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指揮海戰的場麵是相當壯觀的:遼闊的海麵上波濤洶湧,一艘艘戰艦風馳電掣,艦長站在高高的艦橋上,手擎著望遠鏡環顧四周,不時下達命令,指揮著戰艦航行和使用武器。而如今,艦艇作戰指揮自動化係統的出現,使這種傳統的作戰指揮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艦長從艦橋或駕駛室裏轉移到封閉的作戰指揮室裏,他麵對的是一排排金屬設備和眾多的計算機、從各種顯示屏幕上看到的是大量數字、符號、表格、圖形、圖像,為艦長提供了直觀、清晰的戰場狀況,使艦長可以直接掌握作戰態勢,根據計算機提供的作戰輔助決策,確定作戰方案,下達作戰命令。艦長根據作戰任務和有關情報,輕輕地按動鼠標和鍵盤,計算機中的千千萬萬條程序立刻運轉起來,很快就在屏幕上顯示出他需要的方案和建議,並且會告訴他執行這些方案和建議的結果。
指揮自動化係統的精髓。軍艦上的武器裝備是構成艦艇戰鬥力的物質基礎,包括:導彈、水中兵器、火炮、艦載飛機、指揮自動化係統、通信設備、探測設備、電子戰係統等。其中的指揮自動化係統在現代海戰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艦艇作戰指揮自動化係統是使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技術裝備與指揮人員相結合,對艦艇及其武器裝備實施指揮與控製的“人一機”係統。這裏有裝備,有人員。在裝備裏有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各種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一般叫硬件;還有我們看不見的各種計算機程序,這就是軟件。計算機軟件分為兩類:一類是係統軟件,隨設備一起提供,用它保證計算機係統正常運行、操作,像計算機操作係統、數據庫管理係統、語言編譯程序、設備的檢查和診斷程序等。另一類是應用軟件,它是為了完成特定的應用領域中的某種特定的計算任務而編製的應用程序,是麵向用戶的。軍事上的戰術應用程序,每種艦艇,每一個艦艇編隊,都會有一套適合它自己的戰術應用軟件。
硬件是軟件的載體。戰術應用軟件是作戰指揮係統的靈魂和精髓,是把整個武器係統緊密聯係成一體的“黏合劑”。
戰術應用軟件又根據不同功能劃分為許多分軟件,或者叫“功能模塊”。開發戰術應用軟件的工作量及費用是巨大的。例如美國“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的戰術應用軟件,有10萬多條指令,它是由700多名軟件人員,經過4年多時間,花費2000多萬美元才研製出來的。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海軍每年用於作戰軟件的費用就高達8億美元。在大多數國家海軍指揮自動化係統的研製中,作戰軟件的研製費用要高於硬件的研製費用,而且軟件的維護費用也要高於硬件的維鏟費用。可見,戰術應用軟件的開發投資是很高的。
戰術應用軟件是如何工作的?當我艦從各種探測器及數據鏈獲得目標的信息後,軟件將首先識別目標是敵、是友或是不明確的,然後區別出是空中目標、水麵目標或水下目標。對於敵方目標,將進一步識別它的類型,乃至具體是哪一個目標。這項工作需要有龐大的敵情資料數據庫來支持。識別出所有的敵方目標後,根據它的全部信息,軟件將判斷出哪些目標正在對我進行攻擊,或可能對我進行攻擊。對於那些對我已經構成現實威脅的目標,軟件會計算它們對我可能造成的毀傷強度的大小和毀傷發生時間的早晚,綜合成一個威脅指標,按照其大小排列成序列,通過顯示屏告訴指揮員,排在最前麵的目標,就是對我威脅最大的目標,使指揮員了如指掌。
當然指揮員還要結合自己掌握的實際情況和經驗進行判斷。
與此同時,軟件還會通過計算得出相應的對策,提出我艦應該使用哪一座導彈發射裝置、哪一座炮、哪一個電子戰係統,抗擊哪一個目標,何時開火,何時轉移火力,並且會指出我艦應該怎樣進行艦艇機動,以便一麵發揮火力進行抗擊,一麵實施規避。隨著敵我雙方作戰進程的推移的態勢的改變,軟件會動態地給出每時每刻的最佳決策方案來。這樣快速的決策是人工決策所無法企及的。
為適應現代海戰的需要而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海軍在百餘艘大、中型水麵艦艇上裝備了這一係統。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各種軍事指揮自動化係統發揮了顯著的作用。美國海軍的作戰指揮中心設在“藍嶺”號上,它是美國海軍指揮控製係統的一部分,擁有對所有海上參戰兵力的指揮權,是指揮人員及時掌握戰場全麵情況、製定決策和下達作戰命令的最得力工具。