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軒見她又拿出了大小姐的霸道樣子,隻好嘿嘿一笑道:“行,行,行,別說一件,就是十件我也得答應你,從小到大我哪件事沒答應過你?”說著,顯出無奈委屈的樣子。
見敬軒還像小時候哄自己玩似的順著自己,烏伊爾罕略顯得意的抿嘴一笑道:“這回隻要你答應一件事,而且是最後一件。”
敬軒麵顯狐疑的瞅了她一眼,見黑葡萄般誘人的明眸,像是閃過一絲晶亮的東西。敬軒略微遲疑了一下,小心的問道:“到底是啥事麼?還最後一件。”
烏伊爾罕淒美一笑,繼而又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說:“現在不告訴你,到時候你就知道了。”說著,還神色詭異的瞅了敬軒一眼,粉嫩的臉頰像是微微的紅了一下。
看著美麗活潑的烏伊爾罕,像是有了心事,敬軒心裏微微一動,輕籲口氣道:“前不久,我還和竄進山西的突厥人打了一丈。你說他們也真是的,漠北那麼大,咋就還惦記著中原呢?”
烏伊爾罕一副不屑的樣子說:“突厥人是遊牧民族,當然是那裏的水草好就往哪裏走。雖說大漠很大,但水草豐富的地方比金子還珍貴,往往是部落之間你爭我奪,多少年來就沒安生過。”
說著,烏伊爾目光暖暖的瞅了敬軒一眼接著道:“我們巴釋部落在大漠的西麵,靠近木壘河。雖然地域不大,但水草還算豐盛,又在南北商道(這裏所說的南北商道,是指天山以南和天山以北的商道)的交彙處。所以,不光是依靠牧業生活,經商的人也不少。”
故事講到這裏,就不得不贅幾句。烏伊爾罕所說的商道,既是大家知道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詞,是1877年考古學家,斯文.赫定的老師,李希霍芬在《中國親程旅行記》中,首次把公園前114至公元127年間,連接中國、河中以及印度,以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稱作‘絲綢之路’。為使故事中的語言更加的流暢易懂,不妨權且用之。
綿延萬裏的絲綢之路,既是地理上的長度,也是曆史的長度。它從敦煌郡啟程,出玉門關或陽關到達樓蘭後,因為西域被塔克拉瑪幹沙漠分割為南北兩部分。所以,被迫分成兩條道路。
一條是有此向西南,經海頭(樓蘭古城南)、阿不旦村、若羌至且末,然後沿南河一路向西過精絕(今民豐縣北部)、扜彌(今皮山縣)莎車(今莎車縣),稱絲路南道。
從莎車又分成兩道,一道向西北抵達絲路北道的疏勒(今喀什市)瓦罕走廊,出大月氏,安息,條枝,西通大秦(古羅馬),最遠到達犁靳(今埃及亞曆山大,後並入羅馬)。
還有一條道路,從皮山向西南行,經烏托(今葉爾羌河上遊),懸度(今明鐵蓋達阪一帶),然後進入南兜,可達烏弋山離,再向西行可抵達條枝。
另一條通道由此向北,經高昌(今吐魯番),焉暨,尉犁(今庫爾勒),烏壘(今輪台縣東北),龜茲(今庫車縣),菇墨(今阿克蘇與溫宿縣)尉頭(今阿合奇縣)到達疏勒,稱絲綢北路。
然後,分成南北兩道,南道向東南抵達莎車,然後轉向西南,跨越蔥嶺,進入南亞,中亞,西亞,及歐洲。北道西跨蔥嶺,出大宛,康居,奄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