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軍事知識(2)(2 / 3)

3.對中毒人員的急救

當人員中毒後,應迅速進行急救。急救時,應先戴好防毒麵具,再根據人員中毒毒劑的不同采用相應的急救藥物和方法。神經性毒劑中毒時,應立即注射解磷針,並進行人工呼吸;氰酸中毒時,應立即吸入亞硝酸異戍酯,並進行人工呼吸;刺激性毒劑中毒時,可用清水衝洗眼和皮膚。如出現胸疼和咳融洽難忍時,可吸抗煙劑;糜料性毒劑中毒時,主要是對染毒部位消毒處理;畢茲中毒時,輕者不用藥物急救,嚴重時可肌肉注射氫溴酸加蘭他敏。

對生物武器的防護知識

生物武器又叫細菌武器,是一種用生物戰劑殺傷人員、特畜毒和真菌等。由於其危害極大,且不易發現,所以,應加強對生物武器的防護。人員對生物武器的防護,除增強體質,提高人體對傳染病的抵禦能力外,還應采取以下措施:

1.免疫接種

有針對性進行免疫接種,增強人體的疫力,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措施。隻要接種相應的疫苗,就可防止由該種病菌引起的疾病。即使發病,也可減輕症狀或縮短病程。

2.對生物戰劑氣溶膠的防護

施放生物戰劑氣溶膠是敵人施放生物戰劑的主要方式。對生物戰劑氣溶膠的防護,主要是防止細菌通過呼吸道或皮膚、粘膜進入人體。進行集體防護時,可進入有濾毒通風設備的防護工事;個人防護時,主要是使用個人防護器材。對呼吸道的防護,最好是用防毒麵具,其次是用裝料防毒筒、高效防塵口罩和五層以上的毛巾口罩,再其次是用防塵口罩和普通口罩。另外,用手帕、帽子、衣服等掩住口鼻也有一事實上的防護效果。對眼睛的防護可戴防毒眼鏡。全身防護可穿普通衣服,但要將上衣紮在腰帶內,係緊袖口、褲腳,用毛巾轉住頸部,戴好帽子,盡可能將身體露出部位遮住。個人防護器材脫下後,應立即消毒。

3.對帶菌昆蟲的防護

對帶菌昆蟲的防護,主要是保護暴露的皮膚,不讓昆蟲叮咬。除穿防疫服外,穿普通衣服時,可采取與防氣溶膠相同的方法。此外,還可戴防蚊帽,披戴浸過防蟲的線網,在皮膚的暴露部位塗抹的防蟲油,在房屋、帳篷、坑道、掩蔽部的門窗或出入口安裝紗窗、紗門或掛上用防蟲油浸泡過的門簾,在入口處的牆壁、地麵噴撒殺蟲劑,在建築物周圍點然艾蒿、桉樹葉、山胡椒、玉米須等發煙驅蟲。

4.消毒處理

由於生物武器的後續危害較大,對受染的人員,人員活動場所及病人居住環境,病人的痰、尿、糞便進行消毒,是非常必要的。對受染人的消毒,有條件時可進行淋浴,或用肥皂擦拭汙染部位。洗消前如用消毒劑擦拭汙染部位效果更好。消毒劑可根據細菌戰劑中的種類選用碘酒、來蘇兒、亦可用甲醛;室外地麵則根據需要,對重點地區用三合二、漂白粉處理或用火燒、衝洗、通風日曬、鏟除掩埋等方法。

5個人防護器材及使用

個人防護器材主要有呼吸道防護器材、皮膚防護器材、防護盒。

1.呼吸道防護器材

呼吸道防護器材主要有防毒麵具和防護口罩。防毒麵具用於保護人的呼吸器官、眼睛及麵部免受毒劑、生物戰劑和放射性物質的傷害。防護口罩可在無防毒麵具或防毒麵具換效的情況下使用。使用防護口罩時,需做浸堿或裝料等加工處理。

2.皮膚防護器材

皮膚防護器材主要有防毒手套和防毒衣。防毒手套是用橡膠布製成的,用來防止人員的雙手免受毒劑、放射性物質和生物戰劑的傷害。防毒衣是一種上衣、褲子和靴套連在一起的全身皮膚防護器材。此外,對皮膚的防護還可用防毒鬥篷和防毒靴套。

3.防護盒

防護盒是一種個人防護器材,裏麵裝有解磷針一支、皮膚消毒劑一管、新式的有防磷片一管、解磷鼻粉劑三支。解磷針用於神經性毒劑中毒時急救。防磷片用於長效預防神經性毒中毒,服藥後能減輕中毒程度,增強急救治療效果。

軍用地圖使用常識

軍用地圖應反映實際地形的最可靠的資料,是指揮員的“左膀右臂”。在作戰行動中,要想發揮地圖的作用,必須具備一定的識圖能力。

地圖比例尺

地圖比例尺是指圖上某線段的長與相應的實地水平距離之比。即:地圖比例尺=圖上長/相應實地水平距離。比如,一幅地圖的比例尺是1:5萬,那麼圖上兩點間為1厘米,實地該兩點的距離應為50000厘米。

根據用圖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地圖比例尺也有大小之分。通常按比值的大小來徇。比值的大小可按比例尺的分母確定,分母小則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分母大則比值小,比例尺就小。圖幅大小與相同的地圖,比例尺越大,圖幅所包含的實地麵積就越小,但顯示的地形就詳細,精度也就越高。因此,大比例尺地圖比較適合於初級指揮員使用,小比例尺地圖則適合於中、高級指揮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