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大戰?
先停下你發散的思維,這斷然不是你樓下的小黃和小花為了一塊骨頭而狗咬狗一嘴毛。這是古生物史上一次偉大的戰役,一次空前絕後的戰役,戰役締造了美國的恐龍文化,並隨著美國的強盛而遍及四海。
骨頭大戰?
先停下你發散的思維,這斷然不是你樓下的小黃和小花為了一塊骨頭而狗咬狗一嘴毛,這是古生物史上一次偉大的戰役,一次空前絕後的戰役,戰役締造了美國的恐龍文化,並隨著美國的強盛而遍及四海。
故事可以從19世紀中葉的1848年說起,這年的1月24日,一位名叫馬歇爾的新澤西木匠,在為薩特先生打造一台鋸木機時,於加利福尼亞的美利堅河附近發現了一個金塊。一周後,聖弗朗西斯科的所有男人全部扔下手頭的工作,抄起篩子和平底鍋,發瘋似的朝著鋸木廠狂奔,駐紮下來淘金。
接著,潮水般的電報傳遍了北美洲東岸、英國、土耳其,甚至中國,宣布黃金唾手可得的佳音。而卓別林那部《淘金記》,描寫的就是這股瘋狂的淘金熱。
雖然黃金並沒有那麼多,但在另一方麵,卻促成了考察事業的發展,試想一下,那麼多人拿著十字鎬與鐵鍁,在土地上到處開花,要是不挖出點兒東西來,那才是奇怪的事情!
隨後幾年,美國地質與古生物界的墾荒者開始動作起來。其中,未來的地質調查所所長海登,在蒙大拿州朱迪斯河流域的西部荒原找到了一批恐龍化石,這是美國第一次發現化石。化石送到費城自然科學院,由院長雷迪親自研究描述。雷迪發現這些化石並不屬於當時已知的幾個恐龍屬,與英國的發現並不一致。他對此非常興奮,很快對媒體宣稱恐龍不僅僅生活在歐洲,美洲也曾經是它們的樂土。
不過,雷迪事後才發現,這些標本隻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前奏而已。
1858年,一支奔赴西部進行地質考察的考察隊來到新澤西州的小城哈登菲爾德,當地老鄉告訴考察隊,不久前有位農民在翻挖礦坑時弄出了好些大骨頭,不少居民都爭相跑去尋寶,沒有找到金子,但卻為家裏找到不少擺設。考察隊裏有位來自費城自然科學院的福克,他一貫以來都對化石抱有極大的興趣,於是福克便雇傭了幾個當地人再次前往礦坑發掘,並把化石運回了費城。
1858年底,雷迪開始仔細研究福克帶回來的恐龍化石,這便是如今為人們所熟悉的鴨嘴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