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陸軍裝備(2)(2 / 3)

如何在地麵作戰中識別敵我

空中敵我識別比較簡單,隻要飛機接收到己方雷達的詢問信號,機載應答機便會自行回答,以防誤傷。而地麵作戰,由於地形、地物、戰場硝煙以及觀察能力的限製,敵我識別的問題就複雜多了。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前後發生過28起誤傷事件。那麼,地麵作戰中該如何識別敵我呢?

目前的做法有2種。一種是坦克或裝甲車輛上安裝倒V字型氧化鎳條帶,並塗有鮮豔的黃色標識,白天很容易識別。到了夜間,由於氧化鎳條帶不導熱,相對車體而言,溫度較低,與車體有明顯的溫差,己方隻要使用熱成像夜視器材,便可清晰地看到倒V字型標識,以此區分敵我。另一個方法是在車體上裝有紅外信標燈。由於這種燈可發射紅外線,佩戴紅外夜視眼鏡的士兵,在幾千米外便可看清,不會誤傷。

海灣戰爭以後,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敵我識別方案,它是利用激光器發射編碼激光束,詢問對方。如果是友軍,則會發射編碼射頻信號或打開紅外信標燈回答,從而有效地區分了敵我,防止誤傷。

防彈衣為什麼能防彈

在近距離內被子彈擊中身體要害部位,必死無疑。可是穿上防彈衣,在50米之內被擊中數槍卻安然無恙。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種防彈衣是采用了陶瓷玻璃鋼複合材料製作的。這些防彈材料做成每塊15平方厘米大小,分別安插在衣服前胸和後背特別縫製的許多緊密相連的小口袋裏。當子彈擊中防彈衣時,陶瓷片頂住了子彈的撞擊。原因是在子彈撞擊的一瞬間,玻璃鋼片便有效地將撞擊力傳遍防彈衣,從而使集中在一點的巨大衝擊力得以分散,避免陶瓷片破碎,避彈效果很好。如果遭到連續射擊,陶瓷片雖有可能破碎,然而由於陶瓷片和玻璃鋼片緊緊地粘合在一起,即使破裂也不會掉下來,仍有一定避彈作用。事後,隻要把破裂的防彈材料從小口袋裏取出,換上新片,防彈衣仍可繼續使用。目前,許多國家的特種部隊都裝備了這種防彈能力極強的防彈衣。

另外,還有一種用凱夫拉纖維製作的防彈衣,能有效地防止彈片殺傷身體。這種材料有很好的柔韌性和抗衝擊能力,強度比鋼絲60%。當彈片擊中時,它能迅速地把彈片的衝擊力傳遍防彈衣,使彈片還沒來得及穿透衣服,力量就消耗光了,從而避免了皮膚被損傷。

為什麼步槍口徑越來越小

早期的燧發槍(步槍原型)口徑平均137毫米,到19世紀60年代,大多數軍用步槍口徑已減小到11毫米。1942年,德國StG44突擊步槍首先使用762毫米步槍彈。隨後,蘇聯的AK47,美國的M14,比利時的FNFAL等均采用762毫米步槍彈。

60年代越南戰爭爆發以後,東南亞的叢林地形使得M14步槍和北約彈的弱點充分暴露出來。美軍越來越感到沒有必要如“大頭打蒼蠅”那樣使用大威力的北約彈和如此笨重的步槍。美軍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步槍的作戰距離無需超過400米,用高射速、小口徑的輕彈頭代替大威力的762毫米彈頭,可提高殺傷效果,而且經濟性更好。同時,采用多發彈頭組成“齊射”方式,即一次發射多發小口徑彈頭,其命中的可能性比發射一發大威力槍彈高得多,抵消了實戰中的瞄準誤差,還能使士兵攜帶更多的彈藥。因此,美軍於60年代中期換上了556毫米的M16小口徑步槍。到80年代,北約的絕大多數國家完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步槍的第二次換裝。蘇聯也於1974年發展了545毫米的AK47小口徑突擊步槍。

無聲手槍為什麼無聲

無聲手槍的準確稱謂應該是微聲手槍。由於這種手槍采取了消音裝置,在室內射擊時,室外聽不見聲音,反之也是一樣,故俗稱無聲手槍。

無聲手槍的奧秘在它的槍管上,槍管外麵裝有一個附加的消聲套筒。各種無聲手槍的消聲套筒結構並不相同,但消音作用是一樣的。最常見的是在消聲套筒前半部裝有卷緊的消音絲網。當子彈射出後,槍口噴出的高壓氣體不直接在空氣中膨脹,而是進入消音絲網,大部分能量被消音絲網吸收消耗,所剩氣體噴出套筒時,壓力和速度都很低,發出的聲音就很微弱了。有的是將消聲筒前端用橡皮密封,子彈從槍口射出,穿過橡皮,橡皮很快收縮,阻止氣體外溢,從而起到消聲作用。還有的在消聲筒出口裝上類似照相機快門一樣的機械裝置,靠火藥氣體自動開啟,子彈射出後迅速關閉,剩餘氣體不能隨之流出,這樣也可以使子彈不發出大的聲響。

消聲套筒除了前端有的消音裝置外,套在槍管上的後半部還開有一些微型排氣孔,可導出槍膛內的一部分氣體,以減少槍口處的氣體壓力。再加上無聲手槍使用速燃火藥,燃燒速度快、過程短,於是在射擊時基本上聽不到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