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明的到來,表明人類邁進了對自然的初步改造階段。人類開始改造周圍的生態環境,除去不利於耕作的林木與草地,簡化係統多樣性,種植單一的作物,通過灌溉等管理,食物有了保障。在較為肥沃的河畔平原,建立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如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文明就是在這個時期創造的。早期某種程度上對自然的征服,使人類充滿信心,繼續改進自己的技能。

後來發明了蒸汽機、紡織機、發電機、電動機等,有些被用於農業,加上改進的農業技術提高了農業產量,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於是,成千上萬的農民擁向城市。

工業化的發展使人類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地“征服”自然,捷報頻傳。

科學和技術的迸步,促使死亡率降低,人的壽命得到提高。人類有些忘乎所以,誤將自己置於自然界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儼然成為萬物的“主宰”、“統治者”。

城市變得越來越擁擠,流行病更加頻繁地侵入城市。醫療技術的發展使人們逐漸控製了一些疾病,這又使得人口膨脹。消費者越多,意味著對環境的需求越大。於是,人類從地麵到地下,由陸地到海洋,從地球到太空,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向大自然索取的運動。

有人總結,在舊石器時代,世界人口每翻一番大約需要3萬年。到公元年初期,就縮短到1千年左右。19世紀中期,又縮短為150年。到1830年左右,世界人口第一次達到10億。1930年,僅僅過了100年,人口就達到20億,相當於曆史上幾百萬年的人口增長數;1960年世界人口達到30億,增長10億僅僅用了30年;1974年世界人口達到40億,僅用了15年,1987年7月11日上午8時35分,世界上第50億位公民在前南斯拉夫的薩格勒布降生。這一次增長10億人口隻用了13年。

目前,全世界人口已達到56億。據統計,現在全球每分鍾增加150人,每天增加22萬人,每年增加近9000萬人,每12年左右增加10億人口。按此速度增長,到2025年,世界人口將增至80億,到2050年將達到100億。

人口的增長,加劇了正在全力對付的幾乎每一個重要問題。人類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發展生產,會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汙染、生存危機;停止生產無疑就等於說人不要存在。目前遇到的所有重要問題,都顯示出一種必然性:人口的迅速膨脹造成了人口過剩,人口過剩造成環境超負荷,環境的超負荷又造成生物圈的破壞。現在,人口的增長已經超出人口容量。

人口增長過快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食物問題。近10年來,幾乎每個國家的糧食總產量都有所增長。但是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地方,糧食增產跟不上人口的增長。世界糧農組織的一份調查表明,全世界56億人中有13億人處於絕對貧困狀態。其中有7億多人飲食嚴重不足,主要是婦女、兒童。另外,有幾億人營養不良。在發展中國家,每年有1500~2000萬人直接死於營養不良,其中3/4是兒童。目前,世界上每分鍾就有28人死於饑餓。

其他還有就業和住房問題,以及教育、保健、衛生、交通等的需求的增大。

人口增長過快是貧窮的主要原因。饑餓、失業、無家可歸和種族衝突等造成世界一些地區的動蕩不安。

曆史上,我國就是一個人口大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人口已達到5.4億。此後,經過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兩次人口增長高峰,人口數量又大輻度增長。20世紀70年代初期,人口過多的矛盾開始暴露出來。到1990年7月,我國人口已達11.6億(包括香港、台灣),占世界人口的21%左右,現在已超過12億。

當今世界上,像我國這樣能承受如此巨大人口壓力的國家是不多見的。

為了提高人口的素質,改善生活水平,減輕人口對環境的壓力,真正地對下一代實行優生優育,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提倡“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使人口高速增長的形勢緩和了下來。

地球,不能隻剩下人類!

如果沒有了數不勝數的地球生物;如果人們聽不到百鳥齊鳴,看不到百花競放,人們將會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裏?那時,全是高樓大廈又有何用?

現在活著的人的行動,將決定物種的未來、物種的生存。地球的壽命以及所能哺育出什麼樣的生物,已經不單單取決於永恒的物理定律。

在這曆史的十字路口,全人類舉起勞動的雙手,一隻手去開采資源,一隻手去保護環境;一隻手去守護自我,一隻手去保護其他物種;為了現在的孩子,也為了還未出世的後代。

繁榮的家園

在遙遠的過去,人類的繁衍極其緩慢。狩獵和采集野果,也隻能供養有限的人口。洞穴和土坑抵擋不住寒冷的侵襲,疾病奪去了無數幼小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