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特種武器(1)(3 / 3)

初露凶相:光氣、雙光氣

光氣的學名叫二氯碳酰,是一種無色、有爛幹草味的氣體,由英國化學家戴維首先於1812年合成,由於當時是采用一氧化碳與氯氣在強光照射下合成,因而得名“光氣”。雙光氣的學名叫氯甲酸三氯甲酯,是一種無色易流動的油狀液體,味臭同光氣,在光氣之後發展成製式毒劑。光氣和雙光氣的毒性、毒理使用類似。人員在4~5升毒氣中,一分鍾內即可致死;輕度中毒時,人會感到胸悶、頭暈、惡心、眼疼,嚴重時可出現肺水腫,以至死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對英軍首先使用了裝有光氣和氯氣的鋼瓶,開創了現代毒氣應用於戰場的先河。雖然這種毒劑較為陳舊,但由於其生產容易、造價低廉,所以迄今仍未淘汰。

“毒劑之王”:芥子氣

芥子氣在純液態時是一種略帶甜味的無色油狀液體,但工業品呈黃色或深褐色,並有芥末味。1822年,德斯普雷茲發現了芥子氣。1886年,德國的梅耶首先人工合成成功。他發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氣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芥子氣可以使皮膚紅腫、起泡、潰爛,正常氣候條件下,僅02毫克/升的濃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在神經性毒劑出現之前,它有“毒劑王”之稱,是世界上貯量較大也是化學擴散最嚴重的一種毒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交戰國共生產芥子氣135萬噸,其中12萬噸用於實戰。當時身為巴伐利亞步兵班長、後來成為德國法西斯頭子的阿道夫·希特勒曾被英軍的芥子氣炮彈毒傷,眼睛曾一度失明。因此次齊齊哈爾“8·4”中毒事件的罪魁正是這位“毒劑之王”——芥子氣。

“死亡之露”:路易氏氣

路易氏氣在純液態時是無色、無臭味液體,其工業品有強烈的天竺葵味,是一種氯乙烯二氯砷化合物。1918年春,由美國人路易士上尉等人發現,並被建議用於軍事,因此得名。路易氏氣與芥子氣不同。它作用迅速,沒有潛伏期,可使眼睛、皮膚感到疼痛,吸入後能引起全身中毒,在20世紀20年代有“死亡之露”之稱,但它綜合戰術性能不如芥子氣,生產成本也較高,所以一般隻與芥子氣結合使用。

化學毒劑知多少(二)

塔崩學名為二甲基氰磷酸辣乙酯,是一種具有水果香味的無色液體,工業品有苦杏仁異味。1936年,德國的格哈德·施拉德博士首次合成了塔崩,而他本人在次年初輕微中毒,成為塔崩的最早受害者。塔崩雖然優於氫氰酸、光氣等老式毒劑,可是由於其戰術性能不及沙林,毒性隻是沙林的1/3,因此目前屬於逐漸淘汰的毒劑。

據外刊報道,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首次將塔崩較大規模地用於實戰。1981年1~11月,伊拉克軍隊曾向伊朗軍隊陣地發射了塔崩炮彈,造成了人員傷亡。

萬毒之王:沙林

沙林是一種無色、純液態時無臭的水樣液體,化學名稱為甲氟磷酸異丙酯,同樣是由德國的施拉德博士於1938年發現的。沙林是最典型的速殺性、暫時性毒劑,毒性比氫氰酸大10~15倍。人員中毒後,會出現縮瞳、視覺模糊、流涎、氣喘、肌顫等症狀;嚴重時,呼吸困難、意識消失,直至死亡。該毒劑是目前美國等一些國家的主要裝備毒劑,已實現二元化。

據悉,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軍隊於1984年2月在對馬季農島的伊朗軍隊多次反攻無效後,使用了沙林,造成伊朗軍隊化學傷亡2700多人,其中1700多人死亡。震驚世界的東京地鐵中毒案的“殺手”也是沙林。

笑裏藏刀:梭曼

梭曼是具有微弱水果香味的無色液體,揮發度中等,化學名稱為甲氟磷酸異乙酯。1944年,德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理查德·庫恩博士首次合成了梭曼,但未及生產,蘇軍就占領了工廠。以後,蘇軍根據所繳獲的設備和資料,於20世紀50年代裝備了梭曼彈藥。梭曼的毒性比沙林大3倍左右。據有關資料記載,人若吸入幾口高濃度的梭曼蒸氣後,在一分鍾之內即可致死,中毒症狀與沙林相似。

據有關報道,1980年1月中旬,入侵阿富汗的前蘇聯空軍在阿東部法紮巴德和賈拉拉巴德兩個城鎮附近以及塔哈爾和巴米亞兩省,向穆斯林遊擊隊使用了梭曼,使這些人嘔吐、窒息、失明、癱瘓和死亡。

“仁慈魔鬼”:畢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