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比例尺常以圖形結合文字、數字表示,一般繪注在圖廊的下方中央。其中以數字表示的為數字比例尺,它是用比例式或分數式表示的。以圖形表示的為直線比例尺。比如1:5萬直線比例尺,從“0”向右為尺身,圖上1厘米代表05公裏;從“0”向左為尺頭,圖上一小格代表50米。
根據地圖比例尺,可以從地圖上量取實地相應的距離。如果是量取兩點間的長度,然後把量得的長度移到直線比例尺上去比,從而得出實地兩點間的距離。
另一種是根據數字比例尺換算。先用直尺在圖上量取兩點之間的距離,然後用公式換算。換算的公式是:實地距離=圖上長度×比例尺公母。如果要量取兩點間的曲線距離,則要使用專用的裏程表。
需要注意的是,在地圖上量取計算的距離實際上隻是水平距離。如果實地的坡度較大時,還應按比例加上適當的坡度和彎曲改正數。
地形符號
地麵上的地物,在地圖上是按照《地形圖形式》規定的符號和注記表示的,這些符號稱作地物符號。地物符號由圖形和顏色組成。
(一)地物符號的分類
地物符號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這類符號是按地物的實際輪廓按比例尺縮繪的,主要用於表示麵積較大的地物,如城鎮、森林、江河等;第二類昱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主要用於表示一些細長的地物,這類符號的長度是按比例尺結合實際繪的,但寬度沒有按比例尺縮繪,如道路、溝渠電線等;第三類是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這類符號因地物麵積太小,無法按比例尺縮繪,隻能用規定的符號表示,如突出樹、亭、紀念碑等。常用的不依比例尺的地物符號及其定位點。
(二)地物的顏色
我國目前出版的地圖均為四色。具體規定如下:黑色:人工物體——居民地、獨立地物、管線、桓柵、道路、境界及其名稱與數量注記等綠色:植被要素——森林、果園等的普染;1978年後出版圖的植被符號及注記等棕色:地貌要素——森林、果園等的普染;1978提後出版圖的植被符號及注記等藍色:水係要素——河岸線、單線河及其注記和普染、雪山地貌等。
等高線顯示地貌
(一)等高線顯示地貌的原理
地貌的形態在地圖上主要是用等高線顯示的,其原理是:把一個山地模型從底到頂按相等的高度,一層一層地水平切開,在山的表麵便出現一條條大小不等的截口線,然後把些線垂直投影到平麵圖紙上,便出現一圈套一圈的曲線圖形。由於同一條曲線上的各點的高度都相等,所以把它叫做等高線。
(二)等高線顯示地貌的特點
等高線顯示地貌有很多的特點:同一條線上各點的高度相等,並各自閉合;等高線多,山就高,等高線少,山就低;等高線稀,坡度就緩,等高線密,坡度就陡;圖上等高線的彎曲開頭與相應的現地地貌開頭相似。
(三)等高距
相領兩條等高線間的實地垂直距離叫等高距。同一地形等高距大,等高線就稀,地貌顯示就越簡略;等高距小,等高線就密,地貌顯示就越詳細。通常,大比例尺地圖表示地貌相對詳細,小比例尺地圖表示地貌相對簡略。我國常用比例尺地圖的等高距規定:比例尺為1:25萬,等高距為5米;比例尺為1:5萬,等高距為10米;比例尺為1:10萬,等高距為20米;比例尺為1:20萬,等高距為40米。
(四)等高線的種類
等高線按其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四種:首曲線,用細實線表示,用以顯示地貌的基本形態;計曲線,用加粗實線表示,從高程起算麵起,每隔4條首曲線繪粗實線;間曲線,按等高距的1/2繪製的長虛線,用以顯示首曲線不能顯示的局部地貌;助曲線,按等高距的1/4繪製的短虛線,用以顯示間曲線還不能顯示的局部地貌。
(五)高程注記
高程注記在地圖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高程點的注記,用黑色,字頭朝向地圖的北方(上方);一種是等高線注記,用棕色,字頭朝向上坡方向。
地圖方位與磁方位
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在地圖南北廊上的磁南、磁北(即P、P‘)兩點間的連線,為該圖的磁子午線,即地麵上任一點磁針所指的南北方向線。
從某點的磁子午線起,依順時針方向到目標方向線(該點到某一目標的延長線)之間的水平夾角,叫該點的磁方位角。在航空、航海、炮兵射擊、軍隊行進等軍事活動中,磁方位角有著廣泛的用途。
軍銜漢語名稱的由來
我國現今采用的軍銜稱號,是北洋政府於1912年8月命名的。
元帥。淵源於《左傳》所載晉文公的撃痹,唐代設有元帥、副元帥等戰時最高統帥,宋有兵馬大元帥,元有都元帥、元帥。
將軍。春秋時晉國以卿為將軍,戰國時始為武官名,漢代將軍名號頗多,魏晉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後曆代皆設有將軍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