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艦艇發射導彈不傷身
看過潛艇發射導彈的人也許會感歎導彈破水而出直射高空的壯觀。但想到水下的潛艇,可能有人會問:導彈助推火箭的尾焰溫度這麼高,在潛艇上發射時,與潛艇的距離又那麼近,會不會把艇體燒壞呢?為了不被燒壞,潛艇又采取了什麼措施呢?這恐怕是很多人都想了解的問題。
其實,潛艇在水下發射導彈時,一般並不使之在水下點火,而是采用壓縮空氣將導彈發射出水麵,使其助推火箭在空中點火,這樣就避免了尾焰對潛艇艇體的傷害。
然而當水麵艦艇要發射導彈時,潛艇的自保法就行不通了。如何最大程度減輕導彈助推火箭尾焰對艦艇的影響呢?聰明的設計師設計出了排焰孔。當水麵艦艇水平或以一定仰角發射導彈時,由於導彈發射器需要旋轉或俯仰,所以一般設計成強度不高的輕型結構,上麵便有排焰孔。發射時,助推火箭的尾焰會通過排焰孔噴向附近甲板和艙壁,但甲板和艙壁一般不會被燒壞,因為它們的相應部分都進行了加強,隻是在導彈發射完畢後,需要對它們進行清理和重新油漆。為了減小助推火箭尾焰的影響,水平和斜仰發射的大型導彈大多布置在艦艉,以便通過發射器後部的排焰孔讓一部分尾焰泄入水中;如果導彈布置在艦艇的前甲板,導彈發射器的排焰孔則一般開在後下方和後側方,以減小影響。
然而並非所有的導彈發射都離不開排焰孔,垂直發射的導彈就是例外。其中特別是固定式垂直導彈發射器,它在設計上堅厚耐熱,即使不開排焰孔,對艇體仍然沒有多大威脅。
為什麼核潛艇反應堆對艇員無傷害
俄羅斯K-159核潛艇意外沉沒,引起軒然大波。人們最擔心的就是核潛艇核反應堆所具有的極強的輻射性。那麼長期在潛艇上工作的艇員為什麼卻能安然無恙呢?
核動力潛艇是以核能為推進動力源的艦艇。核反應堆雖然重要,但在工作時會產生大量的核輻射。如果對反應堆產生的各種輻射不加以防護或防護不好,便會對艇員的健康產生影響,甚至造成放射損傷。而長期生活在核潛艇上的艇員之所以安然無恙,這得益於核潛艇精密的設計。
為了保證艇員的身體健康和潛艇的良好運行,核潛艇在設計的時候作了周密的考慮。
首先,從結構上預防核輻射。潛艇反應堆外麵設有兩道防線防止輻射。第一道防線叫“一次屏蔽”,設在反應堆的堆芯外麵。它可以屏蔽相當一部分輻射,在低功率運行時,可允許人員短時間進入反應堆艙維修設備。第二道防線設在反應堆係統之外,叫“二次屏蔽”,也叫“生物屏蔽層”。該層是按規定的輻射劑量標準設計的。有了這層保護,艇員就可以安心地在反應堆周圍按規定時間執勤或生活了。
其次,有多種監測手段和方法。在核動力潛艇上,有不少輻射監測儀器和儀表,可以隨時監測反應堆、艙室環境的輻射強度和放射性物質的濃度。艇員按規定也要佩帶個人劑量儀,用來監測個人實際受到的輻射劑量。如果個人所受劑量超過了規定的標準,就要采取措施,減少或脫離放射性工作。
此外,核動力潛艇上還製定了完善的輻射防護製度。該製度明確而嚴格地規定了艇員每年的劑量當量極限、艙室輻射場強度、空氣中放射性物質年攝入量極限以及推定空氣濃度、放射性物質表麵汙染的控製水平和艇員接觸放射性工作的時間等。
由於以上周全的保護設計,艇員們自然也就能放心地與核反應堆“共處一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