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建、水利、交通運輸等工程建設中,人們把土壤作為建築材料和承壓基礎;在農、林、牧業生產中,土壤被視為天然植物和栽培作物的生長發育基地。

土壤由固、氣、液三種物質組成。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和土壤有機質,兩者占土壤總重量的90%~95%,它為植物生長提供了礦物質和養分。

液體指土壤水分及其可溶物,兩者合稱為土壤溶液,它把營養物質運送到植物根係。氣體指土壤空氣,它為植物根係呼吸提供了氧氣。土壤中還有數量眾多的細菌等微生物。

土壤具有肥力是土壤異於其他物質的最本質的特征。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供給和協調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的能力。

土壤侵蝕是指在風或水的作用下,土壤物質被破壞帶走的作用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速度非常緩慢,表現很不顯著,常和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當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上的植被後,就會擴大、加速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流失。

在原始森林裏,植物與土壤之間彼此依賴、相互製約,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具體地說,也就是植物靠土壤滋養,土壤靠植物保護,水土不易流失,風雨侵蝕很少。但是,由於人口的增加,人們為了收獲更多的糧食不得不開辟林地為農田,這樣一來,自然生態環境逐漸被破壞。由於栽培作物沒有自然植被茂密,不能覆蓋全部土地表麵,風雨對土壤的侵蝕必然加劇;特別是當農作物收割之後,土壤直接暴露在風雨的衝擊之下,細小的土粒會順風飛散,隨水流失,使土壤惡化,肥力降低,逐漸變得不適於農作物生長。

人們把這種由於水的作用把土壤衝刷到別處的現象叫作水蝕,即通常所說的水土流失。其發展過程,一般由麵蝕發展為溝蝕,最後導致土地的全麵破壞。

雨蝕是指被雨水分散的土粒隨地表細微徑流較均勻地流失,主要發生在丘陵山崗頂部,徑流尚未集中的地區。長期雨蝕的結果使表層肥沃細土粒被衝擊,土壤變薄,質地變粗,土壤肥力顯著下降。

溝蝕是指在地表徑流彙集成細股而繼續增大時,坡麵被衝刷成大小不同的溝槽,有像被熊爪刨過一樣的細溝,還有刻蝕地表V字型深穀。溝蝕不僅衝走分散的細土粒,還衝走粗土粒和小土塊。溝蝕使地麵支離破碎,使耕地麵積大大減少,給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均造成很大的困難。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破壞的重要原因,在暴風雨集中的黃土高原地區和雨量充沛的南方丘陵地區最為嚴重。據1992年統計,我國水土流失麵積約為179.4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麵積的1/5。全國每年流失的土壤達50億噸,這相當於全國耕地被剝去1厘米的表土。其中最嚴重的是黃土高原區,每年流失的土壤達16億噸。

黃土是一種風成的鬆散沉積物,猶如爽身粉,缺乏有機物,抗侵蝕能力很低。厚達數十米至200多米的黃土,幾乎沒有太大差別,垂直的裂縫特別多,容易被水侵蝕而崩塌。另外,黃土高原區年降水量不多,但降水集中、降水強度很大,助長了侵蝕。

黃土被侵蝕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每年每平方千米地麵上有4000噸土壤被侵蝕掉,其中約有半數是來自各類坡地較肥沃的表土。

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但近幾十年來,我國為防治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采取了一係列有效措施。1957年起,修建了三門峽、劉家峽等大型水庫,造林防沙,打壩淤地,修築梯田,保持水土。目前,已治理水土流失麵積11.58萬平方千米,修建水平梯田、條田58.6萬公頃,溝壑打壩淤地20萬公頃,營造水土保持林564.6萬公頃,種草146.5萬公頃,並推廣了水土保持耕作法和保土輪作、間作等農業技術措施,取得較好效果。

黃土高原西北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原來的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全區水土流失麵積達3.9萬平方千米,占自治區總麵積的75.6%,其中水土流失量每年大於5000噸(每平方千米)的強度,流失麵積達8234平方千米,年輸入黃河泥沙1億噸。自治區成立以來,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寧夏人民把治理水土流失作為改變山河麵貌的一項根本措施,同發展農業生產、脫貧致富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種草種樹,封山育林育草,保護森林、草原,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和各類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使山河麵貌發生了較大變化。全區綜合治理的小流域達130多條,基本農田建設規模有了較大突破,由過去治理3萬~8萬畝,發展到1987年的20萬畝,30多年來,全區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近萬平方千米,占流失麵積的25%左右。自治區南部聞名於世的六盤山,建國前,因曆經戰亂屯墾,濫伐森林,使林地麵積急劇縮小,水土流失加劇。建國以後,堅持防治並重,加強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護區,種植人工林草,使次生林日益成熟,人工改造林鬱鬱蔥蔥,山地植被逐步得到恢複,生態環境已向良性循環轉化。目前整個山區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景象萬千,是寧夏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區,堪稱黃土高原上的一顆綠色明珠。六盤山西側的西吉縣,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西吉防護林工程建設為主體的生物防護體係以及坡地梯田化建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綜合治理結構迅速改變了窮山惡水的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