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認為祿豐龍有兩個種,即許氏祿豐龍和巨型祿豐龍。巨型祿豐龍的體形要比許氏祿豐龍大三分之一,脊椎骨更加粗壯。”董老說著跨上一處小土坡,幾個快步繞到坡勢較緩的一麵。“看這裏!”他在山坡上麵喊道,“有一個頸椎骨,可能是第二段(第一段連接頭部),剛露出地麵一點點,周圍有一顆牙齒!”
這是我1998年,被董枝明教授領到雲南祿豐,第一次看到野外狀態下的恐龍骨骼化石!與博物館中的恐龍化石不同,野外的化石讓人更加興奮,每次發現都是一次奇妙無比的體驗。在此彩雲之南的夢幻龍域,到處是裸露的紅土、零亂的小石子、低矮的灌木叢……一種史前荒蕪的氣味彌漫在空氣中,踏著紫紅色的地層,輕觸雲端龍蹤,當與化石肌膚相親前,我已經被此環境所催眠。
眼前這3塊脊椎骨屬於祿豐龍,這是該山分布最廣泛的恐龍,化石呈赤紅色,破損比較嚴重,但是很幹淨,這是被當地農民用作農田排水口築石的緣故。
這裏的農民很久以前就把這種脊椎骨當作油燈使用,因為脊椎骨兩端都有一個凹孔。早在1938年,地質學家卞美年便由祿豐農民手中的油燈而追獵到這種恐龍。
除了這個祿豐龍化石點,祿豐縣還有一個超炫的化石點——川街化石點,7條大小不一、個體都超過10米的川街龍,壓死了一條肉食龍,還附送了5個蛇頸龜化石。是不是讓你感到困惑,陸地上的恐龍怎麼會和水生的蛇頸龜呆在一起?這是異地埋藏。這片土地以前很可能是潮濕的沼澤和小山包,有的恐龍深陷淤泥深埋於此,有的則是在上遊死亡之後,隨著偶發的山洪被衝積到下遊,它們和蛇頸龜的殘骸摻雜在一起,被泥沙掩蓋,深埋於地下,直到現在才重見天日。
記得川街化石點一號保護房裏,我們曾挖掘到一具長18米的川街龍,躺在地上近2米的大腿骨比我還高,蜿蜒的脊椎骨,無不訴說著它生前的龐大,也訴說著滅亡的難以抵禦的悲傷,最撼人的是這條川街龍軀幹中部還壓著一具近7米長的肉食恐龍化石。究竟是埋藏所至,還是生命最後一刻的生死搏擊?我不得而知,隻道這穿越時空的宿命在眼前重現著,展示著生命的壯美和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