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特種武器(1)(2 / 3)

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研製非殺傷性武器的前負責人在《未來戰爭》一書中說,HPM和電磁脈衝(EMP)武器的破壞原理就像近距離的雷電,極強的電磁脈衝通過“前門”和“後門”兩途徑進入電子設備。“前門”是指設備對外開放的通道(如天線),強電磁脈衝被直接導向目標設備。如果知道設備的接收頻率,甚至可以通過巧妙的設計,造成更大的破壞效果。“後門”是指設備的導線、動力電纜、電話線、失效的屏蔽部件甚至屏蔽箱上的孔洞,駐波能量通過它們耦合到設備而造成破壞。HPM和EMP的脈衝特性各異,電子設備的屏蔽措施難免顧此失彼,因此全麵抗脈衝加固的費用是很大的。

美空軍研製的常規爆炸驅動的HPM武器中,有一個產生有源電場的線圈,爆炸時壓縮電磁場而產生電脈衝,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把武器的峰值輸出功率增加到了幾十太瓦。同時,製導武器精度的提高,降低了對HPM武器的功率要求,可以使它小型化。

氫彈為什麼被稱為熱核武器

最初製造的氫彈是以氘和氚作為核聚變裝料的,由於它們都是氫的同位素,所以,人們把這種武器叫作氫彈。可是,為什麼在一些場合又把它稱為熱核武器呢?

所謂熱核武器是指在非常高的溫度下,把輕原子核聚變成重原子核而釋放出巨大能量的一種武器。這種超高溫的條件要達到1×107℃以上,在自然界中隻存在於太陽和恒星內部,顯然,氫彈中的核材料不能利用太陽能來實現聚變。隨著原子彈的研製成功,人們借肋核裂變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人為地製造了這個超高溫的條件,從而使聚變反應得以實現。

當氫彈爆炸時,裏麵裝的普通炸藥首先將核聚變材料鈾或鈈迅速壓縮,產生裂變反應,形成幾千萬攝氏度的超高溫。在這樣高的溫度下,核聚變材料氘和氚的核外電子都被剝離掉了,形成了一團由裸原子核和自由電子組成的氣體,氘和氚的核子以每秒幾百千米的速度相互碰撞,劇烈地進行合成反應。在形成新氦的同時,放出大量的聚變能量,完成爆炸過程。由於這種聚變反應是在極高溫度下進行的,所以人稱熱核反應,反應所用的輕核材料叫熱核燃料,利用這種材料進行爆炸的氫彈,也就叫做熱核武器了。

核檢查是通過什麼方式方法進行的

為了防止核武器擴散和監督掌握核武器的銷毀,國際上自然少不了核檢查。核檢查是通過什麼方式方法來進行的呢?

從目前核檢查的技術手段來看,一般采用3種方式。一是國家技術核檢查。它是由各國自己掌握,根據需要,可運用人造衛星、飛機或艦載傳感器,對一方進行詳查或普查。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美國通過偵察衛星檢查了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的情況,從而下決心對古巴實施封鎖,迫使蘇聯將導彈從古巴撤出。二是國際技術核檢查。一般由相應國際組織進行。設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國際和平研究所便是國際核檢查機構之一。它對各國的核試驗次數、性能和類型進行嚴格的監視和統計,並定期公布各國核試驗情況。三是現場核檢查。在核大國之間,雙方可派出大批監察員到對方核基地、核倉庫進行實地檢查,並把所獲得的核武器數量、類型、部署地點和有效期等一一列入清單,與對方提交的資料進行對照。這種核檢查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隨機的,但必須對等。對無核國家懷疑其有製造核武器跡象,可由國際原子能機構出麵組織視察員,根據核不擴散條約,對締約國進行現場核檢查,核對材料,以確定核裝置是否用於軍事目的。

為什麼要劃定無核區

隨著核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許多國家為了避免卷入災難性的核戰爭,在聯合國大會上相繼提出了建立無核區的議案。因此,在世界一些地方建立無核區便成了聯合國的一項重要工作。

聯合國劃定無核區,必須根據有關地區國家的提案來進行討論。這要考察在該地區建立無核區的可能性,並敦促有核武器國家對在該地區不使用核武器、不進行核威脅,以及不向該地區國家擴散核武器做出承諾。同時,該地區國家對所管轄的任何核材料的設施,隻能用於和平目的,並在任何情況下對不批準、不製造、不運進、不擁有核武器做出保證。然後,對締結有關國際性禁止核武器約予以肯定,監督各締約國履行,並呼籲其他國家尊重其無核區的地位。

目前,聯合國劃定的無核區已有南極洲、拉丁美洲、外層空間和海底。其中,拉丁美洲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在人口稠密地帶建立的無核區。此外,非洲統一組織國家宣布了《非洲非核化宣言》,呼籲所有國家尊重非洲無核區的地位。

化學毒劑知多少(一)

化學武器是以毒劑殺傷人畜、毀壞植物的各種武器、器材的總稱,包括裝有毒劑的炮彈、航彈、火箭彈、導彈、地雷以及飛機布灑器、毒煙施放器材等。而化學毒劑則是化學武器的基礎,按其毒害作用大致可分為7類——神經性毒劑、糜爛性毒劑、全身中毒性毒劑、失能性毒劑、窒息性毒劑、刺激性毒劑、植物除莠劑。其中刺激性毒劑被許多國家作為警用控暴劑。這些毒劑雖然被發現的曆史並不算長,但卻在戰爭中時常被人使用,更因其巨大的殺傷破壞力而讓人“談化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