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人體軀幹免受彈丸或彈片傷害的一種單兵防護軍服,多呈背心狀。由防彈層和衣套製成。衣套常用化纖織物製作,起覆蓋和保護防彈層的作用;防彈層用金屬、玻璃鋼、陶瓷、尼龍、開夫拉等硬質和軟質材料單一或複合製作,使彈頭、彈片彈開或嵌伎,並消釋衝擊動能,起到防護作用。防彈服具有一定的防彈丸直射和防彈片擊傷的能力,對人體胸、腹部有良好的防護作用。防彈層的厚度,根據不同使用對象,以防護性能與穿著舒適之間的最佳平衡數確定。軍人單兵穿著,能顯著地減少戰地死亡率和負傷率。防彈服是在銷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場上人員傷亡總數的80%是由低速和中速流彈或炸彈的碎片造成的,專家們從古代鎧甲得到啟發,在大戰末期研製出第一代防彈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碎彈片造成的傷亡仍約占百分之六十左右,人們對防彈服的研製越來越重視,4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開始研製出合金鋼、鋁合金、欽合金、玻璃鋼、陶瓷、尼龍等材料的防彈服,並用於戰場。60年代開始出現用優質化纖材料取代優質鋼材的第二代防彈服。70年代以後,防彈服又有了新的發展。
中國人民解放軍研製的54型防彈服已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能有效地防住兩米外各種手槍彈的撞擊。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具有重量輕(35千克)、防護麵積大(023平方米)、防護性能安全可靠等特點。樣式美觀大方,穿著舒適方便,全部使用國產材料,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效益高,每件價格隻相當於美製開夫拉——陶瓷板防彈服的1/4。目前已廣泛用於特警、武裝警察部隊和公安係統等人員,並遠銷美國、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和前南斯拉夫等國家。
頭盔
俗稱鋼盔,用於頭部免受傷害的一種單兵防護裝具,是軍人訓練、作戰時戴的帽子。它多呈半圓形,主要由外殼、襯裏和懸掛裝置三部分組成。外殼分別用特種鋼、玻璃鋼、增強塑料、皮革、尼龍等材料製作,以抵禦彈頭、彈片和其他打擊物對頭部的傷害。頭盔在中國古代稱為胄、首鎧、兜鏊等。初時用藤、皮革等製作。據說法國將軍亞得裏安受到一個傷兵在戰鬥中急中生智用鐵鍋扣在頭上,從而保護了頭部事例的啟發,領導製成了世界上第一代金屬材料頭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為防高爆榴彈彈片和槍彈的殺傷,頭盔改用鋼材製作,並正式稱為鋼盔。隨著新材料的不斷開發,防護頭盔已從普通鋼盔、高錳鋼盔、尼龍頭盔、玻璃鋼盔,發展到現在的開夫拉頭盔,大大提高了頭盔的防護性能,其吸收能量的能力比老式頭盔大27倍。據統計,士兵在戰場上的傷亡,有75%是由炮彈、手榴彈、地雷和炸彈的碎片所致。這些碎片的飛速僅為槍彈飛速的l/2,用鋼盔是可以防護的。美國人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鋼盔至少保護了7萬名美國士兵的生命。當時最先進的鋼盔是法西斯德國軍隊的,它們是在總結英法製造頭盔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帶有特殊護耳,看上去像個“煤鬥”,防護效果特別好。美軍1982年起裝備部隊使用的多種型號的開夫拉頭盔,其綜合防護能力均比原鋼盔提高了4-5倍。以色列軍隊裝備的製式頭盔主要采用尼龍和玻璃纖維合製而成,造價低,重量較國外同類頭盔輕50克,但防護能力相同。英軍鋼盔現已換成更耐衝擊的尼龍頭盔,使其對頭部的保護作用提高了48%,對頭部的遮蓋麵積提高了25%。中國人民解放軍目前采用的80式鋼盔,重11千克——12千克,厚度約一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