更加鮮豔醒目,以誘使養父母提供更多的食物。

杜鵑偷卵

寄生在紅脅藍尾鴝(Tarsiger cyanurus)巢中的杜鵑則顯得技高一籌:在義親喂食的時候,它的翅膀會不停地扇動,同時顯露出黃色的翅斑,就仿佛巢裏麵還有另外一隻饑餓的張嘴乞食的雛鳥,以刺激義親為其提供更多的食物。

我國的紅翅鳳頭鵑(Clamator coromandus)在畫眉巢裏寄生繁殖,但是並不排斥寄主的卵和雛鳥,能夠跟義親的雛鳥和平相處,共同成長。

歐洲的大斑鳳頭鵑(Clamator glandarius)如果在小嘴烏鴉巢裏寄生繁殖,同樣也不排斥寄主的卵和雛鳥。

但是如果在個體比較小的鳥類巢中寄生時,就會把寄主的卵和雛鳥頂到巢外麵,因為養父母個體太小,提供的食物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